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王文美 2014.01.16
人 班 数 级 核 对 一 56 二 54 三 56 四 合计 班 级 人 数 56 54 56 55 总分 笔试成绩(10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均分 人 人 % % 数 数 低分率 人 % 数 综合学习 (10分) 均总分 分 5228.00 93.36 56 100.00 49 87.50 0 0.00 540.0 9.6 4911.00 90.94 54 100.00 37 68.52 0 0.00 520.0 9.6 5092.00 90.93 56 100.00 44 78.57 0 0.00 545.0 9.7 5165.00 93.91 55 100.00 48 87.27 0 0.00 540.0 9.8 55 221 221 20396.00 92.29 221 100.00 178 80.54 0 0.00 2145.0 9.7 人 数 核 对 56 54 56 55 班 级 人 数 56 54 56 55 A 人 数 49 37 44 48 178 % 87.50 68.52 78.57 87.27 人 数 2 13 6 6 期考成绩等级评定 B C D 人 人 % % % 数 数 3.75 4 7.14 1 1.79 24.07 4 7.41 0 0 10.71 3 5.36 3 5.36 10.91 0 0 1 1.82 5 2.26 E 人 数 0 0 0 0 0 % 0 0 0 0 0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合计 221 221 80.54 27 12.22 11 4.98 一、试题分析
这张一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本试卷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卷面看分这样几部分: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数的组成、位置、解决问题等。
2、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中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图列算式、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猴等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数一数,感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数一数的过程。本卷精心选材,4、能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试卷分成了较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三个不同的层次,考察学生的能力。部分题目既来自书本基础知识,又较为灵活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命题建议: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个人认为每道题的字体应稍大、加粗一些为好,因为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试卷出现的图画模糊不清,孩子数起来容易错,希望以后排版的时候能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安排试卷内容。 二、取得的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基础知识考试题中除个别的题目学生出错外,大部分的题目学生的准确率比较高,难度稍大的题目虽然全对率不是很高,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得分率也很高。说明学生对本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2、独立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考试时,学生是在自己独立读题和分析的情况下完成试卷的,对试题的分析和理解符合题目要求,解答的情况比较令人满意,说明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
学生在解决动手操作的题目时,正确率比较高,画的准确,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这是平时严格要求和训练的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
1、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试卷的分析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计算题上失分还是比较严重的,原因可能有(1)“粗心”仍是答题中的一大“顽敌”,简单的加、减也很容易出错。如16-10+4、3+9+5、8+9-3、8+8。(2)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如16-10+4有3个学生没写。(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这题错误率比较高,比如:5+6=()+3、7+5=()+(),学生写成5+6=(11)+3、7+5=(12)+(3)。(4)遇到灵活的题目就不够灵活。像写出两道得数是10的算式。 2、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的审题能力比较欠缺,因为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审题不仔细是造成错误原因的“罪魁祸首”,其实这说明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前和后、之间的理解还不到位。例如“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它在()的后面。”“这个数在()和()之间。” 4、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不理想的现象。
考查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如:看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等。
5、试卷中有些题目比较灵活,与平时的练习形式有些差异,而学生由于学得不够灵活,看到平时没见过或见得少的题型就傻眼了,缺少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四、改进措施;
1、平时加强口算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午练等时间每天进行口算练习。
2、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加强思维训练。针对一些学生不能认真仔细审题的问题,加强审题训练。做到拿到题目先浏览,清楚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在分析题目时充分运用手中的笔进行圈圈划划,画出或圈出关键字、词,或是利用图文结合等方式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再进行解答。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在批阅学生作业时,把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记录,有利于以后的复习和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