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报酬率为4%+0.89%=4.89%>4%
该厂房可建。
36.甲方案情况如下表所示。
所以,乙方案现值指数大于甲方案现值指数, 乙方案较为有利。
37.依据上述资料 年平均现金净流量为:
(3000+4000+5000+5000+6000+7000)÷5 =6000(元) 年平均投资额为: 48000÷2=24000
?平均投资报酬率为
600024000 38.
×100%=2.5%
(1)甲方案回收期为:
200000÷60000=3.33年
(2)乙方案回收期:编制回收期计算表如下表所示。
?乙方案回收期为: 3+
20000250000?180000=3.29(年)
所以,甲方案的回收期大于乙方案回收期,乙方案有利。
39.(1)先计算债券的成本率
债券筹资费用率=8000÷(2000000×0.2)=2%
14%??1?17%?1?2%=11.86%
(2)优先股成本率
优先股筹集费用率=20000÷(2000000×0.2)=5%
800002000000?0.2??1?5%? (3)普通股成本率
=21.05%
普通股筹集费用率=20000÷(2000000×0.3)=3.33%
1000002000000?0.2??1?3.33%?(4)企业留利成本率
=17.24%
1000002000000?0.3=16.67%
注:股份公司企业留利成本率可按普通股计算,只是少了筹集费。 ?资金成本率为:
11.86%×0.2+21.05%×0.2+17.24%×0.3+16.67%×0.3 =16.755%
所以,兴建该停车场的资金成本率为16.755%。
40.设Ci表示第i年更新方案的年平均成本:
C1=
100000?10000?P/A,12%,1?900000.893+10000×12%+8000
=+1200+8000
=109983.87(元) C2=
100000?100001.690+10000×12%+8000
=62454.44(元) C3=
100000?100002.402100000?100003.037+10000×12%+8000
=46668.78(元) C4=
+10000×12%+8000
=38834.51(元) 所以,第四年更新最合适。
41.以旧换新的现金流出量为 新车作价 270000元 旧车作价 100000元 实际现在流出量 170000元 以旧换新的现金流入量: 折旧增加270000÷6-200000÷10=25000元 收益增加 10000元 现金净流量 35000元 采用净现值进行分析
净现值=[35000×(P/A,12%,6)+20000×P6112%]-170000 =(35000×4.111+20000×0.507)-170000 =-15975<0 所以,不宜购买新车。
42.购买新设备每年增加的现金净流量(即使用费节约数) 14000-10000=400(元)
购买新设备增加的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4000×4.833)+(6000-2400) ×0.552 =19332+6987.2 =21319.20(元) :21 319.20(元) 又?新旧设备残值相同 ?购买新设备增加的净现值为: 21319.2-(50000-38000)=9319.2>0 所以,以购买新设备为宜。
43.
(1)本期生产量:400+450-300=550(件) (2)本期生产量:400+289-300=389(件)
44.
(1)上年11月份销售总额=4000/10%=40000 (元) 上年12月份销售总额=18000/(30%+10%) =45000(元)
(2)该公司预算年度第一季度的分月销售预算及预计现金收入如下表所示。
45.(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0.11×800)×(140—150) =880(元)
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标准价格 =[(0.11×800)-(0.1×800)]×150 =1200(元)
由于材料实际价格低于标准,使材料成本下降880元,由于材料实际用量高于标准,使材料成本上升1200元,两者相抵,直接材料成本净上升320元,为不利差异。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5.5×800)×(3.9-4) =-400(元)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5.5×800)-(5×800)]×4 =1 600(元)
由于实际工资率低于标准,使人工成本下降440元;由于实际耗用工时高于标准,使人工成本上升1 600元。两者相抵,人工成本净上升1 160元,为不利差异。 (3)制造费用差异: ①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5.5×800×[4000÷(800×5.5)-(6÷5)] =-1 28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5.5×800)-(5×800)]×5/6
=480(元)
由于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低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下降1 280元;由实际工时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480元。两者相抵,变动制造费用净下降800元,为有利差异。 ②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5000-(1000×5) =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5÷5×(800×5.5-800×5) =400(元)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计应完成的总工时—实际工时) =5÷5×(1000×5-800× 5.5) =600(元)
由于实际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数相同,未发生该项费用的耗费差异,但因未能发挥应有的生产能量,使固定制造费用发生闲置。
46.(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900×(10-9) =900(元)
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900-20×50)×9 =-900(元)
由于材料实际价格高于标准,使材料成本增加900元,由于材料实际用量低于标准,使材料成本减少900元。二者相抵,直接材料成本没有变化。 (2)直接人工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X(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950×(3325/950-4) =950×(3.5-4) =-475(元)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950-45×20)×4 =200(元)
由于实际工资率低于标准,使人工成本下降475元;由于实际耗用工时高于标准,使人工成本增加200元。两者相抵,人工成本净下降275元,为有利差异。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950×(2375/950-3) =950×(2.5-3)
=-475(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950-45× 20)× 3 =150(元)
由于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低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减少475元;由于实际工时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增加150元,两者相抵,变动制造费用净减325元,为有利差异。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