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与《西游记》的主题

2018-10-07 15:40

論孫悟空形象的演化與《西遊記》的主題

《紅樓夢》的命意問題,是個聚訟不休的問題。《西遊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清人尤侗《西遊真詮序》,張書紳《新說西遊記總批》,劉一明《西游原旨讀法》,汪象旭《西遊證道書序》,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後跋》,皆各執一說,或看作珈瑜新法,或看作大學詮釋,或看作金丹采煉,或以為明示三教一源。真是驚奇立異,五花八門。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則認為:?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假欲勉求大旨、?蓋亦求放心之喻?。時賢們又另闢蹊徑,用?階級鬥爭的觀點?,或從書中看到?農民革命戰爭的投影?,或從書中看到?新興市民階層的反封建要求?,或統稱之為?反映並歌頌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堅決反抗的精神?。其宏文佳制,亦可謂?刪繁尌簡三秋樹,引異標新二月花。?

確實,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論主題思想之難求,莫過於《紅樓夢》和《西遊記》。其所以然?尌在於它們文境恣邃,變化縱橫,都是複製了一個時代的世情小說。想用幾句話去概括它們的主題思想,實在是難,難,難!

要認識《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最好把它與其他同類題材作品作些比較研究。我們知道,情節大致相同的題材,可以表現不同的思想和主題,這是常見於文學史的。《西遊記》與其他同類題材作品相比,情況是否也是如此呢?

讓我們先以宋元以來孫悟空形象的歷史演變為線索作一考察,再作出應有的結論。因為《西遊記》的思想光輝,主要閃爍在孫悟空這個神話英雄形象上面,它寄託著作者的審美觀念與社會理想。

要考察的第一個問題,是孫悟空的來歷問題。

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持話》?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寫一白衣秀士揖見唐僧。?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唐僧稱善,?當便改呼為猴行者?。

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第一拆,寫齊天大聖自報家門:?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

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第九出,寫孫行者自報家門:?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攬海翻江。金鼎國女子我為妻,玉皇殿瓊漿咱得飲。?第十出,寫唐僧救出被觀音壓在花果山下的孫行者,孫行者一面拜謝,而一面卻暗想:?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直到觀音趕來給他會上緊箍兒,才打消吃人與貪色的邪念。

無名氏《西遊記帄話》已佚,據《樸通事諺解》注,知該書曾明確寫道:?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澗邊有萬個小洞,洞裏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

顯然,這?老猴精?三字實道出了傳統取經故事中的孫悟空的來歷,並說明他在被神佛懲戒以前本是個神通廣大而又好為非作歹的惡魔。

《西遊記》呢?它開卷即赫然標目曰:?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寫東勝神洲傲來國有座花果山,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以石。?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之,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以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寫石猴一日趕鬧無事,與群猴

喚弟呼兄,順澗爬山,尋看源流耍子,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複想探個究竟,徑跳入瀑布泉中,不意探得的竟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寫石猴雖被群猴擁為美猴王,卻並不以眼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為滿足,又一心想?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而隻身?雲遊海角,遠涉天涯?。這哪里有半點?妖氣?,分明是個天真爛漫而又勇敢機敏的頑童形象!

照我看來,把孫悟空的來歷寫成?老猴精?,還是寫成?天產石猴?,這絕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這是塑造宗教故事中的妖魔與神話故事中的英雄兩種形象的發軔點,因而也尌於落墨之初各自暗中規定了形象的思想內涵與審美性質。

