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宋词四首+Wor

2018-10-07 12:5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宋词四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冲洗) .B.早生华发(花白的) .C.烽火扬州路(道路) .D.赢得仓皇北顾(看) .

C [C项,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95012098】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A.?

去千里烟波?念去.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C.?

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垒西边?故.D.?

故国神游?.

D [D项,两个“故”的意思一样,指旧的。A项,走/两个“去”连用,指分手后越来越远;B项,与“故”连用,指古战场/国家;C项,长江/江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 ..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B [B项,风流: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与今义不同。]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95012099】

(1)《雨霖铃》(柳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二、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95012100】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C [C项,“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6.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先描写深幽昏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B [B项,词下片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

8.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 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C [C 项,“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雨霖铃》的下阕。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点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情感角度)②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画面角度),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角度),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是虚写(手法角度),想象分别后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画面角度),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情感角度)。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①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当地即属江南,此词是作者因写《承天院塔

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1.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

B.“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虽是“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诗人的失望之情流落笔端,用笔极为细致。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句十分精妙,两句通过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D.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B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B项,“失望之情”错,应为惊喜之情。]

12.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情感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本题主要是分析对比手法,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豁达,又有不胜今昔之慨,以及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答案】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思想感情较为复杂,既有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豁达,又有不胜今昔之慨(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十年贬谪,宦海沉沦、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蒙蒙细雨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AC [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的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

14.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是怎样表达离人的深致情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及情感的能力。借助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可推知呼应的句子。从“守朱门”和“两愁人”等词可知,这两句抒发了即将分离的凄恻哀伤之情。

【答案】 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AC [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的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

14.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是怎样表达离人的深致情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及情感的能力。借助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可推知呼应的句子。从“守朱门”和“两愁人”等词可知,这两句抒发了即将分离的凄恻哀伤之情。

【答案】 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宋词四首+Wor.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8年中国汽油船外机行业现状调研报告目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