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急诊行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临床分析

2018-11-11 20:46

呼吸衰竭急诊行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临床分析 怀化市中医院 涂绍桂

【摘要】目的 探讨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非侵入性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氧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动脉血气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症状缓解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住院时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具有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缓解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急性呼吸衰竭(ARF)在临床上亦愈来愈常见。呼吸通气换气障碍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与代谢功能,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而死亡。以往对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均采用切开气管或者气管插管等有创的抢救措施。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非侵入性正压通气( NPPV)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2]。为探讨非侵入性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总结我院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故本文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8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气短、喘息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咳痰等明显的呼吸衰竭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前均给予平喘、吸氧、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平衡、抗感染等常规抢救措施。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高流量头罩或者低流量鼻导管等进行吸氧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BiPAP/harmony呼吸机进行非侵入性正压通气,在选择好面罩或者鼻罩后,具体参数设置如下:氧流量4~6L/min,吸气相压力始于6~8cm H2O,缓慢加至15~20cm H2O,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每给予4~5h后应观察调整呼吸机

参数。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 1.3 疗效标准[3]

(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胸片复查发现病灶明显吸收;

(2)有效: 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血气分析结果有所改善,胸片复查结果发现病灶部分吸收;(3)无效:病情有所加重或者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t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120例患者均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其中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占(47/60)78.33%、(5/60)8.33%、(8/60)13.33%,而对照组分别为(34/60)56.67%、(9/60)15.00%、(17/60)28.33%,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

例数 60 60

显效 47 34

有效 5 9

无效 8 17

总有效率 86.67% 71.67% P<0.05

2.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

例数 60 60

症状缓解时间 5.17±0.15h 9.72 ±1.34h 0.001

住院时间 8.921±0.37d 12.56±0.66d 0.014

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的比较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 3 讨论

临床上急性呼吸衰竭已成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能够引起机体内部β-内啡肽的激增,从而导致通气障碍、呼吸冲动骤减,进而会引起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非侵入性正压通气( NPPV)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在患者完全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减少呼吸肌的运动、改善呼吸系统炎性充血的气道扩张等。在急诊时尽可能早的给予非侵入性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衰竭症状,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由于非侵入性正压通气( NPPV)无创、高效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 本组研究中,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常规氧疗和非侵入性正压通气( NPPV)治疗呼吸衰竭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非侵入性正压通气( NPPV)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缩短患者衰竭症状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因此,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具有高效、快速的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符翔,邹琳,徐景妍.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1,05:111-113.

[2] 张玉梅,郑亚安,刘桂花.无创性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在COPD 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患者中的疗效预测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A):16-17.

例数 60 60

动脉血氧分压(PaO2) 治疗前 治疗后 47.07±7.24 85.91±3.18 46.85±6.92 79.22±1.08 0.834 0.021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治疗前 治疗后 76.34±1.87 43.58±4.31 75.93±1.92 49.16±3.09 0.784 0.033

[3] 涂绍桂,无创双相正压气道通气治疗重症肺炎[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246-247.


呼吸衰竭急诊行非侵入性正压通气治疗临床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