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B级)试卷 (课程代码6660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诜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 】 A.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B.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C.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D.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康德
3.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 【 】 A.教育阶级性的弱化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国际化非常明显
4.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 A.现代教育与现代政治的结合 B.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C.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D.现代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包括 【 】 A.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C.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D.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6.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方法是 【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常用方法的是 【 】 A.整体印象评价法 B.操行评定评价法 C.问卷法
D.操行计量评定法
8。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 【 】 A.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相对评价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和形成性评价 9.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 】 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巴达维亚法 D.活动课时制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 【 】 A.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B.昆体良的儿童早期训练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D.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1.学校的人际关系属于 【 】 A.制度性隐性课程 B.心理性隐性课程 C.观念性隐性课程 D.物质性隐性课程
12.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是 【 】 A.人格形象 B.文化形象 C.道德形象 D.园丁形象
13.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包括 【 】 A.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B.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C.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D.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15.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包括 【 】 A.学习的主体是教师 B.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 C.学习的主体是课程 D.广泛采用指导性教育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教育策略的特征包括 【 】 A.指向性 B.调控性
C.整体综合性 D.灵活性 E.层次性
17.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主要教育学派别包括 【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E.批判教育学
18.教师的教育研究是 【 】 A.解释教育的研究 B.改进教育的研究 C.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 D.为了教育的研究 E.关于教育的研究
1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 【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交叉型学制 E.三轨制
20.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包括 【 】 A.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B.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C.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E.人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题 21.智育 22.校本课程 23.教学
2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25.学校教育制度 四、简答题
26.简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27.简述经济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28.简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29.简述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30.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31.简述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论述题
32.试述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33.试述导致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和家庭环境中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P4解析: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A】P11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3.【B】P12解析: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C】P85解析: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D】P74解析: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6.【B】P368解析:观察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方法。
7.【C】P334解析: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常用方法的是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 计量评定法。
8.【A】P312解析: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9.【B】P279解析: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
10.【D】P198解析: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1.【B】P169解析: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12.【C】P134解析:道德形象是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13.【A】P109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4.【D】P37解析: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包括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5.【B】P394解析: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包括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教育遵循兴趣原理,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E】P219解析: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灵活性、层次性、调控性。 17.【ABCDE】P19解析: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主要教育学派别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18.【BCD】P350答案解析: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为了教育的研究。 19.【ABC】P102解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20.【ABCDE】P6B解析: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包括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题
21.智育:P87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22.校本课程:P171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23.教学:P191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P313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25.学校教育制度:P99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简答题
26.答P4B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27.答P17B经济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改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包括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28.答P208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29.答P2B9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30.答P33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1)道德品质。 (2)公民素质。 (3)学习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力。 (5)运动与健康。 (6)审美与表现。
31.答P395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1)全民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全球化。 (5)教育的个性化。 五、论述题
32.答P131 一、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 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二、其素质结构包括:(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 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里素质。
33.答P247 (1)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2)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十分普遍;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结构主流、离婚率迅猛上升导致单身家庭大量出现
四川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B级) 试卷 (课程代码6660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 】 A.公元前l000多年前 B.公元前l500多年前 C.公元前2000多年前 D.公元前2500多年前
3.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 】 A.《老子》 B.《传习录》 C.《师说》 D.《学记》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克伯屈 C.洛克和卢梭 D.赞可夫和凯洛夫
5.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6.我国现行学制属于 【 】 A.多向型学制 B.单轨学制 C.双轨学制 D.分支型学制
7.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是 【 】 A.文化形象 B.人格形象
C.道德形象 D.园丁形象
8.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搀 【 】 A.以系统学习与间接经验为主 B.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C.是被动的加工对象 D.缺乏明显的发展特征 9.核心课程主张 【 】 A.以儿童为中心 B.以学科为中心 C.由外向内呈现课程内容 D.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10.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 】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11.“产婆术”的创立者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2.为了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而产生的失范行为属于 【 】 A.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B.目的型失范行为 C.情感型失范行为 D.传统型失范行为
13.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道尔顿制 B.活动课时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14.学生情感学习评价较多使用 【 】 A.问卷法 B.作品表现法 C.量化评价法 D.终结性评价法
15.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 B.个案研究 C.经验总结 D.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 A.稳定性和不变性 B.顺序性和阶段性 C.均衡性 D.整体性 E.个别差异性
17.在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 】 A.恐怖 B.焦虑 C.退缩 D.攻击 E.自杀
1B.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方法包括 【 】 A.测验 B.行动观察 C.整体印象 D.表演评价 E.实验
19.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 【 】 A.确定问题 B.分析问题 C.拟定方案 D.实践尝试 E.反馈评价
20.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包括 【 】 A.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B.从科学主义到推出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C.从经济主义到推出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D.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E.从终身教育到阶段性教育 三、名词解释题 21.体育 22.学校教育制度 23.隐性课程 24.教学设计 25.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简答题
26. 简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27.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的策略 28. 简述经济发展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29. 简述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30. 简述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学校教育原因 31.简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
32. 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3.试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C】P2解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A】P12解析: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3.【D】P16解析:《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4.【B】P20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 “美国版”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5.【B】P108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 第一个现代学制。
