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演示实验报告单

2018-10-19 14:30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巧造彩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 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实验内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小学五年级科学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组装模拟装置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向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化 3.观察总结 4.整理器材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操 作 要 点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播路线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拟实验 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提供实验材料 操 作 要 点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操 作 要 点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巧造彩虹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 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操 作 要 点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提出实验内容 2.探究磁铁的性质 操 作 要 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5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的导线2根、粗细不同的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 操 作 要 点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 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5.整理器材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钟的呼吸和心跳 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1. 运动2分钟即可。 钟的呼吸和心跳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体 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3.整理器材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3.整理器材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模拟心脏跳动 操 作 要 点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脉搏次数。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3.整理器材 交流、比较自己1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5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的导线2根、粗细不同的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 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 运动2分钟即可。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

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交流、比较自己1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画彩色水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 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整理器材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画彩色水点 操 作 要 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 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3.整理器材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1、怎样抬高讲台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杠杆实验装置 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

2.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在木尺的中间,使木尺平衡;

3.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翘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

2.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法

1.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上放两个铁圈,那在木尺右边该怎样放铁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 2.提醒实验注意点:

①放铁圈时要轻、如有多个铁圈要垒起来放,不能分散开来放;

②强调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边一个地方放铁圈,不能分散放在右边的两个地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根据杠杆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斜坡的启示

实验器材: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垂直提升小车所需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小车;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动小车所需的力

1.利用同一块长方形木块,想办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长、宽、高) 2.提醒实验注意点:

提升小车时要匀速、缓慢向上运动; 平板测力计要与木板保持平行; 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读出读数; 木板每次搭在木块上的位置应相同。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拧螺丝钉的学问

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轮轴:把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轴上,让线沿轴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挂上钩码;把另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轮上,让线沿轮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向下挂上测力计; 2.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大轮、小轮做三次实验,求平均数;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轮轴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4、国旗怎样升上去

实验器材:组装滑轮的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提升一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一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1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滑轮:

定滑轮:把定滑轮用棉线(或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另一根棉线沿轴槽绕过滑轮,一头挂钩码,一头挂测力计;

动滑轮:把棉线的一头系在铁架台上,将棉线的另一头沿动滑轮下方的沟槽绕过,在棉线的另一头挂上测力计,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 2. 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做三次实验,记下平均数; 拉动时保持动作轻缓、匀速; 拉动时不要让线绳脱离滑轮沟槽;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使用滑轮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5、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

1.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用链条圈(或瓦楞纸条圈)套在两个齿轮的外围; 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向两边拉,使齿轮绷紧链条圈(或瓦楞圈) 2.观察链条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

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 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搭建支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2、搭支架

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设计支架图

1.提出要求:吸管限定20根、搭建时间限定10分钟,支架高度不低于15cm; 2.画出支架设计图,考虑如何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2.搭建支架

1.利用限定材料,根据设计图搭建支架; 2、提醒实验注意点:

用透明胶连接固定时,建议用透明胶带先在一根吸管上绕一圈,然后再绕到另一根需要连接的吸管上,这样连接较方便; 吸管不能用剪刀剪断;

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强合作。 3.比较稳定性

1.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并用加钩码的方法检测作品的稳定性,在检测的时候,将木块放在支架上,然后将钩码放在木块上;

2.计算支架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支架的钩码数减1。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到的不同支架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整理器材

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3、建桥梁

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桥梁设计与制作

1.讨论:用1张A4纸设计不同的桥梁。

2.演示:平板桥、拱桥、槽形桥(斜拉桥操作难度大,建议制作槽形桥) 3.学生分组制作平板桥、拱桥、槽形桥。 2.探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 1.预测:哪种桥梁的承受力最大? 2.讨论实验注意点: 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

放钩码的纸盒子要放在桥梁的中间,放钩码时要轻; 计算桥梁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桥梁的钩码数减1;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度、栏杆的高度都有关系。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观察要求

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 2.观察岩石特征 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

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滴稀盐酸:

★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

★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 放进水里:

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观察要求

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 2.观察岩石特征 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

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滴稀盐酸:

★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

★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 放进水里:

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小学科学五年级演示实验报告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会计与税收比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