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 数学 科教学计划
2008 年 2 月 17 日
基本情况 六年1班 人 数 任课教师 全班共有学生人,班级中尖子生比较少,成绩很差的人较少。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不少学生依赖性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班级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影响了学习。个别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全较容易的应用题。 册3、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教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学4、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总5、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目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的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思 想要6、品德教育。 求 7、贯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全②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册③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重难点:①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难③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点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教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改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措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施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教 学 课 时 进 度 安 排
周别 时间 课题 目的要求 要点 重难点 教具 教时 2.18 ~ 2.22 一 2.25 ~ 3.1 二 预备周:常规要求训练 负数1 负数2 负数机动课 圆柱的认识 1、分发课本 2、使学生了解六年级教学要求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4、提出课堂常规要求 5、选出班干部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1、进入学习状态 2、达到常规要求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3 1 1 2 圆柱模1 型 圆柱形杯子等 圆柱的表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面积及练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习 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3.4 ~ 3.7 圆柱的表面积机动课 圆柱的体积及练习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圆锥的体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积1 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 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 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 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 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圆柱表2 面积模型 三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柱体积模型 1 4 四 3.10 ~ 3.14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圆柱模型 圆锥模型 铅垂等 量杯、细沙 1 3.17 ~ 3.21 圆锥的体积2 整理和复习 机动课 比例的意义 比例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 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 知欲望。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 2 1 1 1 五 重点:比例的意义。 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小黑板 3.24 ~ 3.28 六 机动课 解比例 机动 成正比例的量及练习 成反比例的量及练习 机动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1 1 1 2 2 1
3.31 ~ 4.4 比例尺及练习 比例的应用 七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4.7 ~ 4.11 八 清明放假 深化练习 机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重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2 3 1 1 1 1 4.14~4.18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机动 九 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难点: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2 2 1 4.21~4.25 十 4.28 ~ 十6.13 一 ~ 十七 1、扇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 机动 整理和复习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1 重点:扇形统计课件 统计图 图. 难点:发现统计表等 图中存在的数据 不清的问题 1 重点:折线统计 图。 难点:正确判断 数量变化趋势。 1、经历“抽屉原2 理”的探究过程。 2、能灵活地运 用“抽屉原理”。 1 1、使学过的知识 条理化、系统化。 2、在加强基础和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 35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小学阶段学过的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统计等知识。 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复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3、复习前,应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的指导。 4、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精心组织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