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拙政园之美

1970-01-01 08:00

道家思想与拙政园之美

Taoist thought and the beauty of Zhuozheng Garden

张黄惠美 Zhang Huanghuimei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摘要:自古以来,园林就是道家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与严谨刻板的儒家礼仪和普度众生的佛教文化相异,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与释放自我,恰与园林中的自然气息相合。宋朝以后,当时文化与社会背景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兴盛,而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产生更大的修建规模。其中拙政园就是明正德年间建立的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的修建初衷是为了逃避世俗,其中许多建筑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作为古建筑,拙政园的美同时存在于它的外观与内涵。 关键词:道家思想;拙政园;园林;私家园林;老庄

Abstract: From of old,Taoist thought embodies in the way of gardens.Different from strict Confucianism and kind-hearted buddhism,what Taoist pursues is 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nd releasing ongself,and it is the same with the nature in gardens.After song dynasty,personal gardens were prospero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lture and social,and when it is in Ming or Qing Dynast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rsonal gardens were built.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ersonal garden which is built in Zhengde Dynasty.It was built as a heaven for escaping from realisty,and many buildings of it embody the thought of Taoist.As an old building,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s beauty exists in its surface and internal par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Taoist thought;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garden;personal garden;Taoism

园林是建筑艺术里的一个重要类别,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不知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相比较正式的房屋建筑,园林从构建到意境都是随性的、充满自然气息的。园林的发展历史伴着整个民族的朝代更替,从初兴走向鼎盛。

私家园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那时贵族大臣将自己的封地圈围,就是自家的园林了。早期园林的主要作用是练习狩猎、游玩或者祭祀。到魏晋时期,民风思想开放活跃。当时时局动乱硝烟四起,王公贵族阶层争权夺利贪婪奢侈;而文人志士选择了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反抗礼教束缚和寻求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正是这种思想风潮推动了园林的发展。私家园林真正的兴盛一直到宋朝以后,因科学技术的发达,园林不再局限于已有的天然景观,而是人为地兴山造湖,培植花卉树木。宋代的私家园林从建筑手法到景观布置都已经相当完善,并对明清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年

代久远,历经变迁,大部分的宋代园林都已经遭受严重损毁而无法复现原有的景观。明清时期的园林与宋代园林相比并无太大区别,且相较宋朝因为间隔时间短,受历史变迁影响较小,更容易留存。现存的几大有名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豫园等,都是明清时期所建。

园林艺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都在乱世,无论魏晋或是南北宋都是动荡的年代,国力孱弱而百姓生活富裕;同时又是思想开放的年代:“魏晋风骨”至今在文化的历史中光辉不灭,宋代的山水写意与词赋达到巅峰。可见园林与崇尚个人情感和回归自然的思想息息相关,极少有留给“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生们方寸容身之地。

生在乱世,人们就会渴望平静与安宁的生活。孔子构建的《礼运大同篇》虽然美好,但它离乱世的社会太远了。而老庄用道法自然描绘出天人合一的美妙境地,它不依靠层层阶级和盛世明君的管理统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够通过修身养性通达天地,触及真正的自我。相比较于儒学的庄重,闲散的老庄更为人们所接受。

当道家思想与园林自然两者相遇,合力营造出一个独立于主流文化的世外桃源,那便成为了人皆向往的美好去处。拙政园正是这样一个天堂。

一、拙政园概览

拙政园修建于明正德年间。明代1510年至1513年间,官员王献臣(字敬止)丁忧辞官、卜居苏州北街迎春坊宁真观废址(约在今苏州博物馆位置),并驱逐其北邻之大弘寺僧徒,拆毁佛像,强占寺址,因建私园。

“‘拙政’系取义于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是则王氏经官场蹭蹬,沉浮宦海四十年仅以高州通判(正六品)致仕,取笑同侪,因假潘岳口吻自嘲为拙于为政者,宜乎‘筑室种树,灌园鬻蔬’,又以信道教,其实以‘守拙’相标榜。”

拙政,通俗来讲就是指自己不能好好做官和造福一方百姓,政绩拙劣。潘岳认为自己为政不精,只好退而造园,每天种菜浇水,也能够糊口。而王献臣借此意,看似自谦无能庸碌不能做官,实则表达自己对官场碌碌的厌倦和对自在超然田园生活

图 1 拙政园之小飞虹 文徵明绘

的向往。虽然为官的能力拙劣,却自赏这超凡脱俗的拙。

王献臣崇尚道教修身养性。据英国学者柯律吉(Craig Clunas)研究,拙政园林木茂密,尤以果树为盛,可供应明代江南十分兴盛的果脯业,是王

献臣辞官后重要经济来源。王献臣以食果为神仙象征。拙政园对王献臣而言乃是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收益。

二、道家思想与老庄哲学

《道德经》可谓道家思想之祖,道之一字对后世的道家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粗略解释为事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的本源都归于自然。这个自然不仅仅指自然界,而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奥妙。我们行事都应顺应这个规律,不能够强行人为修改。

庄子深谙黄老哲学,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庄子的思想意图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忘我”,曾有梦蝶而醒不知是人梦化蝶还是蝶梦化人之语,在《逍遥游》中谈到,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认为只有将自己身外的名利荣辱身体形骸都忘却,将自己视作自然中的一部分,才能够真正地释放自我通达自然。