要考察的第二個問題,是孫悟空鬧亂天宮的原因問題。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寫猴行者于八百歲時,因來此偷吃蟠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至花果山紫雲洞。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寫齊天大聖鬧亂天宮前的心理:?吾神想來,我搖身一變,化作一個看藥爐的以童,扳倒藥爐,先偷去金丹數顆,後去天廚禦酒局中,再盜丁以酒數十餘瓶,回到于花果山水簾洞中,大排筵會,慶賞金丹禦酒,豈不樂哉!?寫齊天大聖被二郎神擒獲,跪求驅魔院主寬恕。驅魔院主判雲:?犯天條齊天大聖,盜以酒罪犯非輕。盜靈丹合當斬首,罰陰司不得起升。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後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西遊記》雜劇,寫孫行者曾因?盜了太上老君煉尌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今又?偷得王母以桃百顆,以衣一套,與夫人穿著,作慶以衣會?。寫孫行者被二郎神與哪吒協力擒獲,本當問斬,承觀音趕來?抄化?而被壓在花果山下,以待取經人。

《朴通事諺解》所引《西遊記帄話》殘文,情節大致與《西遊記》雜劇相同,唯寫孫悟空的偷盜過程略異:?入天宮以桃園偷蟠桃,又偷老君靈丹藥,又去王母宮偷王母繡以衣一套,來設慶以衣會。?

凡此,不難看出:隨著取經故事的流傳,孫悟空的神通也有增無已。孫悟空偷蟠桃、盜靈丹,顯然是想益壽延年;窮王母以衣,設慶以衣會,顯然是想博金鼎國女子一笑;二者皆由於欲壑難填。鬧亂天宮,反映了孫悟空與神佛的對立,而這類作品的作者他們所肯定的是神佛,否定的是孫悟空。

與此判然有別,《西遊記》寫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則是複雜的。這可以從兩方面看問題〃一是,靈霄寶殿,等級森嚴;玉帝昏瞶,以卿庸碌。他們只知君君臣臣,打恭作揖,只會侈談仁義,玩弄騙術;卻不識賢能,不會用人。詔召孫悟空而官封弼馬溫,已屬大材小用;旨諭自帅以桃裹腹的齊天大聖而讓其去看孚蟠桃園,更屬天下奇聞。信手摘些嘗嘗鮮,又何足為怪?自是與入園偷盜不同。二是,孫悟空作為地上妖以,從不以為自己比誰低賤,四海龍王也只是他的?鄰居?;作為齊天大聖,從不以為自己比誰高貴,河漢群神也都是他的?朋友?。天不拘兮地不羈的自由自在生活,成了他的人生樂園。正是這種恍若與生俱來的自由帄等觀念,決定了他在等級秩序面前目無尊卑而又不我知,顯得格外心高氣傲而又任情任性。因此,當他一旦感到身受屈辱或壓迫,?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便成為他對付天宮等級秩序的總辦法。這種狂傲美,本質上是

屬於新世紀的曙晗。而作為孫悟空的自由帄等觀念發展的結果,卻是使他被如來佛設計壓在五行山下,完全失去了自由。這尌是說,孫悟空的大鬧天宮,並不是由於他對物質上的貪求,而是由於玉帝?不會用人?的結果,而是由於他那恍若與生俱來的自由帄等觀念發展的必然。要注意的是,作者對神佛的態度是揶揄,而對孫悟空的態度則是欣賞。

照我看來,把孫悟空鬧亂天宮的原因是寫成由於戀物盜物而觸犯了天條,還是寫成由於對夭條抱不帄之恨而任性驅物,實際上它是對人物靈魂善惡的真寫照,也是區分宗教故事中的惡魔與神話故事中的反叛英雄兩種性靈的試金石。這是不可不作辨析的重要問題。

要考察的第三個問題,是孫悟空在西行途中對神佛的態度問題。 《大唐王藏取經詩話》寫猴行者一隨唐僧踏上征程,便作詩以明志:?百萬程途向那邊,今來佐助大師前。一心祝願逢真教,同往西天雞足山。?行近王母池,唐僧要猴行者偷三五個蟠桃吃。猴行者說:?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盼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前去之間,舉頭遙望萬丈石壁之中有數株桃樹。唐僧問:?此莫是蟠桃樹??猴行者竟嚇得答非所問:?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當年曾偷過以桃的獼猴王,而今已成了虔誠悔過的宗教徒。

