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 =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 15:10=()∶4 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4页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
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4:=: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39=3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32=b3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
和
:5能否组
新蒲新区第十七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负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谈话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12年1月21日20时—2012年1月22日20时)。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最高气温是23℃??②-12℃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
(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
(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0℃表示天气很冷;②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气温引入负数,初步了解负数的读写方法,体会0的特殊性,并通过提问“-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预设:①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②500.00和-500.00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4.7、,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3、-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设计意图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正数、负数,初步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同时在出示的负数中有-7、-5.2、-,让学生感知负数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1)仔细读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你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海拔高度吗?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3.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
(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 4.课件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一下发现117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学习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丰富了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负数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直线上的负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 )人;7人下车,记作( )人。
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
③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正负数的意义,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
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圆锥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11板书:V圆锥=V圆柱=Sh
33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沙堆底面积:
3.143(4÷2)2=3.1434=12.56(m2)
沙堆的体积:1/3312.5631.2=0.4312.56=5.024≈5.02(m3) 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答案:1333.143(课堂作业
42
)31.53735=4615.8(kg) 2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答案:
13.143(4÷2)235337.8=163.28≈163g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沙堆底面积:3.143(4÷2)2=3.1434=12.56(m2)
1沙堆的体积:312.5631.2=0.4312.56=5.024≈5.02(m3)
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32~3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解决问题。
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以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答案:“做一做”:
2. 3.143(0.4÷2)235÷0.02=31.4≈31(张)
第3题: 3.143(3÷2)230.532=7.065(m3)=7.065(立方米) 第4题:80÷16=5(cm)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3高
V=Sh=πr2h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3(6÷2)236+3.143(6÷2)2313 =3.14393(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3(6÷2)237+3.143(6÷2)2312 =3.14393(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3(6÷2)238+3.143(6÷2)2311 =3.14393(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3(6÷2)239+3.143(6÷2)2310 =3.14393(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3(6÷2)23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3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3(9.42÷3.14÷2)23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3(9.42÷3.14÷2)234+3.143(9.42÷3.14÷2)23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
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答案:
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