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10-23 12:04

1. 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的是(A ),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

问题,开始走上独立地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 A、 里昂工人起义 B、 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C、 “人民宪章”运动 D、 “巴黎公社”运动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B )在内的统一整体。

A、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

3. 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 B)的口号。

A、 民主科学 B、 建立共和国 C、 民族独立 D、 自由发展

4.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颂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

情的抨击。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

A、 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

B、 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 C、 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复活的奴隶制” D、 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三位一体”的祸害

5.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D )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

说。

A、 傅立叶、欧文、马克思 B、 圣西门、欧文、马克思 C、 圣西门、傅立叶、马克思 D、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6.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A )。

A、 费尔巴哈 B、 康德 C、 费希特 D、 谢林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 D、 以上均错

8.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颂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

情的抨击。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

B、 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 C、 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复活的奴隶制” D、 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三位一体”的祸害

9.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

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B)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 唯物辩证法

10.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A、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独自创立的 B、 马克思主义包括其继承人的理论

C、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D、 “马克思主义”一词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

11.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A、 集中表现为它鲜明的政治立场 B、 公然申明了自己的阶级性

C、 坚决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

D、 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1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C )。

A、 鲜明政治立场 B、 实践精神 C、 批判精神 D、 理论性

1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 B)为基础的。

A、 创新性 B、 实践性 C、 与时俱进 D、 人类劳动

14. 党的( C)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A、 十四大 B、 十五大 C、 十六大 D、 十七大

15. 下列关于与时俱进含义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

A、 与时倶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

B、 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C、 任何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称为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 1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 )。

A、 与时俱进 B、 实践性 C、 科学性 D、 革命性

17. 马克思主义的(A )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A、 世界观和方法论 B、 人生观和价值观

C、 哲学理论

D、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8.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A )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

想实际。

A、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 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 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19.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在各方面素质中,(B )起着统领作用。

A、 道德素质

B、 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C、 科学文化素质 D、 政治素质

20.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A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实事求是 D、 理论创新

21.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B )。

A、 经验主义、资本主义 B、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C、 拜金主义、教条主义 D、 资本主义、拜金主义

22.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D )。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B )。

A、 综合国力革命 B、 知识智力革命 C、 军事革命 D、 教育革命

24.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有(D①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③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④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5. 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国等国仍然坚定地走

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举起(D )的旗帜,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A、 “开放”“革新”“发展” B、 “改革”“革新”“发展” C、 “改革”“开放”“发展” D、 “改革”“开放”“革新”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表述有误的是(A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停滞不前

B、 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27.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A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28.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D )。

A、 原始模式 B、 存在前提 C、 基本保证 D、 存在方式

29.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叫(A )。

A、 世界观 B、 方法论 C、 唯心观 D、 唯物论

30.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 B)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A、 本质 B、 实践 C、 创新 D、 意识

31. 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指的是(A )。

A、 实践客体 B、 实践主体 C、 实践受众 D、 实践策划者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C )。

A、 创新的观点 B、 探索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运动的观点

33.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指的是(A )。

A、 实践 B、 实验 C、 创造 D、 创新

34.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指的是(B )。

A、 实践客体 B、 实践主体 C、 实践受众 D、 实践策划者

3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D )。

A、 是否承认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C、 是否承认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6.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指的是(A )。

A、 联系的客观性 B、 联系的主观性 C、 联系的现实性 D、 联系的导向性

37.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A )。

A、 新事物 B、 旧事物 C、 好事物 D、 坏事物

38.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叫做(A )。

A、 联系 B、 运动 C、 规律 D、 发展

39. 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

互联系的关系,叫做(A )。 A、 矛盾 B、 统一 C、 联系 D、 发展

40.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叫(B )。

A、 内因 B、 外因 C、 矛盾 D、 联系

4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叫矛盾的(D )。

A、 不平衡性 B、 同一性

C、 特殊性 D、 普遍性

42.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叫做(A )。

A、 矛盾的斗争性 B、 矛盾的同一性 C、 矛盾的关联性 D、 矛盾的分裂性

43.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叫做(B )。

A、 矛盾的斗争性 B、 矛盾的同一性 C、 矛盾的关联性 D、 矛盾的分裂性

44. 庸俗进化论是在(D )出现的。

A、 18世纪中叶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上半期 D、 19世纪下半期

4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 质与量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 B、 量是质的基础,规定着质的活动范围 C、 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

D、 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46.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中,(D )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

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A、 可能性 B、 偶然性 C、 必然性 D、 现实性

47. 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的理论是(C )。

A、 辩证决定论 B、 形而上学论 C、 机械决定论 D、 唯心决定论

48.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A )。

A、 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唯心主义决定论 C、 唯物主义非决定论 D、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9.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B )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

