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

2018-10-14 22:24

第15课时

课题: 风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刮风时,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 吹的力量。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十二课 风。 三、新授。

1、指导学生风是流动的空气。

师:你们能看到旗子在飘动,树枝在摇摆,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倾,人也能感到风吹的力量。可是,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学生思考,回答。) 在炎热的夏天,你用什么办法能“造”出风来? 学生利用书本扇,电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 根据上面的研究,你知道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2、指导学生认识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实验:照图做一个实验箱,在箱内放一枝蜡烛。 把点燃的香放在左洞口,观察烟往哪个方向流动。

点燃箱内蜡烛,再观察左洞口外的香冒出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 3、思考:

点燃蜡烛前,烟往上冒,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 点燃蜡烛后,烟往箱内流,说明洞口附近有没有风?

点燃蜡烛后,箱内外温度有没有差别,说明风是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小结:点燃蜡烛后,箱内空气受热上升,从箱上部的烟囱冒出,这样箱内空气就比箱外稀薄,箱外空气就会向箱内流动,箱内空气不断受热上升,箱外空气就源源不断流进箱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由箱外向箱内刮的风。 课后随感:学生能准确判断风向,估计风力的大小。

第16课时

课题: 风的观测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利用烟,旗等物体在风中飘扬的方向判断风向,利用风级歌给风定级,使学生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你们知道风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听取学生发言。人们怎样防风造成的灾害?学生回答。

对,要对风进行观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 风的观测。 三、新授。

1、指导学生学习测定风向。

师:问;你们在收听天气报时,注意过气象台是怎样报风的吗? 对,主要是对风向和风力进行报。那么,什么是风向呢?学生回答。

师: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风从南边吹来,就是南风,风向是南;要测风向就要认识方向,你们认识方向吗?现在,请你们对照这个方位图,认一认8个基本方向。

师:人们怎样观测风向呢?在气象站,有专门用来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当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时候,风向标的箭头是怎样指示风向的。

小结:风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2、指导学生学会测定风力大小。

提问:当旗子向东飘时,说明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风向是什么?(风是从西方吹来,是西风。)

问:风力大小不同时,风速计有什么变化?(风力大,风杯转得快;风力小,风杯转得慢。)

师:风力的大小用风级表示。由0到12,分为13个级。0级为无风,1---2级为微风,3---4级为小风,5---8级为大风,8级以上是特大的风,会造成风灾。 四、布置作业。

观察记录一周风向、风力情况:每天早晨上学时对风的情况进行观测,将观测结束记录在44页表格里。

第17课时

课题: 天气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天气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有时是晴天,有时是阴天,有时刮风,有时下雨。

2、出示课题:第十四课 天气 三、新授。

1、认识下面几种天气,了解它们的特点。 5种天气:晴、阴、大风、雨、雪。 2、讨论:

晴天有什么特点?

无云,或只有少量云,阳光下的物体有影子。 阴天有什么特点?

太阳被云完全遮住,天空阴暗,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见月亮。 3、想一想,人还可以利用天气做什么事情。 晴天晾晒庄稼。 雪天堆雪人。 利用风行驶的帆船。 利用风发电。

3、探测天气情况,报天气变化。 测量地面的天气情况。 测量天空中的天气情况。

测量海面及海面上空的天气情况。 探测整个大气层中的情况,拍摄云图照片。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18课时

课题: 船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和用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小船。。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很好地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学习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分组制作木筏需用的材料——铅笔(或冰棍棍、方便筷子)、线、水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 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可以做什么?

通过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知识导入新课。

2、讲述:船是水上交通工具,是应用某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上的原理制成的。这 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船的事情。 三、新授。 1、了解船的发展。

(1)谈话:谈话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时常用的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①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船? ②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③这些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中航行的? ④这些船是自古就有的吗?

