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巷——中国一个乡村的命运变迁

2018-11-11 20:44

●历史老人每个时期每个时刻都在选择,东巷抓住历史的契机迈出了前所未有的跨越性步伐,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在不少方面成就了现已成为全国国有企业五百强的天津铁厂,天津铁厂后来又带动了东巷,带动了更乐,带动了整个涉县的经济发展。

●东巷的带头人赵金牛、张青榜,尤其是江守旺、张更堂在天津铁厂最困难的时候交定了厂长赵子泉这样的朋友,天津铁厂后来的历任厂长又交定了江守旺、张更堂,交定了更乐镇、村甚至全涉县的干部群众为朋友,谱写了工农互恵、共同发展的一曲曲新篇章。 ●东巷从依靠天津铁厂这根拐棍到走出拐棍,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东巷———中国一个乡村的命运变迁》

一书就是基于这样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东巷这个古老村庄的深刻变迁。 东巷之路变迁之路

来涉县之前,就听说过东巷的名字,它是涉县甚至邯郸第一村。来涉县之后,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才知东巷之所以成为当地第一村的真实原因,并进一步认为这是名至实归的第一村。

东巷位于邯长古道之畔,公路铁路纵贯,邻近全国五百强企业天津铁厂,距离县城也不过十余里,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东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众多的美丽传说,最为可贵的是世世代代的东巷人都在传承着一种敢于追求幸福生活,永不言败的精神,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东巷虽只有一千二百多口人,但个个头脑灵活,思路开阔,具有明显的经营优势。 有了这些直接和间接的优势,有了不同时期的党的好政策,东巷人的天地就开始变得广阔了。 在共产党到来之前,东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流落到山西、山东、内蒙、东北各地,真是艰辛啊!

在共产党到来后,这里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东巷人紧跟共产党走,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迎来了全国的解放,迎来了东巷的新生,这才叫扬眉吐气啊!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巷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刚到涉县时就听人们说这东巷有两大能。一能就是江守旺,他从上世纪的80年代初担任东巷的党支部书记,充分利用邻近天津铁厂的优势办工厂,搞互惠,筑楼房,建广场,最大程度上壮大集体经济,使东巷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涉县的首个全国文明村,也为东巷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2003年以后,江守旺的继任者张更堂同志,也就是东巷的第二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使东巷的各项事业又上了一层楼,创办了化工厂等高效益的企业,其他事业也稳步推进,使东巷再一次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还有民兵、计划生育、妇联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了不得啊,一个小村竞有四个全国性的称号!

东巷人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从生老病死、吃穿住用到唱歌跳舞、下棋打球,样样有人管,事事有人办,这里的村民们心情舒畅,扬眉吐气,“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可谓世外桃源!

也许有人会说,东巷的经验不好学,无法复制。因为他靠着天津铁厂呢。那么我要问不少地方是不是也靠着这样或那样的厂矿企业呢?跟东巷相比,他们有什么大的发展呢?是大还是小或者说没有?

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关键。

涉县文广新局姚华祥、王矿清、任秋成三位同志深入实地采访,根据东巷的历史和现实创作的《东巷———一个乡村的命运变迁》这部报告文学,我认为既是一部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又是一部强化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

历代东巷人的命运变迁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东巷以至全体涉县人命运的改善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而共产党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具体方法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的需要和希望出发。

从东巷来说,这里的历任领导,江守旺、张更堂等优秀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有了今天的成绩,得到群众的拥护。 是为序。 李书生

2013年11月15日

(作者系中共涉县县委书记) 引言

华夏始祖女娲在涉县清漳河畔的娲皇山下抟土造人,又置婚姻,制笙簧,真正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时代。但是人类从存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地经受着洪灾、虫灾等各种灾难的煎熬,无时无刻不在祈盼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祥和的生活。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河北邯郸涉县更乐东巷有一位高大魁梧勇敢坚毅的先人历经各种磨难,寻找大家心目中的那种天堂式的理想国,那里既有黄金白银,也有青山绿水;既有紧张劳作,又有其乐融融;既有??他找啊找啊,穿越了时空岁月,踏遍了万水千山,也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后来,他终于倒在了东巷的土地上,高大的身躯一半化为神山,一半化为了神丘。

对于神山、神丘的来历,还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有一次在玉皇大帝的蟠桃会上,二郎神和太阳神争起功劳来,双方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一位大臣献计说,让他们互相赛跑,谁跑到前面就说明谁的功劳大。由于太阳神是玉帝的儿子,玉帝有意偏袒儿子,就在赛跑时让二郎挑着两座山跑,可就是这样,二郎神也跑得很快,眼看快撵上太阳神。恰在这时,一位老婆婆见二郎神用细细的扁担挑着两座山跑,吃惊地喊了声:“就用那细细的扁担挑着两座山,小心断了。”二郎神闻听也吃了一惊,神情一散,结果扁担果然断了,两座山落在了东巷的土地上,一座是神山,一座是神丘。

不管何种传说,不论是巨人变的,还是二郎神挑来的,神山、神丘却世世代代存在于更乐人的生活中,存在于东巷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一部分。

翻看涉县的历史就可知道,东巷也和其他村庄一样,由于不乏旱灾、蝗灾等,一代一代连肚子都难以填饱,更何况其他呢?