的趋势。 A、 偶然性 B、 必然性 C、 可能性 D、 现实性

50.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中,(A )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

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 A、 内容 B、 形式 C、 本质 D、 现象

51. 规律的(A )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主观性 D、 现实性

52.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被称为(A )。

A、 规律 B、 发展 C、 联系 D、 本质

53. 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D ),它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社会规律 B、 行为规律 C、 发展规律 D、 自然规律

54. 规律的(B )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

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主观性 D、 现实性

55. 人脑是(A )的物质器官。

A、 意识 B、 反映 C、 判断 D、 推理

56.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A )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A、 意识 B、 反映 C、 判断 D、 推理

57.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A )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A、 意识 B、 反映 C、 判断 D、 推理

58. 意识活动具有(D )。

A、 主观性和目的性 B、 主观性和计划性 C、 目的性和随意性 D、 目的性和计划性

59. 意识是(C )的主观映象。

A、 物质世界 B、 精神世界 C、 客观世界 D、 外部世界

6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三大法宝 D、 独立自主

61. 解放思想和(B )是辩证统一的。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独立自主 D、 求真务实

62. 实事求是是(A )的目的。

A、 解放思想 B、 改革创新 C、 独立自主 D、 自力更生

63. 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指的是(A )。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独立自主 D、 改革创新 64.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A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5. 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D )。

A、 唯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B、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C、 实践是认知的目的

D、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66.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A )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从而引起了认识论

的革命。 A、 实践观 B、 物质观

C、 发展观 D、 真理观

6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下的表现中不正确的是(A )。

A、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D )。

A、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 一切有生命的人 C、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6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C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0. 如下对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描述错误的是(B )。

A、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B、 认识主体具有超越性 C、 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71. 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是(A )。

A、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B、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 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 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72.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A )的错误。

A、 经验论或唯理论 B、 实践论 C、 唯书论 D、 可知论

73.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D )。

A、 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 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4.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D )反映。

A、 间接的 B、 全体的 C、 概括的 D、 表面的

75.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错误的有(D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绝对明显的界限

76. 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C )。 A、 可知论 B、 先验论 C、 经验论 D、 唯理论

77.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D )反映。

A、 间接的 B、 全体的 C、 概括的 D、 表面的

78. 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

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B )。 A、 具有曲折性 B、 具有反复性 C、 具有无限性 D、 具有有限性

79.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B )的统一。

A、 经验 B、 历史 C、 社会 D、 时代

80. 下面对人的认识运动描述正确的是(C )。

A、 简单的循环 B、 直线式的前进 C、 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D、 封闭的循环

81.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A )。

A、 有限的 B、 无限的 C、 穷尽的 D、 短暂的

82. 从主体方面来看,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有(B )。

A、 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 人的认识受到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C、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 D、 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

83. 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D )。

A、 反映论 B、 可知论 C、 唯物论

D、 辩证法

84.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 )。

A、 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B、 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85.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B )。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86.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这种观点属于(A )。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87.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B )。 A、 唯心论 B、 辩证法 C、 唯物论 D、 实用主义

88. 下列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描述正确的是(C )。

A、 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C、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D、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89.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C )。

A、 唯心论 B、 辩证法 C、 唯物论 D、 实用主义

90. 我国古代有人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属于(A )观点。

A、 唯心主义 B、 辩证主义 C、 唯物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91.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B )。 A、 唯心论 B、 辩证法 C、 唯物论 D、 实用主义

92. 真理(A )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 指导实践 B、 再认识 C、 教育 D、 激励

93.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D )上。

A、 适用性 B、 有限性 C、 内容 D、 功能

94. 真理不具有(D )的功能。

A、 指导实践 B、 再认识 C、 教育和激励 D、 继承

95. 如下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述错误的是(C )。

A、 富强 B、 平等 C、 公平 D、 法治

96. 下面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A )。

A、 爱国 B、 民主 C、 文明 D、 法治

97. 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C )。

A、 十六大 B、 十七大 C、 十八大 D、 十八届三中全会

98. 下面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不正确的是(D )。

A、 富强 B、 民主 C、 文明 D、 法治

99. 下面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D )。

A、 富强 B、 民主 C、 文明 D、 法治

100. 下面对党的的群众路线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干部领导群众

101. 下列关于人的认识过程描述错误的是(D )。

A、 首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B、 之后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C、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D、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A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解放思想 C、 坚持矛盾的观点 D、 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

10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为人民服务 D、 共同富裕

104. “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属于地理环境中的(BA、 生物资源 B、 生态资源 C、 矿物资源 D、 人口资源

