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开学后的第二周,我上了第一节公开课,讲的课文是叶圣陶老先生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对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指导老师讨论之后,决定从“脚”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我创设了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读音。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描写爬山虎脚的段落,以及每段的段落大意。
3.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方 式。
4. 体会作者观察爬山虎时的细致、耐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的能力。
5. 通过欣赏爬山虎的美丽图片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后我发现,前四点目标我基本完成了,但是第五点目标完成起来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容易,在展示爬山虎美丽图片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惊讶、惊奇,对美的体会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深入到心灵。这种对欣赏美的培养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需要平时不断的陶冶。因此,我以后在创设教学目标是应该切记不能假大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观察老师写的课题,使学生注意到“脚”这个字。(2)通过展示学生熟知的脚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发问“不容易被发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呢?”自然过渡到本课课题。这个导入很成功,学生通过观察很快注意到“脚”,又通过熟悉的脚的图片激起了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这个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且能读准生字、生词。由于之前学生预习情况较好,这一部分进行得也很顺利。
第三步,学习探究,朗读体会。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1.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 脚是如何向上爬的3.脚的变化。这部分是本课
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希望学生掌握默读文章找信息的技能,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到从文章到段落再到重点句重点词的过渡,提出的问题也是层层深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虽然有过渡但是显得过于琐碎,有些问题学生已经非常清楚,没有必要一个个的问,以后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反馈程度,要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在设计“脚是如何向上爬的”这部分时,我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
自己的演示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你说我做”,同桌互相配合,一人解说一人做,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指手臂想象成爬山虎的脚和茎,通过读课文模仿爬山虎爬的过程。在教学中,这一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潮,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努力模仿,我请了两组学生去讲台上表演,学生虽然觉得这很有趣,但是并不能正确模仿出爬山虎爬的过程,这时,我又展示了事先截取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的模拟动画,学生一看就明白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忘记点明“一步一步”和“一脚一脚”的区别,使得这部分留有遗憾,课堂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学生活跃起来是好事,但是如何使他们既能思维活跃又能遵守课堂纪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感觉学生活跃起来就“收不住”了,课堂纪律就得不到保证,对于缺乏经验的新老师来说,课堂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这一课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到了爬山虎的叶子,我安排到后面讲授。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爬山虎的叶子有直观的感受。但在展示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图片上的爬山虎都不爬窗户?”这个学生通过观察提出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当时我心里就想:是爬山虎的脚巴不住玻璃?还是人为清理了窗户上的爬山虎呢?我没有着急给他答案,而是让同学们来讨论,学生也提出了我心中的两种设想,大家争论不休。最后我说,同学们可以回去查一查,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这一教学突发事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精心准备的上课内容可能并
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整节课我感觉最后大家的讨论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每个人都积极开动脑筋,这不就是我们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吗?但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我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提出的。如果我们的语文
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把话语权交给学生,那么学生主动学习的成果将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如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但又不脱离学习的轨道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