(2)讲解: 远古的时候,人们大多只在陆地上活动——采摘野果、打猎、种地,或在河岸边捕鱼。后来,人们看到倒在水中的树木能在水上漂浮,就想到可以借助木头到水上活动。于是人们把大树砍倒,将树干中间掏空,把它放在水中,人坐在里面,用手或树枝划水(出示独木舟图),这就是最早的船——独木舟。

在盛产竹子的地方,人们发现空心的竹子能在水中漂浮,使把很多根竹子扎在一起,放在水中,用竹篙撑水底使它在水上航行,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载物(出示竹筏图),人们把它叫做竹筏或竹排。

各种船的图随着讲解逐步出现,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

有些地方的人发现,将羊皮或牛皮缝成口袋,吹进气,也可以浮在水上;把几个充了气的羊皮或牛皮口袋捆在架子上,用桨划水向前航行,也可以载人载物(出示牛皮筏图),人们把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叫牛皮筏或羊皮筏。独木舟、竹排、

牛皮筏是人类早期的水上交通工具,现在,有些地方仍然还有用。但是它们载的人、物太少,还不够适用。后来,人们用木板钉成槽形的木船(出示小木船图)。

有的木船靠用桨划水前进,有的木船或撑篙或摇橹在水中航行。后来,人们在船上装上高高的桅杆,在桅杆上挂上用布制成的帆(出示单桅帆船图),靠风力推动帆使船在水上航行,这就是帆船。

帆船的发明,使船不靠人力就可以在水中航行,而且能使船航行的快,载的东西多。为了使帆船走得快,载的货物更多,船造得越来越大,挂的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出示明代宝船图)这是我国明代造的9桅帆船,挂有9面帆。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乘它横穿印度洋,到阿拉伯国家访问,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到了近代,发明了蒸气机之后,人们在船上安装了蒸汽机,靠蒸汽的力量带动轮状的桨划水前进。(出示明轮船图)这种轮状桨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上,可以看得见。人们把这种船叫做明轮船。

在自然教学中,对于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通常是先介绍这个词的含义或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现这个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2、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能初步认识船现象。

共35课时,新授和复习34课时,最后1课时考试

第1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一) 教学目的:1、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讲:你们平时注意过吗?(出示水壶外溢水的情景)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为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课题:第一课热胀冷缩(一) 二、新授。

1、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玩游戏实验:将小玻璃瓶里装满红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在玻璃管的液面处做一个记号。

将小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玻璃管中的液面向上升。)

再把小玻璃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玻璃管中的液面向下降。)

(2)思考: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和下降,说明玻璃瓶中水的体积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水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学生交流:(水受热体积膨胀,水受冷体积收缩。)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小结:在实验中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2、总结巩固。

学生概述全课内容,教师讲课相关内容:学习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方法。 三、课外实践

学生有家中还可以用煤油、酒精等液体做同样的实验,证明它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随感: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热胀冷缩,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2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一) 教学目的:1、 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提问:水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实验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三、新授。

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玩游戏实验。

①把小气球套在“空”烧瓶口上。

②把烧瓶下部浸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气球会鼓起来。)

③再把烧瓶浸入冷水中,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气球又会瘪下去。) (2)思考

①气球鼓和瘪的现象,分别说明气球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这两种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③实验说明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巩固练习。

①被踩瘪的乒乓球只要设有破,用热水烫就会重新鼓起来。 ②自己动手试一试。

③用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这个现象。 3、总结。 四、学说话。 课后随感:较好。

第3课时

课题: 热胀冷缩(二)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现象,主动研究自己不

明白的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师讲: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铁有没有这一性质呢?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2、板书课题:第三课 热胀冷缩(二)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铜球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①铜球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②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 ③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④将铜球放入冷水中。 ⑤铜球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2、思考:(1)在实验中你看到铜球发生了哪些变化?(受热受冷时体积) (2)铜球的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3)把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铜球不能通过铜环。 (4)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放到铜又可以顺利通过铜环。 3、观察铁片受热、受冷有什么变化。

①把把铁片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在铁片上。 ②将铁片上不能通过平平铁片。 ③将铁片上放入冷水中。

④将铁片又可以顺利通过平平铁片。 实验说明铜和铁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4课时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的:1、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学会摄氏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摄氏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在讲台上出示三杯水,温水、热水。

2、讲述: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用温度计。 3、出示课题:第三课 温度计 三、新授。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当温度计处在热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热膨胀,上升,热得越厉害升得越高。当温度计处在冷的环境中,泡内液体会受冷收缩,下降,冷得越厉害降得越低。利用刻度可以准备描述液面高低的程度,也就是被测定的物体的温度。

2、认识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

让学生观察它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 认识摄氏温度计及摄氏温度的单位。

讲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刻有“C”做标记。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OC(读作O摄氏度),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C(读作100摄氏度)。 3、练习。

(1)学习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 读作10摄氏度 读作零下6摄氏度 写作10 写作-6

(2)使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①手拿温度计的上部,将感温泡浸入水中。 注意感温泡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壁。 ②等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读出温度。

注意读数时感温泡不能离开水,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

第5课时

课题: 蒸发

教学目的:1、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气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气现象。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 2、板书课题:4、蒸发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1)观察:教师用湿布在玻璃黑板上擦一片水迹,让学生看到水会慢慢消失。 (2)思考:

①想一想,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呢?