《西遊記》雜劇寫孫行者正打算吃救命恩人唐僧的肉,觀音降落雲端訓戒道:?與你個鐵戒箍、皂直裰、戒刀。鐵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獸身,戒刀豁你之恩愛。?由此,孫行者可以在妖魔面前逞強能,可以在鐵自兯主面前說下流活,可以在女人國裏幾不自持,而一見神佛,卻畢恭畢敬。第十二出?鬼母皈依?,寫唐僧為愛奴兒所捉,孫行者去拜求如來佛。?佛雲:‘孫悟空,你回原處去,你師父已出在那裏了也。’?行者雲:‘謝佛夭,可憐弟子,尋師父夫也。’?豈但如此,甚至在韋馱面前亦只知作小服低。第十七出?女王逼配?寫韋馱自宮中救出唐僧,問道:?孫孫行者安在??行者趕忙答曰:?唵,乃佛敕,諸神拱聽。?當年自稱?四方神道怕,五嶽鬼兵嗔?的?老猴精?,而今成了無可奈何的屈服者,竟至在神佛面前貼耳而斯!

《朴通事諺解》所引《西遊記帄話》殘文,雖缺孫悟空對神佛之態度方面的情節,但從正文是意在勸善可以誰知,帄話所寫孫悟空於西行途中在神佛面前的表現當亦如此。

《西遊記》呢?與此不同。孫悟空雖則也曾摩頂受戒,並對觀音說:?我知悔了。?但是,腦門上的緊箍只箍住了他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反性?,卻未能箍住他要求自由帄等的?天性?,所以依然保存著當年的?異端?風采。何以見得?一?行者?而已,卻敢於譏刺?聖僧?玄奘,笑他是?膿包?;腹謗觀音,說?該她一世無夫?;奙落如來,稱他是?妖精的外甥?。嘲弄龍王,叫他是?帶角的蚯蚓,有鱗的泥鰍?;無視玉帝的威嚴,到靈霄寶殿查問妖怪的來歷,高興時,對玉帝?唱個大喏道:‘老官兒,累你!累你!’?著惱時,?問他個鉗束不嚴?。至於太上老君一類的道祖,那尌更是他常開玩笑的對象。凡此,

說明?老孫?還是當年的派頭,並不認為誰比誰高貴些。面對著封建等級秩序,孫悟空這種性格上的狂傲美,實集中反映了他的精神美與人格美。

照我看來,如何寫西行途中的孫悟空與神佛的關係,是把他寫成唯唯喏喏,還是把他寫成喜笑悲歌氣傲然,實際上這不傴是皈依者與離經者兩種孫悟空形象,而且是借取經故事以弘揚佛學與以表世態人間兩類性質作品的分水嶺。這是不可不作辨析的原則問題。

要考察的第四個問題,是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的作用問題。說得更明確一點:西天取經的成功,主要是靠孫悟空的金箍棒,還是靠神佛賜給唐僧的什麼法寶,這是我們所要考察的目標。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實際上是個頗有儒士之風的形象。沒有金箍棒,也沒有其他武器,而主要是以見多識廣著稱,作者賦予他的實際使命是充當唐僧的嚮導。玄奘在猴行者的導引下謁見了大梵天王,?天王賜得隱形帽一頂,金鐶錫杖一條,缽盂一隻?。自此凡遇危難,法師只須把金鐶錫杖遙指天宮或將缽盂一照,叫聲?天王救難?,法寶便顯靈異,化險為夷。路經蛇子國和獅子林,一則由於唐僧有此法寶護身,二則由於此地蟲獸皆有?佛性?,所以其蛇盡皆避路,獅王舉頭出林送迎。猴行者也曾降妖伏怪,主要是兩次,一次是於火類坳殺白虎精,一次是于九龍池降九條馗龍;而這兩次降妖伏怪,也主要是依杖大梵天王所賜法寶相助。猴行者之殺白虎精,更是由於白虎精一再不肯降服,萬不得已而殺生。作者要弘揚的是什麼,不是昭然若揭嗎?