据《更乐镇志》载: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大旱,饥民甚多,人相食;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地震。

西晋咸宁元年(275年),瘟疫;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大旱。

五代同光二年(924年),连阴雨七十五天,平地冲毁,河沟泛溢,房屋倒塌大部。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连年大旱,寸草不生,人多饿死。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 蝗虫严重,禾、草俱毁,饥民捕蝗为食;元延祐元年(1314年),地震,民房震塌,人死甚多;元天历二年(1329年),大旱连续四十天,死人无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战争频繁,瘟疫流行严重,更加灾荒,人基绝,全村只剩潘、董、郑三姓氏少数人。

明嘉靖二年(1523年),大旱,田税免;明嘉靖五年(1526年),地震;明嘉靖八年(1529年),大旱,饥民四起,人相食;明嘉靖十年(1531年),地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地震;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地震;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

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连旱三年,寸草不生;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地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大旱,大荒,粮食颗粒不收。

明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地震;明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1640~1641年),连年大旱,瘟疫流行,死人甚多。更遭饥民抢劫不安,外逃者七百余户。

清顺治二年(1645年),巨声大地震;清顺治六年(1649年),飞蝗大作,遮天蔽日,连过数日,禾苗被毁;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二十三日始,连降洪雨六昼夜,平地水深数尺,河水溢流,毁地无数,人、畜躲避神山、神丘、大寺、高地神庙等;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大旱。

清康熙四年(1665年),春,大旱,黑风狂吼,民房、树木多倾;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清康熙十七年至十八年(1678~1679年),两次地震,有声,连阴雨四十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地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阴雨连绵,地震;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旱;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大旱;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蝗虫漫野蔽日,青苗吃光,大饥,百姓到处逃难;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遭荒旱,钱粮尽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蝗虫成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蝗虫,大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地震,大旱;清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1721~1722年),大旱,大蝗,饥民流离失所。

清雍正十年(1732年),地震;清乾隆二十年(1759年),秋,大雨成灾,田漂毁,苗尽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5年),七月,地震;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91~1792年),连年大旱,粮、菜收成无几,价昂贵;清道光十年(1830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大地震,声如巨雷,民房倒塌十有六七,死亡多人,余震百日,人畜野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大旱;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降大雨,山洪猛泻,河、沟溢流,且有大风,田苗尽毁;清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1880年),连续四年大旱,粮、菜绝收,人民以草充饥,饿死者十有二三。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土地赤色,粮、菜无收成。人大饥,多有逃散;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旱,赤地绝收。民以树叶、野菜充饥,致疾者多;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是年,连年特大旱灾,粮、菜绝收,树皮野菜吃光,人浮肿,逃荒到山西者甚多;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大批蝗虫入境,漫天盖地,人难行走,所到之处哗哗作响,庄稼、树叶瞬时吃完。当即,群众全部出动,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彻底灭蝗,喧嚣五昼夜,蝗虫就地扑灭;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夏,暴雨时行,山洪暴发,河水溢流,北河旁官水窑溢满。雨后,三四丈高的五色水柱由水窑口冒出,冲向天空,上百名群众聚集在水窑口观看,突然水窑陷塌,赵献魁等二十余人陷井,四人死亡,其余得救。八月,降冰雹,大如鸡卵,村西千余亩农作物全部被打死,绝收。 ??

也不知从哪一代开始,依靠土地吃饭的东巷的先民们为了免受虫灾等侵扰,保证五谷丰登,就在神山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八蜡庙,在每年的三月初七虔诚地进行祭祀。

据清代《涉县志》载,蜡为周代祭名,秦称为腊,而以每年延亥之月(十二月)农事完毕后举行的祭祀。《礼记·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八蜡泛指一切虫害,具体指八位神灵。八蜡是:一先,祭神农;二司,祭后穆;三农,祭古时田官,划疆界的人;四邮表辍,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祭猫虎,因它们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坊,祭堤坊;七水庸,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害。

可历史偏偏要和虔诚可敬的东巷人和更乐人开玩笑,尽管他们先辈的遗体化为了神山神丘,或是力大无穷的二郎神把两座山挑到这里,后世的人们还在上面建了马王庙、山神庙、女娲庙、仓颉庙、韩文公庙、文峰塔等,可他们距离那个传说中的理想之国还是那样遥远,仍不免受各种灾害的侵扰。

令他们感到幸运的是,直到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直到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他们才看到了世世代代所祈盼的散发着绚丽色彩的理想之国的曙光。 第一章

山光水影:东巷从历史深处走来

从上党村到沙侯国故墟,到更乐村,再到东巷村;从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庄到一个诸侯国的国都,一万多人的大村,再分流为一千余人的小村;从明初的山光到清代和民国的水影,艰难的东巷人一步一步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的命运始终紧紧地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又历经各种风雨的侵蚀,却又时常走不出生存的低谷,直到燃起了东小窑的星星之火,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包括东巷在内的更乐各巷群众才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更乐”二字的真实含义

●东巷等十二个巷口的更乐人自古以来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中为什么一直是乐了还想更乐,这其中的真实含义难道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吗?