③水从玻璃黑板上跑掉的过程我们看不见,但跑掉了却是事实。

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④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

①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能变成水蒸气? ②平常温度

③水是一下子全变成水蒸气的吗? ④慢慢变成水蒸气。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⑤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洗过的衣服会干,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第6课时

课题: 沸腾

教学目的:1、知道沸腾是水在100C时迅速地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两种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沸腾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五课 沸腾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沸腾特征。

①谈话:我们每天需要烧开水。水烧开(100)时,我们看到水在不停地翻腾。 ②学生汇报。 ③提问:

④这些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把水加热到什么温度才会烧开?水烧开后⑤为什么会很快减少了,它变成了什么? ⑥学生回答。

⑦讲述:这是因为在水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蒸气产生,内部的气泡不断扩大,上升到表面,飞向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沸腾。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沸腾。 ①讲解实验方法。

1、在试管中倒入1/3的水。2、用试管夹由下往上夹往试管的上部。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4、开始加热时,要将试管慢慢转动,使底部均匀受热。5、加热时,试管略有倾?6、管口不能对人,防止水涌出烫人。7、实验完毕,用灯帽熄灭酒精灯。8、将试管放回试管架上。

②谈话: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给水加热时,水发生什么现象?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给水加热过程中,先冒小泡泡,后冒大泡泡。2、水中的泡泡越冒越大,最后破了,水被烧开了。3、试管内壁有水珠,管口冒“白气”。4、水面下降了,水

减少了。

3、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②不同点: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进行的,变化速度较慢;沸腾是把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的,变化速度快,现象明显。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水的方法;知道了什么叫沸腾,以及蒸发和沸腾的相同与不同。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了解了沸腾的现象。

第7课时

课题: 凝结

教学目的: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习凝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是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热水有关系。

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

生: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水珠也就多。 师:为什么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呢? 生: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师: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一个杯口盖上冷玻璃片,在另一个杯口盖上热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做凝结? 五、布置作业。

第8课时

课题: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的:1、知道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做凝结?生回答。 什么叫蒸发?生回答。

2、讲解: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师:这种变化是在水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 水 受热 水蒸气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师: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见盖内有许多小水珠。

生;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水蒸气 受冷 水

3、指导学生认识水和水蒸气之间的互相变化关系。 板书:水 受热 水蒸气 受冷

4、指导学生认识水与冰之间的变化。

师:在寒冷的冬季,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怎样?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生:湿衣服会结冰。

师: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融化成水,衣服却干了。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师: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OC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生:到OC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5、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第9课时

课题: 露和霜

教学目的:1、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霜是水蒸气遇到OC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露和霜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夏、秋季晴朗的早晨,草叶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是露。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呢。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①将冰放进一个铁筒里,再放入一些水。把铁筒放在潮湿的地方。

②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筒壁表面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③用温度计测量筒壁内的温度。(温度是OC) ④实验中筒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筒壁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筒壁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在筒壁上形成小水珠。) 2、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

讲述:冬季早晨,有时在地面和植物的叶上,可以看到一些白白的冰晶,这就是霜。

实验:将冰和盐放进外壁是深色的铁筒内,搅拌均匀;

过一会儿,观察筒壁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筒壁表面出现了一层白霜。) 用温度计测量筒内的温度。(低于OC。) 3、指导学生认识霜和露也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讲述: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上的冷物体时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OC以下的冷物体时形成的。露是小水珠,霜是小冰晶。 露虽然水量很少,但对于干旱时的植物,有维持生命的作用。

霜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害的,特别是当温度很低出现霜冻时,可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冻害。

第10课时

课题: 云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云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云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2、提问:(1)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子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冒白烟)

(2)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吗?(不是)为什么? (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而“白烟”却能看见。)