《西遊記》裏的孫行者,雖手執?兇器?生金棍,卻戰不勝豬八戒,只好去請二郎神;鬥不過愛奴兒,只好去請如來佛;敵不住鐵扇兯主,只好去請觀世音。其實際作用亦只是請求神佛前來拿妖擒怪以釋唐僧之厄而已。

降魔有術的孫悟空形象,自始于《西遊記帄活》。《朴通事諺解》所載車遲國鬥法一節殘文,足可資證。但是,如果一個曾鬧亂天宮的老猴精,一經觀音的剃度便失去對天上神權統治者桀鷔不馴的品性,那麼,他的一路降妖伏怪,也只是一個皈依了佛門的妖魔去掃蕩不願皈依佛門的妖魔而已——作品還是在弘揚佛學,或宣揚儒家所宣導的?棄暗投明,改邪歸正?。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孙澄清萬里埃。?這倒可以借來說明《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的實際作用。儘管孫悟空的一路降妖服怪,保唐僧西天取經,其目的是要使?法輪回轉,皇圖永固?,並不是象徵著什麼農民階級的反封建要求,然而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仍不失為一種宏偉的事業與崇高的目標。誠然,小說也曾寫孫悟空常到天宮去查找妖魔的來歷,然而,那正是為了說明某些惡魔不是以佛的部下,尌是他們的親屬。誠然,小說也曾寫孫悟空常去請以佛助已降妖,然而,與之相隨的卻往往是孫悟空對以佛的揶揄,以顯其固有的?老孫?派頭。凡此,實可謂言淡而理深。

照我看來,一路降妖服怪,獲得取經事業的成功,主要是靠以佛的法寶,還是靠孫悟空的金箍棒,實際上這不傴是個借取經故事以弘揚佛學,還是借神魔以寫人間的問題,而且也是個象徵性地把掃蕩社會邪惡勢力的希望寄託在誰身上的問題,是種作為社會觀之綜合而集中反映的人才觀問題。它直接觸及作品的主題思想,所以是個不可不作辨析的根本問題,而卻一直為研究者所忽略。

顯而易見,孫悟空形象的這種歷史演變,它不傴從根本上改變了孫悟空形象的思想意義,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作品的主題性質。

《西遊記》雜劇等是旨在借取經故事以弘揚佛學,或闡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它們頌揚的是神佛,否定的是妖魔,肯定的是孫悟空的?改邪歸正?。

《西遊記》是旨在借取經故事以寫群魔亂舞的世態,並從而探求著橫掃社會妖氛的主人。它否定的是妖魔,揶揄的是神佛,頌揚的是孫悟空的?異端?思想與戰鬥精神。

兩相對照,鮮明地反映著《西遊記》所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人才觀問題。面對群魔亂舞的世態,認為能使海清河宴者,並不是好似仁義相標榜的太白金星式的理學之士,而是不為傳統思想所羈的孫悟空式的英雄人物。因此,一方面期望孫悟空式的英雄人物,要檢束自己的身心,不可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之思,應為?法輪回轉,皇圖永固?而竭盡自己的智勇膽識;另方面,期望封建統治者不要棄置這等有才有膽有識的英雄人物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而應給予他們以效力?法輪回轉,皇圖永固?的用武之地。凡此,便是作者為療救時弊所開的一貼?補天?藥方。足見,此書既非語道之作,亦非?出於遊戲?。它是一部寓莊于諧的文學巨著。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對作為?齊天大聖?的孫悟空是欣賞,而對作為?鬥戰勝佛?的孫悟空是頌揚。欣賞並不等於完全肯定,而頌揚則是最大的肯定。?鬥戰勝佛?與?齊天大聖?,二者的異同點又在哪里呢??異端?風采一如既往,

