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文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从教材、学生心理、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力图通过这样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 问题及对策
现在我们都在讲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环节是把课堂教学抓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又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可见,是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导致他们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下降。这是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中觉得最烦恼的事。
1.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把在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
1.1操作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
好像很多班级都存在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好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习惯;差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进度太快了,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1.2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而偷偷摸摸地玩游戏,把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顾自己自娱自乐。而且这个问题就像流行感冒,会影响周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无心上机,甘愿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过把瘾”。
1.3千方百计上网浏览网页、聊天
部分学生只要一进机房,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是否能上网,如果网络是通的那简直比考100分还兴奋。在课堂上不管老师的讲课内容,只顾上网聊天,浏览诸如明星、游戏等网站,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还有其它的的问题,但以上三点可能是在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具有典型性。为什么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会如此普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造成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有教学内容方面的,有学生本身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的。
2.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缺乏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因此好的内容是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所必不可少的。可是有时候我们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对教材不够深入思考研究,或者干脆没有研究。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充
当的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而没有思考的课是很难上出新意来的。新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较高,很多内容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的。有些学生在家里可以接触电脑,练习的机会多,掌握就快;有些学生接触不到电脑或者家里根本没有电脑,基础相对来说就差一些。如果教师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造成学生操作水平两极分化,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
2.2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艺术,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有的信口开河、含糊其辞、废话连篇,缺乏准确和精炼;有的出现粗暴、过激的语言,如:“你再在课堂上捣乱,给我滚到外面去!”“你的脑子怎么比猪还笨,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等等。这些话不仅收不到教学效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产生厌学、自卑,甚至和教师对抗的情绪。
2.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一味地模仿教材,循规蹈矩、机械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上面教师讲、示范,下面学生听、被动地模仿练习,学生便慢慢形成“上来上去反正那一套”的思想意识,没了学习兴趣,而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和过程,是不能被告知的,只能学生自己去参与和体验。
2.4评价机制运用不佳
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好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信息技术的奥妙和乐趣。然而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却经常对学生积极的表现不作肯定的评价,对学生错误或者不当的行为也不作否定的评价;或者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学生“反正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不认真也无所谓,老师又不会管的”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导致行动和思想上不积极、不支持。
3.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所有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但好多教师就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因此十分苦恼。要有效防止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真实的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 “教学性”和“人本性”上下功夫,着手进行教学。
3.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生动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3.1.1巧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开头精彩别致,就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我们产生一种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在听一首好歌时,只要美妙的前奏一响,就可以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如果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神奇的小画家》时是这样引入的: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电影《狮子王》中百兽欢腾的动画,然后再同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森林里的动物马上就要开联欢会了,可是森林太大,需要提前到各处张贴海报才能召齐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