(3)那么,“白烟”究竟是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了解“白烟”形成的原因。

(1)讲述:为了弄清“白烟”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在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热气的温水。) 观察:用一块冰接近瓶口,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在冰与瓶口之间冒“白烟”。

讲述:把冰移开,瓶口还有这种现象吗? “白烟”没有了。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白烟”是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想一想,实验中的“白烟”是怎样形成的。

讲述:实验中,瓶口处温水蒸发出的水蒸气较多,遇到冰时,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极小的小水珠。我们看见的“白烟”就是由这些小水珠构成的。 2、总结。

第11课时

课题: 雾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雾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雾与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白烟”,是不是很像天空中的白云? 2、那么,解释云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讨论:云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飘浮在低空的就是雾。 学生复述:雾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

讨论: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谈话: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

讲述: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轮船航行、飞机升降。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加重空气的污染。 谈话: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讲述:云有许多种形状,它们能提供一些天气变化的信息,因些可以根据云的形状和颜色预测天气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单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 2、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五、布置作业。

收集根据云、雾预报天气变化的谚语,比一比谁收集得多。

第12课时

课题: 雨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雨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下雨前和下雨时天气有什么共同特征?这说明什么?

(下雨时天空中总有许多云,这说明下雨和云有关系。)

2、那么,你们知道雨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雨)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雨的成因。

讨论: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云的形成,想一想为什么下雨时天上总是布满了乌云,雨和云之间有什么联系?雨是否来自云?

讲解:雨来自云,有云才能有可能下雨。我们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构成的。当空中含的水蒸气较多时,水蒸气会在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表面继续凝结,使它们不断增大。当小水珠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它们就会落下来,如果低空的气温高于0C,下降到地面的就是雨。 2、指导学生认识人工降雨。 (1)出示早灾示意图。

讲述:如果长期不降雨,庄稼就会因严重缺水而干死。这就是旱灾。 (2)出示洪涝灾害示意图。

讲述:如果降雨量过大形成洪水,能冲毁农?、冲毁家园。 (3)出示人工降雨示意图。

讲述:我们掌握了雨的成因,当遇到干旱少雨时,就可以向空中的云里喷洒化学物质,使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尽快增多、增大,降落下来。 四、巩固练习。

1、提高:雨是怎样形成的? 2、填写课本中关于雨的空白。

第13课时

课题: 雪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雪的成因,了解雪与农作物及人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雪的成因,了解雪与农作物及人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雨是北方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寒冷的冬天下雨吗?这时会有什么天气现象?(下雪)

2、那么,你们知道雪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雪的成因。

谈话:想一想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的天气与下雨时的天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冷的冬季,低空气温在OC以下,冰晶下落时不会融化,落到地面就是雪。

2、指导学生认识雪与人及农作物的关系。

下雪,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害处?

讲述:每片雪花都是由许多冰晶组成的,雪花的形状各式各样,十分美丽。

覆盖在农田里的雪可以保持地温,使越冬农作物不致冻死。 雪融化后可以滋润士地,供农作物生长。

雪也会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大雪会妨碍交通,暴风雪会冻死草原上的牲畜。

利用雪可以进行许多体育或娱乐活动,如滑雪,堆雪人等。 3、小结。 四、巩固练习。

3、提高:雪是怎样形成的? 4、填写课本中关于雨的空白。 五、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对雪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14课时

课题: 热气球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减轻,这样热空气就会上升。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减轻,这样热空气就会上升。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师问:认识这是什么吗?热气球

2、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3、出示课题:第十一课 热气球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会变轻,上升。

实验1:把纸剪成螺旋状,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枝点燃的蜡烛。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纸条旋转起来。)

实验2:在木凳上放一只小碟,碟内倒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将一个不漏气的大塑料袋罩在木凳上方,用手拿好。观察塑料袋会发生什么变化。塑料之袋会慢墁直来。然后松开手,又看到什么现象?(塑料袋会向上升起来。) 2、讨论:

纸条是在什么条件下旋转起来的?塑料袋是在什么条件下上升的?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它们动起来时,都是在下方有火的情况下。)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动起来的。 3、小结。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减轻,这样热空气就会上升。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能初步认识热气球现象。

第19课时

课题: 船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和用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小船。。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很好地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学习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分组制作木筏需用的材料——铅笔(或冰棍棍、方便筷子)、线、水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 这几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船的发展系统化。 ①最古老的船是什么船?