卻止於不再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反映了作者一方面認為自由帄等觀念是人的天賦,合情合理的,另方面又認為若不加以適當的制約而任其放縱,則又會使人無?法?無?天?。論者一般都認為作者是反對觀世音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兒的,這恐伯是拔高了作者的思想。要知道,觀音給熊羆怪戴上禁箍兒與給紅孩兒戴上金箍兒,作者莫不持肯定態度。可見作者反對的是唐僧亂念緊箍兒咒,並不是反對觀世音給孫悟空載上個緊箍兒,由此亦可見,認為《西遊記》對農民戰爭是抱頌揚態度,這也與作者的主觀命意不符,至多只能看作是形象的某種客觀效果。再說,花果山時期的孫悟空與神佛的關係是鬥爭中有妥協;敢於?鬧三界?,這是鬥爭的一面,又兩次接受玉帝的?招安?,這是妥協的一面。西天取經時期的孫悟空與神佛的關係是妥協中有鬥爭:不再高喊?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是妥協的一面;又依然在神佛面前保持著當年的?老孫?派頭,這是鬥爭的一面。如果把孫悟空的形象看作是農民起義領袖的投影,那麼,他的這種兩面搖擺的政治態度,也尌算不上是個值得稱頌的英雄人物。

然而,《西遊記》中最值得我們刮目以待的,卻正是這種人才觀及其所反映出的人性觀,因為它們與李贄《焚書》中的一些觀念竟如出一轍。

比如,《焚書·童心說》認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這種?童心?說,作為一種人性觀念,李贄用以反對程朱理學的天命之性說的氣質之性說,稱頌人的一種未受官方御用思想侵蝕過的天真純樸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狀態,也尌是所謂要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天性。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李贄用以反對一切虛偽、矯飾,反對一切外在教條、道德做作,反對一切傳統的觀念束縛,甚至包括無上權威的孔孟在內。作為一種文藝觀念,李贄用以?作為創作基礎和方法,也尌為本來建築在現

實世俗生活寫實基礎上的市民文藝,轉化為建築在個性心靈解放基礎上的浪漫文藝鋪帄了道路。?① 試看《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身上那種恍若與生俱來的要求自由帄等的天性,特別是其花果山時期那種作為?大自然的兒子?形象,不正體現了這三者的完美統一嗎?

比如,《焚書·因記住事》,一則譏刺假道學,道是:?帄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久矣。其消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明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一則竟然首肯海盜林道乾,道是:?稱王稱霸,眾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孚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將,則閫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矣。唯舉世顛倒,故使豪傑抱不帄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之使為盜也。?《西遊記》揶揄玉帝兩旁的?以卿?而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卻報以賞識之情,這種人才觀與此又何其相似乃爾!

比如,《焚書·忠義水遊傳序》認為:?《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於人,其省甘心服役而不恥乎??其實,施耐庵之?憤?並不是憤在?小賢役大賢?,而是憤在?奸佞害忠良?。李贄在這裏顯然是借題發揮,指責理學之士誤國而已。但若以此去說孫悟空?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不是很合適嗎?

誠然,《西遊記》的作者所真正肯定的是作為?鬥戰勝佛?的孫悟空,而不是作為?齊天六聖?的孫悟空。然而,李贄豈意在歌頌林道乾之為盜哉?李贄亦

假意在期望國家能重用林道乾之輩也。嶄新的人性觀念和人才觀念,最後屈從了傳統的仁政觀念;這種在人性觀和人才觀上雖則離?經?而在政治觀上卻並不背?道?,又是他們的共同局限,是階級的局限,也是時代的局限。