105.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06. “鸟兽鱼虫”属于地理环境中的(A )。

A、 生物资源 B、 生态资源 C、 矿物资源 D、 人口资源

107.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A )。

A、 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 C、 地理环境 D、 人口因素

108.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09.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C、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0.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A )层次。

A、 低级 B、 中级 C、 高级 D、 中高级

111. 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D )角度来划分的。

A、 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B、 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C、 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 D、 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

112.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A )的错误。

A、 经验论或唯理论 B、 实践论 C、 唯书论 D、 可知论

113. 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

于(C )。 A、 可知论 B、 先验论 C、 经验论 D、 唯理论

114.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D )反映。

A、 间接的 B、 全体的 C、 概括的 D、 表面的

115.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D )。

A、 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 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6.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错误的有(D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绝对明显的界限

117. 实体性上层建筑又称为(B ),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A、 上层建筑 B、 政治上层建筑 C、 观念上层建筑 D、 思想上层建筑

118. 实体性上层建筑又称为(D ),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A、 上层建筑 B、 政治上层建筑 C、 观念上层建筑 D、 思想上层建筑

119.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D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上层建筑 D、 精神世界

120.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D ),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A、 上层建筑 B、 政治上层建筑 C、 实体性上层建筑 D、 思想上层建筑

121. 下列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C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122. 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D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12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C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 B、 物的依赖性社会 C、 人的独立性社会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124. 下列关于人类历史中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排序正确的是(C )。

A、 农业社会—渔猎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B、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信息社会—工业社会 C、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 农业社会—渔猎社会—信息社会—工业社会

125. 马克思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决定的,下列不属于这三种运行形

式的是(D )。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产品经济 D、 计划经济

126.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A )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毛泽东

127. 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是(A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B、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 技术革命的巨大推进 D、 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128. 科学发展的基础是(D )。

A、 技术改革 B、 制度完善 C、 社会变革 D、 物质生产

129.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A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 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

130. 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B )。

A、 阶级 B、 经济基础 C、 政治思想 D、 矛盾关系

131.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

A、 社会基本矛盾 B、 阶级斗争 C、 技术革命 D、 社会改革

132. 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的是(A )。

A、 马克思主义 B、 德国古典哲学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33.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C )。

A、 政治标准 B、 思想标准 C、 经济标准 D、 社会标准

134. 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D )。

A、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B、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C、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D、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35. 下列不属于阶级斗争的是(D )。

A、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斗争

B、 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D、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斗争

136.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B )。

A、 思考方式的对立 B、 物质利益的对立 C、 政治利益的对立 D、 社会待遇的对立

137.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形成,使社会过渡到(B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新民主主义社会

138. 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

A、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 D、 暴力统治和社会改革

139.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B )是关键。

A、 改革 B、 发展 C、 稳定 D、 科学

140.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

A、 思想根源问题 B、 国家政权问题 C、 阶级基础问题 D、 经济发展问题

141.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A )是动力。

A、 改革 B、 发展 C、 稳定 D、 科学

142. 我国的立国之本是(A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改革开放 C、 一国两制 D、 科学发展观

143. 我国(C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八届三中全会 D、 十八届六中全会

144.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

A、 思想根源问题 B、 国家政权问题 C、 阶级基础问题 D、 经济发展问题

145.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C )是前提。

A、 改革 B、 发展 C、 稳定 D、 科学

146. 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D )。

A、 举行大规模起义 B、 进行罢工罢课 C、 进行抗议游行

D、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147. 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的是(A )。

A、 社会革命 B、 社会改革 C、 阶级斗争 D、 暴力统治

148.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A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 对资本主义进行阶级斗争 C、 纠正政治错误 D、 规范思想

149. 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C )。

A、 和平演变 B、 会议选举 C、 暴力革命 D、 和平交接

150. 我国古代,(A )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A、 孟子 B、 荀子 C、 老子 D、 董仲舒

151. 我国古代,(B )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A、 孟子 B、 荀子 C、 杨雄 D、 董仲舒

152. 我国古代,(D )持“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屑之性”三等。

A、 孟子 B、 荀子 C、 杨雄 D、 董仲舒

153. 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的本质的是(C )。

A、 劳动是人的本质

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人的宗教信仰是人的本质 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54. 古希腊的思想家中,(B )提出了“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

A、 普罗泰戈拉 B、 德谟克利特 C、 亚里士多德 D、 柏拉图

155.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 )。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群众观点

156. 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B )在对这个问题的

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 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

157. 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B )。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群众观点

15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A )。

A、 群众观点 B、 英雄观点 C、 名人观点 D、 伟人观点

159. 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是(C )。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群众观点

160. 下列不属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的是(D )。

A、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61. 下列关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B )。

A、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历史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B、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D、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16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 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可以超越阶级 B、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C、 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 D、 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