②从古至今,造船的材料有什么变化? ③从古至今,船的动力有什么变化? 三、新授。

1、了解各种用途的船讲述:船是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们征服江河湖海的武器,随着科学的发展,船的用途越来越多,同时也诞生了很多专用的船。 谈话:你知道船有哪些用途?有哪些专用船? 出示插图或投影片——各种用途的船。

认识各种用途的船,也适于一种一种地观察、分析。 2、谈话: 图中是什么船? ②这种船是干什么用的? ③与其他的船相比有什么特点? ④根据什么特点可以辨认出这种船? (每种船都按上面的步骤认识。) (5)教师小结:

根据用途可以把船分为民用船只和军用船只两大类。民用船有客轮、货轮、游轮、油轮、渔轮、集装箱船、科学考察船、破冰船等。军用船只有炮艇、鱼雷快艇、潜水艇、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等。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很快,不仅可以造万吨远洋巨轮,还能造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大型驱逐舰和核动力潜水艇。这些船只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海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制作小船活动

(1)讲述:下面,让我们亲手制作一只小船。我知道,你们几乎每人都会用纸叠小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木棍或铅笔扎一个小木筏。扎的方法是:

二根带扎在一整根铅笔上,使这二根带在整根铅笔的一侧,中间拉开比较大的距离。

②把一些整根铅笔依次扎在二根带上,就成为一只小木筏。

把扎好的木筏放在水槽中,试一试,它能浮在水上吗?能载多少东西? (2)学生分组制作。 (3)汇报、表演制作的木筏。

(4)教师小结:评价学生制作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搜集各种船的照片和资料。

在适当的时候,搞一次船的照片资料展览。

课后随感:较好。

第20课时

课题: 轮子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轮子能省力的发展和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很好地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学习轮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轮子的事情。 三、新授。

1、了解轮子的发展。

谈话: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时常用的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观察:

观察下面图中搬运物体的方法,你认为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用安有轮子的工具搬运好。 图中的轮子是什么样的? 生:圆形的,中间有一个轴。 2、指导学生认识使用轮子的好处。

准备一块方形木板,一端栓一根橡皮筋,在木板上放几本书。手拿橡皮筋拉动木板,记住手的感觉,并观察拉动木板时橡皮筋的长度。

像图中那样,把几根圆杆铅笔放在木板下,再一次拉动木板,手的感觉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用力小)拉动木板时橡皮筋的长度与上次一样吗? 思考:

实验中的圆杆铅笔相当于在木板下安装了什么? 生:安装了轮子。

木板下放了铅笔后,拉动它就比较省力了,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生:使用轮子能省力。 小结。

3、指导学生认识使用轮子能省力的用途。 讲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轮子? 医用小车、行李车、缝纫机、转椅、汽车、自行车

使用轮子给人带来了哪些方便? 使用轮子能省力,能提高速度。 4、总结。 四、布置作业。 使用轮子能

课后随感:学生了解了轮子能省力的发展和用途。

第21课时

课题:轮子

教学目的:1、知道轮子能省力,了解轮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应用轮子能省力。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出示轮子的实物或多媒体)这是什么?哪些物体上安有轮子? 学生回答。

谈话:轮子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轮子的知识(板书课题)。 三、新授。

1、初步认识应用轮子能省力。

谈话:出示课本第18页的挂图或多媒体)图中的两位同学搬运同样的箱子,他们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 学生汇报。 用哪种方法好?

手提没有轮子的箱子,费力;手拉有轮的箱子,省力。

2、谈话:出示课本第18页的挂图或多媒体)图中的两位青年人在搬运重物,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 学生汇报。

用有轮子的小推车搬重物省力,用担子挑重物费力。

课后随感:学生了解了轮子能省力的发展和用途。

第22课时

课题: 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车的发展和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车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知识导入新课。 2、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车的事情。 三、新授。 1、了解车的发展。

(1)谈话: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时常用的方法;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讲述:远古,人们将圆木放在重物下滚动前行,后来将活动的圆木换成有轴的轮子。两三千年前,开始用牲畜代替人力拉车。

两百多年前,法国一位工程师造出了用蒸汽机做动力的三轮车,这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车。虽然这种车开始动时又慢又颠,还从烟囱里冒火星,但这是机器代替人力和畜力的一个大飞跃。

一百多年后,德国工程师最早将内燃机应用于汽车,造出了第一辆三轮内燃机车。这辆车的发明标志着现代汽车的延生。

又过了一百多年,现在汽车从外观、性能到用途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动力方面,不仅使用内燃机,还使用电力机,基于太阳能。 2、了解各种用途的汽车。

(1) 谈话:你知道车有哪些用途? 有哪些专用车?

