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1970-01-01 08:00

《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 一 课 时

(一)内容呈现

? 1.导语:(略)

?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 二 课 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

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专家点评

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生4:好懂些。

(学生笑)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专家点评

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学生读)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

生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

生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师: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2: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己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行政值周讲话稿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