包含东巷等十二巷在内的古村更乐,古名上党村,以高好为上,五族为党之意,故称上党,上溯渊源,始于春秋。

有趣的是,历史上曾两次置沙侯国于涉县,而上党村竟为“古沙侯国故墟也。” 元代时涉县改为崇州,州郡治所仍在上党村。

到元末明初时,由于天灾人祸频发,上党村才取更加安居乐业之意,更名为更乐村,为永远安居乐业之意。

但历史恰恰要跟包括东巷在内的更乐人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降临到他们头上的只有战争、地震、瘟疫,更加灾荒。以致人基绝,全村只剩潘、黄、郑姓氏少数人,张、王、赵、江、刘、杨等姓皆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迁来。 ??

1956年8月,涉县区下设乡,更乐村改为更乐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更乐乡改为更乐管理区,隶属井店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更乐管理区改为更乐人民公社,隶属井店工委。

与此前后,更乐公社把东巷、上巷、又上、红街、南池、池西、下池等8个生产大队,82个生产小队组成8个行政村。

而东巷村由大东巷、小东巷两个巷口组成,合起来就是大东巷。 据说,还有古代的碑记可以为证,从清代时就喊作了大东巷。

1984年,县撤销原更乐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制为更乐镇政府,东巷大队随即改制为东巷村,仍是更乐镇政府的一个行政村。 2006年,东巷村重新翻盖了村里的牌坊和上面的关帝庙,在正面的显眼处刻上了“大东巷”三个字。

大东巷,小东巷,永远是东巷!永远是大东巷! 二、山西左权、黎城等地的“东巷村” ●先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继尔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至少从清初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东巷人、更乐人背景离乡,全家出走,足迹遍布山西、东北等数省,以后又在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东巷村”“更乐村”。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

这首伤感而凄美的情歌,使人联想到亲人分别时的悲壮场面,也会使人联想到包括东巷在内的大批的更乐人迫于生计扶老携幼到外地谋生的场面。

历史上的涉县经常干旱无雨闹荒灾,尤其是包括东巷在内的更乐村,石厚土薄,人稠地少,田苗时常枯死颗粒不收,人们缺吃少穿无法度日。

祖籍东巷的左权县麻田镇豪沟村八十多岁的老人李来狗说,当时的东巷和更乐穷啊,一亩地打不了一百斤麦子,甚至连烧的东西也没有,先人们把山上的白草根都烧了,又到柏树上摘白岭枝烧??

又据东巷村张清泰介绍,辛亥革命后全更乐也曾出现了一批买卖人,也可以说是这一带最富的人,那些经常往返天津的称“天津客”。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有人对东巷等巷的调查,南兴魁等五家经营京广杂货及寿衣行,南兴裕等两家为山货行,同太恒等三家为银匠铺专门经营金银首饰,福鸿源、北鸿源等为医药行。

另外还有月台园、金贸祥等,主要经营土布、海盐、京广杂货等。

就是包括这些买卖人在内的全东巷、全更乐人中,也只有一个半户是能吃到黄窝头的,一个是指福鸿源的老板,全年能吃黄窝头儿。半个是指南兴魁,只有在秋天五月或过重大节日时才能吃上黄窝头,因此说是半个。 张清泰还说,东巷等巷的光棍也多,闺女找婆家也都拣那些能做小片地能吃饱饭的山沟沟里走。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批的包括东巷在内的更乐人才背景离乡到外地谋生,足迹遍布内蒙、东北、山西等地,尤其是山西晋东南一带的黎城、左权、襄垣、长治屯留、潞城等。另外,还有临近山西、河南或过去属于山西现属涉县的一些地区。可以说只要适宜生存的地方就有东巷等更乐人的足迹。

清康熙时,东巷李姓、赵姓迁居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豪沟村,现该村七百多口人,就有六百多口人是东巷人的后代,被称为山西的“东巷村”。

清雍正时,东巷村王书太一家迁往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的孔家峧村,现村中东巷人居多。 清雍正时,东巷江会川等迁入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南委泉村。

清乾隆时,东巷赵姓、董姓等陆续迁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大林口、梯上、坪树、老十亩、东崖底等村,现大多数人后代为东巷人,也被称为山西的“东巷村。”有趣的是,1980年,董黑小一家六口人又从老十亩迁回了东巷。

清嘉庆时,东巷赵姓、崔姓迁往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某村和黎城县台北村。 清嘉庆时,张姓等迁往山西省左权县的南头村,现为村中大户。 清道光时,江二刘等迁往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某村,张连锁迁往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南委泉乡乐窝村,张连银迁往南委泉乡的下黄汤村,董学林迁往南委泉村,董甩平(货郎)迁往左权县的东崖底村,董二庭迁往黎城县八管庄乡的孔家峧村。


东巷——中国一个乡村的命运变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案例分析必背20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