(2) 认识各种用途的车,也适于一种一种地观察、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各种车辆的资料、图片、了解它们的用途。

课后随感:学生对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23课时

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的: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理解空气枪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 再请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了解哪些? 教师带着“纸团会湿吗”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演示实验。

这个实验,提醒他们杯子应竖直插入水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气球吹得大吗?”通过学生的两次实验,比较一下两种情况下的气球。 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塑料瓶里的气球吹不大。

把空杯子朝下压入水中,再倾斜。注意观察空气在水中是怎么跑动的。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空气是否有质量。并把实验装置图画在活动记录上。 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

用塑料袋分两组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会看见什么?你怎么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玩针筒”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解释。并完成活动记录。 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这种性质? 用针筒讲解空气“水火箭”原理并加以示范。 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又知道了

什么?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对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有所了解。

第24课时

课题: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1、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压缩空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足球里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

2、提问:球里为什么要充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观察:

没有打足气的球,用手把它按瘪,松开手它能鼓起来吗?

打足气的球,用手使劲按下去,松开手,你看到什么现象?(手向下按球,球会下一部会,松手后,球会恢复原状。

用手压一根弹簧,等压到底后,再慢慢松手。弹簧前后有什么变化?(用手压时,弹簧被压短,松手后弹簧恢复原状。) 2、实验:

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使管内充满空气,然后向里推活塞,这时其他同学把手放在出口处,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手感觉有气吹,说明空气出来了。) 再一次使管内充满空气,用橡皮堵住出口。想一想,这次空气还会被挤出来吗?(不会)

用力向下压活塞,观察管内空气有什么变化?与压弹簧时一样吗?(空气被压缩了,与弹簧相似。)

继续压活塞,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现象与压弹簧再松手时一样吗?(松手后,活塞会向回弹,这与压弹簧松手时相似。)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对生活中的压缩空气现象有所了解。

第25课时

课题: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目的:1、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压缩空气的应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足球里面充气,是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弹性:压缩空气把球撑得鼓起来,用力踢球,它能弹很高很远。

自行车、汽车的轮胎内的压缩空气把轮胎撑鼓,使车运行起来又轻又稳。 2、出示课题:10、压缩空气的应用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压缩空气的应用。

讲述: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气?(篮球、气球、排球、救生圈。) 什么叫做气垫船?(有一种船叫做气垫船。)

讲解:这种船是将空气压进船体下面,形成一层压缩空气,利用压缩空气的力量,像垫子一样把船托在水面上。这种船航行得特别快。 2、指导学生制作一艘气垫船。

用小塑料杯和泡沫塑料托盘,做一艘气垫船。

先将小杯的底去掉,然后放在托盘中央,沿着底边在托盘上画一个圆,将圆剪掉,把托盘倒扣在桌上,将小杯塞进孔中,托盘与小杯之间,不要有大缝隙。 气垫船就做好了。

向小杯里吹气,托盘下就会形成气垫。 3、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知道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第26课时

课题:大气压气

教学目的:1、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大气有压力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大气压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大气层的图片。

谈话:我们生活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都在大气层中。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

讲述: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把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然后用橡皮堵住出口,用力向外拉活塞。你有什么感觉? (很费力。) 我们来做个试验。

拿一只玻璃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玻璃杯倒过来,松开手,纸板会掉下来吗?杯里的水会流出来吗?(学生发表意见后,不会。)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实验1中的针管里面没有空气,外面的大气压力将活塞压住,用手拉不出来;实验2中的玻璃杯里面没有空气,外面的大气压力将纸板紧紧压在杯口,纸板就不会掉下来,水也流不出来。 2、大气压力有多大啊

讲述:1654年,德国一位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合在一起,抽掉球内的空气,两个铜半球就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他先在两边各套2?,4、6马,都无法把两个铜半球拉开,最后在两边各8马,用最大的力气,只听“彭”的一声巨响,两个铜半球终于被拉开了。 3、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知道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第27课时

课题:大气压气的应用

教学目的:1、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大气有压力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大气压气的应用。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首先我们也来模仿科学家,用两个“空心半球”做实验,感觉一下大气压力的力量。

2、出示课题:大气压力的应用 三、新授。 1、实验:

像图中那样,将两个持钩的“吸盘”对齐,然后用力向里按,直到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两个同学同时向两边拉持钩。你们有什么感觉? (要用力才能拉开。) 2、思考:

你知道这两个挂钩的“吸盘”为什么能吸在一起吗?

