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弄虚作假》《奇妙的唾液》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说明文。
2、说明文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第一节课
教学过程:
师:四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学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长城》《颐和园》(问梦钰)
梦钰:说明文。(说课名)
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学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鲸》《松鼠》(问陈越、岩平)
生:说明文。(说课名)
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学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问林凯、屹敢、雅思、鑫诺) 生:说明文。(说课名)
师:你们平时学习这类课文,是不是觉得枯燥无味,不如记叙文的课文有趣? 生:是的。
师:这是肯定的。记叙文文章语句优美,读句子就能在脑海中想象。然而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但是,说明文它抓住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
说明文文章的特点:科学性 、条理性、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逻辑性、趣味性。这些大家动手记一记。会在接下来的课堂里,为大家一一说明。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说明文阅读题。说明文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阅读时要能抓住说明的对象。一般说明的对象就是—— 生:文章的题目。
师:好,第一篇阅读,大家翻开90页,66关《动物的弄虚作假》。按照阅读要求,阅读课文。
1、 文章中,列举了动物“弄虚作假”的 形式有哪一些?在文中画出来。 2、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 3、 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1
学生阅读5分钟。
初读课文
师:好,谁来概括一下,全文内容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生: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师:这一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生:引起下文。
师:总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引起下文。那么,写出了动物的哪一些弄虚作假的形式?
生:装死、断足截尾(或分身术)、变色、拟态、行诈术。 师:说的都是什么动物,分别出现在哪一自然段中? 生1:②写的是椿象、金龟子、鸭子装死。 生2:③写的是蟹、虾、蛇、壁虎、水螅的分身术。 生3:④写的是白狐、雪兔、高山兔、雷鸟的变色法。 生4:⑤写的是竹节蝗、枯叶蝶、叶海马的拟态。 生5:⑥写的是苍鹭的诈术。
师:②③④⑤⑥是分写动物“弄虚作假”的五种形式。那么⑦就是—— 生:总结上文。
师:对全文的总结,所以文章的结构形式是—— 生:总——分——总。
重点语段讲解
师:现在,我们重点说说“分”。先看②。写了椿象、金龟子、鸭子“装死”的弄虚作假的形式,但是具体说的是—— 生1:鸭子。
生2: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 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师: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举例了的作用: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2
答题: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生:具体有力地说明鸭子装死的技艺高强。
师:那么剩下来的③④⑤⑥段,每一段是不是都是运用举例子说明?能不能找出原文句子? 生答。
1、原文句子。 2、讲解举例子作用。
师:五个“弄虚作假”的形式:装死、断足截尾(或分身术)、变色、拟态、行诈术。每一个都有举出一个例子出来,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这句话起到—— 生: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B.本文首尾呼应,揭示了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
C.文章除了采用了说明的方式外,还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D.最后一段告诉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师:最后一段在于告诉人们要注意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并非告诫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阅读训练+讲评
第二节课 教学过程
师:举例子说明作用是什么?谁来说一下定义? 生: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师:好,在上课之前,我们讲一讲作比较定义: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
3
之大这一特点。
答题: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
师:现在大家翻来92页《奇妙的唾液》。根据阅读要求,阅读文章。 1、找出作比较的句子。试着自己作答。 2、唾液有那些作用?在文章中画出来。 生阅读5分钟。
师:第一自然段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唾液,唾液腺的结构。然后告诉我们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生:重要物质之一。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唾液为什么是我们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首先来看一下,这篇说明文属于什么结构? 生:总——分
师:上一篇《动物的弄虚作假》是属于—— 生:总——分——总结构。
师:说明文结构有三个,分别是总分总、总分、分总 ,统称总分式。除了这些还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这个我们以后讲到这类结构的说明文再讲解。 ①段为“总”,那么②③④⑤为“分”。那么“分”写出了唾液的哪几点作用呢?
生1: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
生2: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 生3: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 生4: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 师:每一个作用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谁来说说?
生:口腔“润滑油”(润滑口腔);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使人健康长寿(使人保持年轻)。
师:第二自然段讲的是唾液具有“润滑油”的作用,如果没有“润滑油”的作用,我们吞不下食物,嘴巴也张不开,就连舌头也会——
生: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师:“束之高阁”是什么意思?谁能来解释一下词义? 生:用不着了。
师:什么用不着了?要说的具体一点。
生:如果没有唾液,我们的口腔就不能正常运作了。
4
师:很好。像这类的题目。回答问题就是要结合文中内容来回答问题,不是真的让你直接解释词义的。
那么第三自然写的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作者举出了什么例子? 生1: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
生2: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师:举出了两个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生: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唾液的可阻止细菌大量繁殖(抗菌)和缩短伤口愈合(凝血)的特点。
师: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 师:这句话运用了说明文什么作用? 生:作比较。 师:那有什么作用?
生: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
师:作比较的定义是——
生: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 师: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作者有举出了什么的例子来说明呢?
生: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
师:说出是由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的。说明这个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么,符不符合说明文的特点:科学性。 生 :符合。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这句..话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显示ppt。出示答题技巧。
生:不能。“几乎”是指大部分,文章并没有说能够全部消灭掉。如果去掉,这与事实就不符合了,所以不能删掉。
师:还有一点,我之前说过,说明文的特点是—— 生:准确性。
师:“几乎”指大部分,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
5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随意删去。 师:第五自然的开头是—— 生:引文。
师:引入中医的话“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牙齿旁边的唾液腺分泌出的唾液,经常吞咽可以使我健康长寿。”古代的中医都这么说了,那么现代的医生是怎么说的? 生: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抗皱霜、洗面奶等。
师:每一个作用,都有一个“研究发现”来说明。说明每一个特点都是有医学依据,就说明具有—— 生:科学性,严谨性。
师:说明文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严谨性等特点。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说明文。
总结
1、回顾举例子、作比较的作用 2、答题技巧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完成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讲评
作业: 1、背诵定义
2、完成一篇阅读。65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