163.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A )。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转化为资本

164.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这被称作货币的(A )。

A、 贮藏手段 B、 世界货币手段 C、 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

165. 货币的本质是(D )。

A、 贮藏的手段 B、 流通的手段 C、 交换的媒介

D、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66.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D )所决定的。

A、 简单劳动 B、 价格标准 C、 使用价值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67. 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A )的凝结。

A、 抽象劳动 B、 体力劳动 C、 具体劳动 D、 简单劳动

168.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流通价值

169. 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被称为货币的(D )。

A、 储藏手段 B、 价值尺度功能 C、 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

170.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

A、 货币转化为资本

B、 社会公有制 C、 集体所有制 D、 混合所有制

341. 下列关于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 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替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 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 C、 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D、 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

342. 资本主义社会的(D ),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A、 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B、 生产力不发达

C、 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

343.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D )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A、 自由主义 B、 利己主义 C、 个人主义 D、 集体主义

344. 下列关于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 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替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 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 C、 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D、 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

345. 下列所有制形式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有的所有制形式是(B )。

A、 全民所有制 B、 社会公有制 C、 集体所有制 D、 混合所有制

346.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以(C )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A、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B、 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 C、 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生产资料国有制

347. 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C )。

A、 按劳分配原则 B、 私人占有制原则 C、 按需分配原则 D、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348.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经济形式是(B )。

A、 商品经济 B、 计划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自然经济

34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D )的必然结果。

A、 人类认识提高 B、 科学技术发展 C、 自然进化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

350. 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我国近代的(C )在其所写的《大同书》中,就

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 A、 梁启超 B、 康广仁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351.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从(A )中产生出来的。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空想社会主义

35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B )。

A、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B、 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D、 我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53. 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D )。

A、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B、 消灭阶级差别 C、 实现国家的消亡 D、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354. 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到(A )。

A、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 社会主义社会的中级阶段 C、 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D、 共产主义阶段

355.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B )。

A、 做资本主义掘墓人 B、 彻底解放全人类 C、 推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自身的解放

356.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D )。

A、 资本主义阶段 B、 新民主主义阶段 C、 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57. 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经历(D )这个历史阶段。

A、 资本主义社会 B、 新民主主义社会 C、 无政府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358. 在我国目前阶段,在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A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新民主主义阶段 C、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D、 资本主义高级阶段

359. 实现共产主义要在(D )中长期探索。

A、 革命 B、 运动 C、 理论 D、 实践

360. 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的决定因素是(D )。

A、 国家的经济基础状况 B、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状况 C、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D、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

361.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B )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无产阶级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历了一百

多年。

A、 19世纪30年代 B、 19世纪40年代 C、 19世纪50年代 D、 19世纪60年代

362. 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C )的,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

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人共产主义社会。 A、 公有性 B、 社会性 C、 国际性 D、 实践性

363. 热心于共产主义,首先要热心于(B )。

A、 文化教育的普及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D、 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364. 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B )。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新民主主义 D、 自由主义

365. 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B )。

A、 共产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新民主主义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366. 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D )。

A、 原始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 社会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367. 在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需要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C )。

A、 国家所有制 B、 集体所有制 C、 社会公有制 D、 个人所有制

368. 热心于共产主义,首先要热心于(B )。

A、 文化教育的普及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D、 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36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是(D )。

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B、 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C、 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D、 资本主义社会彻底腐败,并最终被革命推翻

370. 当前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是(D )。

A、 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B、 解决人民的温饱、实现小康社会 C、 实现共产主义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国情,以(C )为中心。

A、 文化建设 B、 政治建设 C、 经济建设 D、 四项基本原则

372. 在当代中国,坚持(D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A、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 市场经济建设 C、 改革开放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73. 人生奋斗的目标是(B )。

A、 信念 B、 理想 C、 真理 D、 名誉

374. 人们的最根本的、起主要和决定作用的理想是(C )。

A、 职业理想 B、 生活理想 C、 社会理想 D、 道德理想

375. 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B ),各阶级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

A、 立场性 B、 阶级性 C、 对立性 D、 复杂性

37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B )。

A、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B、 坚持党的领导 C、 注重党内团结 D、 注重党的建设

377.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A )。

A、 工农联盟 B、 工人阶级 C、 农民阶级 D、 中产阶级

378.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B )。

A、 为人民服务 B、 人民当家作主 C、 人人平等 D、 党的领导

379. 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较高的发展阶段,都要坚持(D )。

A、 为人民服务 B、 人民当家作主 C、 社会主义民主 D、 共产党的领导

380. 无产阶级专政和(C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A、 为人民服务 B、 人民当家作主 C、 社会主义民主 D、 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习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