用力按时,两个“吸盘”里的空气被排出,大气压力把两个“吸盘”紧紧地压在一起。

这种小挂钩为什么能吸在墙上,并能挂一些东西呢?

将小挂钩的“吸盘”按在较平的墙面上,这样可以把里面的空气排出,大气压力就把小挂钩压在墙上了。只要“吸盘”内不进入空气,小挂钩就不会掉下来。 讲述:用吸管喝饮料时,你是先将吸管中的空气吸走,当吸管中的空气减少时,压力就减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力就将饮料逐渐压入管中,一直上升到你的嘴中。 思考:

根据上面的道理,解释滴管是怎样将水吸进管中的。

课后随感:较好。

第28课时

课题:风筝 教学目的:1、学习风筝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风筝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春天,很多人会到开阔的地方去放风筝。当徐徐的春风把各式各样的风筝送向蓝天时,人们心里是多么愉快啊! 2、出示课题:13、风筝 三、新授。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讲述:传说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风筝。当时风筝用来侦察敌情,后来由战争用品逐渐演变为娱乐用的玩具。可以说风筝是最早的飞行器,是现代飞机的祖先。 2、观察:

图中的风筝有哪些图案?

你看见过或放过什么图案的风筝? 3、制作。

①用细竹条、薄纸和线绳做一个简单的风筝。 ②照图那样,将两根竹条扎成风筝的?架。

③将薄纸或塑料袋裁剪成右图的样子,用胶带或线绳固定在骨架上。 ④按图中的方法系好线绳。

⑤用纸做成2米长的尾巴,贴在下端。 4、组织学生操作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认真观察别种式样的风筝,另扎一只你喜爱的风筝。 2、利用课余时间,到操场上去放你自己做的风筝。

课后随感:较好。

第29课时

课题: 飞机 教学目的:1、知道飞机的种类和用途不断地发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大气有压力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飞机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人类很早就向往着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许多人尝试着制造能把人带上天的飞行器。 2、出示课题:14、飞机 三、新授。

1、出示载人热气球。

两百多年前,法国人发明了热气球。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热气球升空时的情景。试飞时,它上升到了几百米高空,飞行了三十分钟后,在几千米以外安全落地。 2、出示飞艇。

1852年由法国人造出的第一艘飞艇。它有44米长,由蒸汽机驱动,在试飞时每小时飞行8千米,共飞行了28千米。 3、出示载人滑翔机

德国航空先驱李林达尔,经过长期研究鸟类飞行原理,在19世纪90年代,先后制造了18架外形模仿鸟的载人滑翔机,并做了两千多次滑翔飞行试验。他的飞行理论和实践,对后人发明飞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4、出示第一架飞机。

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俩。他们经过多年对风筝和滑翔机的研究和实验,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并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达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目的。 5、了解飞机的种类和用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飞机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地发展。军用飞机有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等。民用飞机有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客机,有用于喷洒农药、播种、施肥等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有灭火用的消防机,有进行地质勘探、寻找矿藏的航测机等。 6、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随感:学生能初步认识飞机现象。

第30课时

课题: 火箭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火箭的飞行原理。 2.常识性了解三级火箭的结构及采用三级火箭发射的优越性。 3.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起火”实际就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起火”绑在箭上。(展示投影片)点燃“起火”,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板书课题 2.进行新课 (1)火箭升空的原理

火箭为什么能升上天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个小实验。 演示:气球的反冲运动。(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气球充气后,松开气口,气球向着喷气的反方向飞行。 ②气充得越足,飞得越远。 说明:

气球内的气体以很大速度向外喷出时,对气球产生一个向喷气的反方向的推力,使气球飞出去。 板书:

〈一、火箭升空的原理〉

火箭升空的原理与气球反冲运动相同。在火箭燃烧室内部装着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燃烧时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燃气通过喷管高速喷出时,对火箭产生巨大推力,从而把火箭发射出去。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火箭也是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所以它也是热机家族中的一员。同时由于它所用燃料的形态不同,我们又把火箭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两种,较常用的是液体火箭。 (2)三级火箭

