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考申论真题
本次考试共 1 道题,总分 100 分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
2000年10月19日,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英文缩写“PPA”)的药物列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我国有的传媒称:一石激起千层浪,PPA让全球“大感冒”。
(1)PPA在治疗感冒、咳嗽以及一些减肥的非处方类药品的成分中十分常见。美国耶鲁大学的霍尔维兹博士及其同事对2000个成年人(包括702个脑中风病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诊:服用含有PPA药物的病人容易发生脑中风,应禁止使用。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接受了这一建议。
(2)一些美国公司第二天便推出了新药。据透露,他们此前已知道耶鲁大学在做有关研究,便暗中研制不含PPA的新药,以便一旦PPA被禁用,立即把新药推向市场。一些著名的药品经销公司除立即把相关药品撤下货架,还张贴告示,同意顾客退货且全额退款。有些公司却不愿采取行动,他们辩解说:“食品和药品局只是提出建议,而没有声明回收药品,我们没有理由把药品撤下来。”但“PPA事件”越炒越烈,他们怕砸自己的牌子,最终还是不得不把所有相关药品撤下货架。
(3)一些美国律师认为很有必要问一问:制药公司是否早知道或者应该知道PPA对人体的危害。知道或应该知道都是一种过失。如果知道而没有告诉大众,就可以认定是故意过失,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应受惩罚。
(4)英国有关部门对PPA进行了调查,认为PPA导致脑出血证据很不充分,只是有加大中风危险的可能。有关发言人说,英国治感冒和咳嗽的药品虽含PPA,但对其含量的限制比美国严得多,所以英国患者面临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如此,卫生部门还是列出了14种药店中常见的含有PPA的药品名称。
(5)日本厚生省统计,目前日本市面上销售的药物中有65种含PPA。日本媒体迅速向社会公布了这些药物的名称,提醒公众选择药物时需注意安全。日本厚生省表示,虽然美国已开始回收含PPA成分的药物,但日本暂不采取类似行动。因为在美国PPA被广泛用于减肥药,在日本只允许用于感冒药,而服用此类药物引发脑溢血的概率极低(仅有一例)。不过日本许多感冒患者却无视政府的表态,坚决拒服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
(6)墨西哥在2000年11月10日宣布禁售53种与PPA有关的药品,“感冒药”立即成为墨西哥的主要话题之一。不少患者宁愿高烧不退或咳嗽不止,也不敢使
用任何一种抗感冒药品。许多医院和药店纷纷向制药厂退药,有关厂家和销售商损失惨重。
(7)含PPA的感冒药从美国市场撤出后,不含PPA的感冒药立即成为抢手货。加利福尼亚一位名叫维克多利娅的小学教师用几年时间研制出的一种不含PPA的抗感冒药,不仅堂堂正正登上加州药店柜台,而且受到全美6000多家药店的青睐。
(8)2000年11月16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暂停使用和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同时,对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也暂停,进一步处理意见正在研究中。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表示服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决定。
(9)康泰克原是许多北京人感冒后的首选药,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不少读者纷纷向药品管理部门或新闻媒体咨询“药品不良反应有多严重”、“以前吃了康泰克这种含有PPA的药怎么办”、“药品有不良反应为何还让它上市”、“应不应向厂家索赔”等。一时间,老百姓对再简单不过的感冒吃药犯上了迷惑。 (10)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人说,近五年,接到过数例使用康泰克或康必得不良反应的报告,一例为头痛,一例为呕吐,其余均为皮疹。迄今为止,还没有吃了康泰克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炎、失眠等不良反应的报告,更没有造成脑中风等严重后果的个案。
(11)专家指出,药品不良反应一般要滞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例如听力残疾的致聋原因绝大多数和用药有关,但发现这些患者的致聋是由于某药品的不良反应,已经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了。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答案:
(1)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监督局将PPA药物列为禁药,引发了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强烈反应。英国、日本等国家表现较平和,告知民众但不禁售。墨西哥则反映强烈,政府立即宣布禁售53种与PPA有关的药品。但世界民众普遍对PPA药物存在恐惧心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安全,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立即暂停使用和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暂停对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同时,有关专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稳定人心。(198字)
(2)PPA事件事发突然,政府和民众都应当本着沉着冷静、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第一,相关领导及专家通过媒体分析PPA药物的有害程度,告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和药品安全情况,要求公众不要轻信各种谣言,相信政府,消除心理恐慌。
第二,督促检查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的紧急通知的落实情况,确保药品安全。
第三,加强研制及组织生产不含PPA的药物,尤其是感冒药等常用药,满足民众的用药需求。 第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注意检测PPA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如发现因服用含PPA药品而产生不良反应的,国家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282字)
(3) 加强药品安全监测,保证药品安全
2000年10月19日,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英文缩写“PPA”)的药物列为禁药。原因是含PPA的药物有害人体健康。于是,民众对含PPA的药物避而远之,一时间,含PPA的药物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各国政府也迅速作出回应。
含PPA的药物已经生产销售多年,许多患者都曾经服用过这类药物,其毒副作用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竟一直
没有为人们所发现,说明药品安全确是非常复杂、令人困扰的问题。
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药品安全监测工作,从而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医药监测机制,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测的能力。通过建立专门化、专业化的监测机构网络,加强对药品安全使用的监测;同时,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监测机构的硬件与软件,提高监测能力。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药品安全的监督检查。执法检查要采取集中视察检查与分散调查了解相结合,被检查单位自查自纠与政府重点抽查相结合,上级执法检查与基层同步执法检查相结合,明查普遍问题与暗访具体问题相结合。同时有关的药品监管部门要不定期地通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以提醒和指导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特别是要加大监测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在PPA事件中,明显暴露出人民群众对药品安全了解不够,厂商、监测机构、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政府要重视对医药市场的管理、引导。在PPA事件中,有些厂商在撤出含PPA药品的同时就推出了替代品,有人指出大量厂商早知PPA有害。假如我们在含PPA药品未进入市场或进行审批生产时就予以查实禁止,那么PPA事件就会化为无形。对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企业,政府要宣传、扶持,对医药行业中见利忘义的“奸商”则要毫不留情地打击。
政府要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将医疗体制改革与药品使用监测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药品使用监测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在厂商、监测机构、医院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机制,真正地使群众看病省心,用药安心。
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幸福,绝不可等闲视之。只要各级政府、各级医疗机构、各药品监测部门本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医疗监测机制,就一定能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让人民群众用上放心药。(99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