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SD132-84编制说明

2020-12-24 22:24

电力资料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SD131-84编制说明

第一章 “总则”的说明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行的根本任务,是在国家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下,合理开发利用动力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含投资和运行成本)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提供充足、亩靠和质量合格的电能。这里所指的“充足”,从国民经济的总体来说,是要求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与其相适应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增长的需要,并留有适当的备用。电力系统由发、送、变、配等不同环节以及相应的通信、安全自动、继电保护和调度自动化等系统组成,它的形成和发展,又经历规划、设计、建设和生产运行等不同阶段。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专业划分和任务分工,在有关的专业系统和各个有关阶段,都要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规程和一些技术规定。但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在各个专业系统之间和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制约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支持和互为补充。为了完成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需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从电力系统的全局着眼,瞻前顾后,规定出一些基本技术要求,用以协调各专业系统和各阶段有关的各项工作,以求取得最佳技术经济的综合效益。

第二章 “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的说明

1.第2.1条。本条文说明应该通过对哪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分析,进行决策,才能够最优地使“规划、设计的电力系统满足经济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基本要求”。

所谓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下,合理开发能源,用综合最低成本,向电力用户供给充足、可靠而优质的电能。应该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充足供应电力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来说,是最大的经济,它比电力系统本身的经济性更具有更重要的经济意义。

在电力系统内部,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电力系统建设上,应该有从能源供应开始,直到向用户送出电力的整个环节中,全面合理配套的发、送、变、配电的能力。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输变电能力落后于发电能力的增长,以致出现了在同一系统中一边缺电另一边却窝电的现象。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网络(提高供电能力)先行,仍然是一个应该重视的老问题。合理地加强电力网络,是本《导则》的一个基本要求。电力系统的综合经济性,还表现在生产运行中,要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水平,才能取得全系统的最佳综合经济效益。

所谓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指根据负荷的性质,向用户供应合乎规定的可靠性要求的和合乎质量要求的电力和电能,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就电力系统的全局而论,这个要求是绝对的;而对每一个具体用户,这个要求只能是也应该是相对的,要按照用户负荷对供电连续性的要求而定。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供电的充足性,另一是供电的安全性。

在规划与设计阶段,目前国际上已普遍采用电力不足概率(或失去负荷概率,国外简称LOLP)作为对所规划或设计的电力系统评价其供电充足性,即电源供电可靠性的基本指标。个别的国外电力系统还规定了辅以一定百分比的备用电源容量的要求。作为规划与设计指标,我国一直沿用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试行)SD132-84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5-2020年中国风能风电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