早期的火箭主要用于战争,而今人们更注重它的和平利用。例如发射卫星、运送空间站等等。为了把卫星、飞船等有效载荷送上太空,人们研制出了多级火箭,即二级或三级火箭。(展示投影片或挂图,介绍结构)下面以三级火箭为例说明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板书:

二、三级火箭

三级火箭的每一级都像一支独立的火箭。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几分钟后这级火箭的燃料烧尽自动脱落,同时引燃第二级火箭,第二级火箭燃料烧尽后也脱落,第三级火箭开始工作,直到把卫星、飞船等送到预定轨道。

三级火箭像接力赛一样,都是在前一级的速度基础上再加速。同时,由于每一级脱落后都能使剩余部分中有效载荷的质量的比例增加,火箭结构部分的质量在逐级减小,仅从这一点来看就比单级火箭优越得多。

建国以来,在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运载技术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国际水平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已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赢得了很高声誉。航天事业有着诱人的、广阔的前景。航天事业的未来也将责无旁贷地落到你们身上。未来的航天器将会出自你们之手。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火箭的发展史。 教学后记:

有条件的学校可剪辑卫星发射、航天飞机、导弹发射的录像,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火箭技术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冲实验也可由演示改为学生动手做。

课后随感:学生了解了火箭的飞行原理的知识。

第31课时

课题: 太阳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太阳的概况。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比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太阳的概况。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1、太阳的情景挂图。2、温度计若干、玻璃、木板。3、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早晨东边出,傍晚西边落。永发光和热,万物离不了。 2、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太阳? 3、板书:太阳 二、新授

1、指导学生研究太阳的光和热。在不同的情况下,地球上的物体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是不同的。学生举例。 2、科学的方法研究:

①透明与不透明物体遮挡; ②直射与斜射; ③有反射和无反射。 3、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4、小结:

①太阳是颗恒星,距离地球1.5亿千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表面温度6000度,内部温度超过1500万度,每秒发出的能量是地球上人们消耗的能量总和的1000万倍。太阳能量很大,取不尽,用不完。

②填空:阳光直射下比阳光斜射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多;透明物体遮挡下,比不透明物体遮挡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有反射阳光下比没有反射阳光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不同的情况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是有区别的。

四、巩固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和蔬菜大棚。 五、布置作业

记录一天的不同时刻物体获得太阳热的情况。

第32课时

课题: 月亮

教学目标:1、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5、能够克服恐惧心理。

教学重点: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2、月亮 三、新授。 1、认识月相。

(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在纸上画出印象中月亮的形状。

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

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 知道这就是月相。

(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 2、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

(1)播放相关影片展示图片,并讲解。 (2)欣赏影片和图片。 四、作业

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课后随感:学生对渗透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33课时

课题: 月亮

教学目标:1、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5、能够克服恐惧心理。

教学重点: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同上的。

教学准备:视频,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三、新授。

1、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1)组织学生交流月相日记。

小组内部交流,按照日期排好记录的顺序。 (2)指导学生认识特殊月相。

对照图片或画像辨认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 (3)组织学生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讨论,并初步得出结论。 (4)组织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实验,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2、探究月亮一天的运动变化规律

组织学生交流月亮一天运动记录,讨论其运动规律。 小组交流记录、讨论并得出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1)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课后随感:学生对渗透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34课时

课题:第十八课 自然复习 一、 填空。

1、水和空气受热体积 ,受冷体积 ,这种性质叫做 。

2、水、空气、铜、铁都有 的性质。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水烧开时的温度是 ℃。 4、在平常温度下,水在表面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 。 5、水加热到100℃时,在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都有水蒸气产生的过程是 。

6、露是空气中的 受冷形成的,温度是在0℃以 。 7、霜是空气中的 受冷形成的,温度是在0℃以 。 8、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 ,热空气会 。

9、刮风时,旗子在 ,树枝在 ,从烟囱中冒出的烟会 ,人也能感到 的力量。

10、风向是指 的方向;风力分为 ~ 级。 二、 简答题。 1、什么叫做凝结?

2、雨是怎样形成的?


聋部五年级自然常识第六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完整打印版】小学三年级劳技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