人在最深的情感体验中往往是忘我的。无论是大笑或是大哭,但凡发自内心,在那一刻脑海都是空白的,没有自我没有外在,甚至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哭和笑。不仅情绪的体验如此,当置身于山水美景之中,登上黄山那一刻万仞千峰尽收眼底,漫步海边某一瞬间雪白的浪花翻涌过脚边,这一秒钟没有任何计算和思考,只沉浸在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自然气息的愉悦里。

现代人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这样其实不好。按照庄子的理论,人归属于自然,我们应当与自然的气息相通,才能让体内五行平衡气通四肢,让自己的身体处在舒适的状态里。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不是通过进食获得,而是要回归自然中缓慢地恢复。钢筋水泥铸造了坚实的房屋却也隔绝了自然,我们在其中不断地失去能量,却没有适时地补充。

园林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园林中游玩,没有工作和行程安排表,放下案牍劳形的包袱,寻求一种真性灵的表达,坐在湖边垂钓,听风吟雨诉,观云卷云舒。这些事是“没有意义”的,它们不能效力祖国建设,不能增进个人才干。它不符合儒家的齐家治国,但它补足了我们文化里缺失的灵性,在国天下家天下的人伦纲常里补写了关于个人和自我

精神愉悦的只字片语。

三、道家思想在拙政园中的体现

拙政园的建园初衷就是为了逃避世俗。园主更是崇尚道教,自取拙政之意,不欲与车马为伍。园中景致别具一格,不独有简单的山水花鸟,运用各类建筑手法,将人的一切感官调动起来,以帮助自我融入自然天地之中。

图2为拙政园中一景秫香馆。时隔久远已经不能复现当年金色稻田随风舞动的画面,但在建园之初,这里是园林内的稻田,负责供应园主人每日日

膳所需。相比阳春白雪,稻谷金黄的农田自有一种

朴拙的美。每当秋高气爽,和风送来一阵阵稻香,都令人心旷神怡。

嗅觉是人最特殊的感觉,从生物学上讲,它是

唯一不经过丘脑就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因此来自嗅觉的感受最直观也最敏感。秋收的稻田里,金色谷穗倾吐芳馨,空气里都藏着丰收的喜悦。坐在秫香馆里,感受秋风送来稻谷芬芳,想象自己只是一个劳作的农民,坐在田野里与自己的稻谷们在一起,仿佛天地无垠。

塔影亭的风味别具一格。妙在一条曲径通幽,一说在亭上远观可以看见西边北寺塔倩影,一说八角亭倒映水中如玲珑宝塔。站在亭上看上下交映,水映玲珑塔,翼折波鳞光,恍然不知究竟是身在亭中看影,还是走进影里望亭,便犹如庄周梦蝶之幻。

《营造法式》中记载,亭是停歇远眺之处。现代人已经渐渐不再重视亭台楼阁水榭曲桥的意义,但古人造园不会错了他们自有的一套规则。在此处设亭,意在告诉游览者,此处该停下好好欣赏风景了。建造亭子的时候,必定是由于这里有一处极好的景观,如果错过就太过可惜,便设一亭以做提示。

“山窗寂寂无眠夜,梧落芭蕉听雨声。”听雨轩因轩后芭蕉得名。古人独爱雨打芭蕉,游园时看到层层芭蕉叶,甚至不需要知道这里如何命名,便知道是听雨的地方。台湾板桥林家花园中有一座轩亦取此道,在周围种植芭蕉,坐在其中可听雨流穿林打叶声。

听雨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荷叶;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唐诗云,“留得残荷听雨声”,便可知道古人对雨声的情有独钟。雨声因季节不同,随四时变化,春分

淅淅沥沥,夏至雨流狂落,秋风凄凉萧瑟,冬日夹雪纷纷。雨点落在各类植物上,又因听雨人的心态各异,雨声便更加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以此来赞美音乐的美妙。此刻听雨声滴答,恰如一支支风格不同的调子,仿佛是大自然这只无形的手握住了指挥棒,或急或缓只在它一念之间,好似在音乐厅里欣赏名曲,却比人为音乐更多了一层只属于自然的美,是不经人工雕琢的乱中有序,也是人为无法企及的、精妙变化的节奏。

与谁同坐轩,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走入轩中会发现,轩内独有一座,只可供一人小憩,正应和了词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与谁同坐轩不仅仅是简单的欣赏风景,它要求观赏者有一定的学识才华,只有观赏者自己能够接下半句,才能明白建立这座轩的苦心孤诣。与谁同坐,并非要邀请亲朋好友同坐,而是明月清风为伍,独自一人坐在轩中,静静地欣赏自然美景,跟上它的步伐。此处甚至不需要惊艳到绝伦的美景,也不需要如何悠扬的丝竹管弦。在轩中静坐,听清风低吟,看月华如水,感受自己融入自然,抛却一切案牍俗尘,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四、结语

中国的园林艺术同绘画、小说、诗词、戏剧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园林在我国文化里一直作为修身养性、赏玩游憩的代表,因此园林与道家思想的协作可谓珠联璧合。拙政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通过研究拙政园可以发现当时造园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且当时人们已经具备颇高的艺术成就和成熟的审美标准。虽然历经战火,拙政园遭受过一

定程度的分裂和破坏,但幸运的是它遗留下来的诸多景致仍旧保存完好,是我国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2-95.

[2]倪峰.中国传统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5,(12):32-33.

[3]李乾朗.以建筑载道 中国建筑与儒释道文化[Z].腾讯文化:2013-3-27.

[4]胡军.儒释道:纷争与融合[N].普门学报, 2004, n.24:355-386.


道家思想与拙政园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组织生活点评讲话(通稿)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