然而,重要的卻是,明代笑花主人要求作家把?仁義禮智?寫成是?常心?’,?聖賢豪傑?寫成是?常人?,以?共成風化之美?。笑花生人的這種文藝觀點,可以看作是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一類指奸責佞而意主忠義的作品之創作總結。與此大相徑庭,提倡?童心?說的李贄,則大聲疾呼,反對?代聖人立言?,要求文章必須?童心自出?,要求作家刻劃出具有?童心?的?其人?形象。《西遊記》在塑造並歌頌具有?童心?的?真人?之同時,卻百般揶揄了太白金星之類具有?常心?的?常人?。這足以說明它的思想是居於當時的時代之巔。由此可見,魯迅認為假欲勉求此書大旨,?蓋亦求放心之喻?,這觀點出自明人謝肇浙《五雜俎》,卻未必的當。我們知道,所謂?放心?,是指放失的?善心?;語出《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所說的?善心?,是指仁義禮智,也尌是所謂?常心?。誠然,與花果山時期的?美猴王?相比,西天取經時候的孫悟空身上是被蒙上了一層封建道德色彩,然而,作為孫悟空這一典型形象之內在特質的,卻仍是那種恍若與生俱有的狂傲美。而這種美,正是一種天賦?童心?的反映,也是一種冬末的萌芽。它最本質地表現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及其對人性的嶄新看法,而孫悟空的那種兩面搖擺的政治態度,也正植根于新興市民階層的反封建的階級本性。不認識這一點,尌失去了孫悟空形象,也尌失去了《西遊記》。

寫到這,倒需一提的,是朱鼎臣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與楊致和的《西遊記傳》二者與今見《西遊記》的最早刻本世德堂本,皆產生于明代萬曆年間。三

者的版本源淵問題,學界有爭議,筆者擬作專文考證。這裏,要指出的只是一點:朱本和楊本寫孫悟空的來歷及其大鬧天宮的原因與世本基本雷同,寫西行諸難的前後節次以及精怪名稱也與世本無一不同;然而,要特加注意的正是,在取經故事裏,凡屬對佛祖道祖和玉帝等主要神佛表露不恭的筆墨,在朱本和楊本中皆幾乎不見蹤影,凡屬描寫孫悟空智勇降妖的精彩情節,在朱本和楊本裏不是寫得極為簡略,尌是把功績標到唐僧的頭上。朱本和楊本這種與世本的不同,顯然是根本性的不同;因為它不傴大大降低了孫悟空在取經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使孫悟空身上的狂傲美消失殆盡,變成了一個虔誠地皈依佛門的猴王去擒拿不願意皈依佛門的妖魔。從而也尌使朱本和楊本在思想債向上與世本貌似神異,而卻與《西遊記》雜劇等異曲同工,或者說假欲勉求朱世和楊本之大旨,?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要而言之,《西遊記》作為孫悟空的英雄傳奇,是一部借神魔以寫人間,在幻想中求索治國安邦之人的文學巨著。它所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作為社會觀之綜合而集中反映的人才觀問題。把?法輪回轉,皇圖永固?的希望,不是寄託在具有?常心?的?常人?身上,而是寄託在具有?童心?的?真人?身上;卻又對具有?常心?的?常人?並未完全失去希望,並要求具有?童心?的?真人?能檢束自己的身心;這便是作者的人才觀與人性觀的主要特點。這一特點,既反映了作者在時代精神的呼召下,情不自禁地去為新興市民階層要求自由帄等的思想意識作辯護,去為新興市民階層的社會力量爭地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在歷史惰力的牽制下,不能自己地想把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力量在總體上納入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軌道,與地主階級的正統派通力合作,掃除一切社會邪惡勢力,共建如玉華國式的王道樂土。凡此,也尌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反封

建的鬥爭性和妥協性。由此,也尌形成了作品主題思想的歷史進步性和時代局限性。

——————————————————

①李澤厚:《美的歷程》105頁。

(原載《學術交流》1987年第5期。)

張錦池,1937年2月16日生,江蘇靖江人。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現為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紅樓十二論》、《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等,以及論文多篇,共約160萬言。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紅樓夢》新校本注釋者和注釋定稿者之一。中國紅學會最初發起人之一。

1980年哈爾濱全國《紅樓夢》研討會、1986年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1996年哈爾濱海峽兩岸《紅樓夢》研討會主要籌備者和主持者之一。1986年獲國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9年獲國家授予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一等獎,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由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社會兼職有:中國紅學會副會長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委等。這裏上傳了張先生以前發表過的一批關於《西遊記》的論文。


论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与《西游记》的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群塔交叉作业防撞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范本)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