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题目:有关TRIZ理论与方法,请选择下列正确的说法:
A. TRIZ方法的提出源于以下认识:大量发明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矛盾(系统冲突和物理矛盾)是相同的,
只是技术领域不同而已
B. 按照TRIZ的基本观点,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方案,方案的难度及可能性与对问题的描
述方法息息相关
C. TRIZ认为,发明可以视为系统冲突的解决过程
D. TRIZ理论认为,对于技术系统而言,重要的不在于系统本身,而在于如何更科学地实现功能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A B D C A C B C C C C C B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C A B C A D B A B C C A D C A C B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C A C B D C B C B C A A B D C B B C B C 题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答案 题号 A 81、 A 82、 D 83、 B 84、 C 85、 A 86、 C 87、 B 88、 B 89、 C 90、 C 91、 B 92、 B 93、 C 94、 B 95、 A 96、 C 97、 A 98、 B 99、 A 100、 答案 A B B B ABD BD ACD AB ABC AB BD AD ABCD ACD ABC ABD ACD AB BCD ABC 题号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答案 ABC AD BD AC BD BD ABD AD ABD BCD AC CD AC AC BD AB ABD ABC ABCD ABCD 六西格玛黑带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
1、题目:将降雨量按“旱”、“偏少”、“中等”、“偏多”、“涝”分为5类,这种分类方法属于下列哪个测量尺度?
A. 定类 B. 定序 C.
定距 D. 定比
2、题目:当两个以上结果和原因之间互相缠绕,存在复杂因果关系,应采用什么工具进行分析更合适? A. 关联图 B. 排列图 C. 3、题目:
分层法 D.
因果图
A. 流程非常稳定,无异常 B. 流程均值发生了偏移
C. 控制界限太宽,需要重新计算控制限 D. 子组波动太大,应重新划分子组
4、题目:在生产化肥磷酸钾的过程中,经过因子试验,发现温度和压力两个因子都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又进行一轮二因子(+3次中心点试验)的全因子试验:温度取180度(-)、200度(+);压力取220帕(-)240帕(+)。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回归方程的弯曲很严重,下一步必须进行响应曲面试验。由于经费困难,希望试验次数尽可能地少,而试验条件上的温度又不可能超过200度。希望能在归纳出二阶回归方程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试验次数,这时可行的最好的方法是:
A. 采用CCC(中心复合序贯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B. 采用CCI(中心复合有界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C. 采用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D. 采用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除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外,还要再加3个中心点试验 5、题目:芯片镀膜是某企业生产中关键的一步,为此必须对于镀膜厚度进行监控。通常将芯片固定在测试台后,由中心向外每45度画出射线将芯片分为等面积的8个扇形区域,在每个扇形内任意选取一点,
测量出这8个点的厚度。现在生产已经相当稳定,为了维持它的稳定性,决定对于厚度的均值及波动都进行检测。这时,按国家标准的规定,控制图应该选用: A. 使用Xbar-R控制图 B. 使用Xbar-S控制图 C. 使用p图或np图 D. 使用C图或U图
6、题目:某六西格玛项目团队拟采用DOE对工艺进行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四个可控因素(温度、压力、角度、速度)可能对试验输出(y)产生影响,同时又有人提出不同的班次(有2个班)也可能有影响,但并不能确定是否班次真正有影响。现在团队准备准备先安排一次全因子试验,下列哪种方案能在满足于因子分析的条件下,使试验次数最少?
A. 将温度、压力、角度、速度、班次作为5个因子,安排成2的5次方的全因子试验
B. 将温度、压力、角度、速度作为因子,班组作为区组,安排成带有2个区组的2的4次方的全因子试
验
C. 将温度、压力、角度、速度4个因子取3个水平,班次为2个水平,安排成一般的全因子试验 D. 在不同班次下分别安排4个因子的2水平全因子试验
7、题目:在精益思想中,“自働化”(Jidoka)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关于自働化,正确的理解是:
A. 减少换型时间
B. 尽量采用自动化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变异
C. 生产出现异常,员工可以决定停机,体现了员工的自主管理 D. 自动防错设计技术
8、题目:为了判断不同的生产线所加工的产品厚度是否有显著差异,特选取了企业的四条生产线,从四条生产线的产品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个样本,测量其厚度。通过检验,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满足等方差条件,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是: A. 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ANOVA) B. 卡方检验 C. 双比率检验
D. 双因子方差分析(two-wayANOVA) 9、题目:
A. A流水线的过程绩效好于B流水线 B. B流水线的过程绩效好于A流水线 C. B两条流水线的过程绩效相同 D. A、B两条流水线的过程绩效无可比性
10、题目:在2010年足球世界杯上,章鱼保罗大显身手,在8次重要的比赛中,它对于胜负的预测全部正确。统计学家怀疑究竟章鱼是偶然猜对还是章鱼真能神机妙算(或另有隐情),需要建立怎样的假设检验?
A. 进行“单比率”检验,H0:比率p=0.5vsH1:比率p≠0.5 B. 进行“单比率”检验,H0:比率p=0.5vsH1:比率p<0.5 C. 进行“单比率”检验,H0:比率p=0.5vsH1:比率p>0.5 D. 进行“单比率”检验,H0:比率p=0vsH1:比率p=1
11、题目:根据历史经验,某生产过程指标数据一直都是正态分布的,但是在4月6日进行过程能力分析计算时,发现收集到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首先应如何处理? A. 没关系,通常容许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可以按原公式继续计算 B. 尝试数据转换以消除非正态性 C. 先确认导致数据不正态的原因
D. 很有可能是过程本身或抽样出了问题,应重新抽样
12、题目:在一个试验设计问题中,共需要考查3个因子A、B、C的二次回归设计问题,如果需要设计一个具有旋转性的中心复合设计(CCD),共需要角点、轴向点及中心点试验各多少次? A. 8+12+5=35次 B. 8+6+6=20次
C. 4+6+6=16次 D. 4+6+3=13次
13、题目:某企业的生产部门在进行轴径的检测时发现同一个操作者多次测量波动不大,但是不同操作者之间对同样的轴进行测量时波动很大。假设操作者使用的仪器不变,根据上述信息,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操作者和轴之间一定存在交互作用 B.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较差 C. 测量系统的再现性较差
D. 测量仪器和操作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14、题目:为了检验一批奶粉的蛋白质氮含量是否比原来规定的15%发生变化,从生产线上随机抽取16份100克奶粉样品,记录了它们的蛋白质氮含量。经检测,这批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分布大体上是对称的,但却不服从正态分布。在16份样品中,有5份样品蛋白质氮含量高于15克,11份样品蛋白质氮含量低于15克。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符号检验法”得不出“有显著变化”的结论,这时应该:
A. 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是不正常的,因此可以肯定是数据抽样过程有毛病,应再次抽样,重新进行判定 B. 相信符号检验的结果,断定蛋白质氮含量平均值并未比原来的15克有显著变化
C. 用同一批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单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法”再次判断,有可能判断为“确
有变化”
D. 用同一批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再次判断,有可能判断为“确有变化” 15、题目:
A. 将C2及C3两列数据放入卡方检验表,进行卡方检验 B. 将C2及C4两列数据放入卡方检验表,进行卡方检验 C. 将C2及C5两列数据放入卡方检验表,进行卡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