6.【D】P112解析:我国的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7.【A】P132解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8.【A】P136解析: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括<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9.【D】P167解析:核心课程即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以人类社会 基本活动为中心。
10.【C】P166解析: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的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11.【A】P193解析: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 婆术”,至今还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12.【B】P251解析:见“目的型失范行为”定义。
13.【C】P280解析:特朗普制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 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14.【A】P330解析: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15.【D】P356解析: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6.【BDE】P140解析:学生身心发展特征: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 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17.【ABCD】P241解析: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即: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18.【ABDE】P31B解析:认知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测验、行动观察、实验、评定等方法。
19.【ABCDE】P354解析: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与政策、实践尝试行动策略、反馈与评价。
20.【ABCD】P3B6解析: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包括: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三、名词解释题
21.体育:P84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22.学校教育制度:P99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
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3.隐性课程:P169(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 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24.教学设计:P207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 25.个体内差异评价法P313: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四、简答题
26.答P48: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27.答P87: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①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德智体美各育相互区别,但又相互影响)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28.答P178: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29.答P219: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30、答P247: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1.答P337:(1)导向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五、论述题
32.答P129: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33.答P2BB:班级组织的功能:
①社会化功能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社会价值观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行为规范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②个体化功能a.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b.满足需要功能c.诊断功能 d.矫正功能
四川省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B级) 试卷 (课程代码66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 【 】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影响
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3.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的 【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中庸》
4.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价值 取向属于 【 】 A.伦理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5.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 【 】 A.政治思想的教育 B.政治立场的教育 C.思想道德的教育 D.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
6.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比,教育制度具有 【 】 A.客观性 B.取向性 C.任务性 D.强制性 E.历史性
7.历史上通称的“六三三”制即是 【 】 A.壬寅学制 B.葵卯学制 C.壬子——葵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 【 】 A.有目的的培养人 B.有专职教师 C.有专门的教学场所 D.有特定的教学对象 9.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蜡烛形象 D.人格形象
10.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 【 】 A.古德 B.赫钦斯 C.巴格莱 D.斯宾塞
11.从教学理论角度考察,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是【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学科知识
12.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的“过程模式”研究取向主要代表是 【 】 A.失范说 B.目标说 C.控制缺乏说 D.标签论
13.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 【 】 A.效度 B.区分度 C.信度 D.难度
14.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 】 A.调查 B.实验 C.经验总结 D.个案研究
15.在教育研究中,结构性观察也称为 【 】 A.参与式观察 B.变换式观察 C.定性观察 D.定量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地理起源说
17.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正向功能 B.个体功能 C.显性功能 D.社会功能 E.隐性功能
1B.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 】 A.思想 B.政治 C.经济 D.文化
E.体育
19.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主要可以通过 【 】 A.师范教育 B.家庭教育 C.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D.在职培训 E.自我教育
20.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 【 】 A.独立性 B.选择性 C.调控性 D.创造性 E.自我意识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显性教育功能 22.教育目的 23.义务教育 24.课程标准 25.操行评定评价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第小题6分,共36分) 26.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27.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28.简述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9.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0.简述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试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3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教育子系统的三个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B】我国的学校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商代。 3.【B】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应为B。 4.【C】考察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5.【C】参考德育的含义。
6.【ADE】教育制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此题不应出现在单项选择。 7.【D】“六三三学制”即是我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8.【A】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9.【A】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10.【D】记忆考察题,答案为D。 11.【A】参考陈述性知识的含义。
12.【D】过程模式主要是以“标签论”为代表。 13.【C】参考信度的概念。
14.【A】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15.【D】参考定量观察的含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ABCD】参考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17.【BD]正向功能是按作用的方向划分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是按作用的呈现形式来划分的。 18.【BCD】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19.[ACDE]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示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自我教育。
20.【ABCDE】参考学生主体性的内容。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由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2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盼要求和指向。
23.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4.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5.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答: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7.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8.答:(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29.答: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30.答:(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 指挥系统。(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无论哪一类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选择文化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以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已经暗含了教育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实现了对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教师的科研活动、研究性 教学、师生的创作、科研论文的指导与撰写等都直接创造着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2.答: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都说明,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要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就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首先,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再次,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四川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B级) 试卷 (课程代码66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于 【 】 A.本能 B.劳动 C.无意识模仿 D.竞争
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包括 【 】
(6)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当代社会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只有赋予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能使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获得强有力的内在把握和坚实的基础。 ②适应与超越问题。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首先,不能局限于在理论上抽象思考两者统一的合理性,还要探索两者统一在实践上的可行性。其次,在实践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 最后,在实践中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把握教育的连续性,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要。社会发展进步的这种内在需要。决定了服务于它的教育既有功利价值又有人文价值。当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功利性和人文性的价值问题上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则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由于功利主义的遮蔽,教育亦越来越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实用性的教育成了培养人的根本所在。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一是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二是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失去社会化的个性化极易导致个体的过分自由,失去个性化的社会化极易导致社会创造活力的抑制,单纯强调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或人的个性化价值都是不可取的。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也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两者对立的误区。其次,要充分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各有的长处与局限性,避免对两者的盲目性。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首先必须要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最后要充分认识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培养的时代性要求。
33.校本课程有助予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也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挖掘自己的智慧,对课程重新认识、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不过,在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都是教师有什么特长就开什么课,缺乏对校本课程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因此,学校领导应注意教师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包括专业多样化、能力多样化、年龄多样化、学历多样化等。只有吸引了多样化、全方位的人才,才有可能对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开发。此外,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资源共享,实现校本课程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