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要释
天台宗三大部的思想是圆妙精深的,而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正是以天台宗的性具之圆理解释净土实相的典范。细心体思,不难贯通而入第一义。
性具法门,就是说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心性的映现。而这映现,就是理具事造,心作心是。果能了达心性的本能,顺性起修德,就能解脱生死,圆成佛果,故称为法门。
幽溪大师,即传灯大师,号无尽。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生于浙江衢州西安县。他幼年出家,于万历十五年(1587)居天台幽溪高明寺,精进实践法华、大悲、光明、弥陀等忏,故人们称之幽溪大师。他从百松大师学习天台教观,一天请问楞严大定,百松瞪目周视,于是契入。百松授其金云紫袈裟。他将衰微不振的天台宗努力复兴,成为明代天台宗的大宗匠。也有人推崇其为“教界三无”之一,与禅宗“黄蘖无念”、“博山无异”齐名于时世。
《净土生无生论》精到地说明:往生净土即是真实无生,深深契入于佛的知见。他在新昌大佛寺每次开讲时,听众于石室中,亲闻天乐供养的铿锵之声,讲毕乃寂。所以这是一篇要论,蕅益大师编入于《净土十要》中。
《论》文共列十门。全文论述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性具则缘起,必成事造为迹,以是故,佛土、佛身即皆是我之心性。今即以此本不思议的一念念佛,则此娑婆之西的极乐净土,即在我现前念佛的一念中。此间,弥陀四十八愿愿力摄护,行人念佛的圆妙三观之浅深,感应道交而有六即<3>之品位高下差别。所谓一切行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往生净土即是真实无生,种种疑心都可消除了。 第一门:总纲
一切众生的心性,名为一真法界性。一真就是一切皆真实;法界就是一念心起,名为法界;性就是自天而然,不可改变。譬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心以一真法界为性。此心不起则已,若一念心起,即是三千。这一念三千——不纵不横,不并不别,这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念具足十法界<1>,每一界互具十界,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具十如是<2>,百界具千如是。每一众生,从生到死,称为一期分段生死。此分段中,正报之五阴色身一千性相如是,依报国土器物一千性相如是,相应同生的有情众生也一千性相如是,这就是一念心具足的三千性相如是。随着众生自己迷悟的心,应其解知之量,循其作善不善业而发现三千性相。所以一念心是一真法界性,是一念无明法性心。
心性具足无量无边本能功用,因此佛在经中说了许多名称。所谓“般若只一法,佛说种种名”。《论》文例举了七个名字:(1)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3)空不空如来藏;(4)真如佛性,(5)庵摩罗识, (6)大圆镜智,(7)菩提涅槃。其实都只是一真法界性的别名。这些别名,都是在修证成佛以后,性德显彰功能的名称。一切凡夫众生,个个都圆满具足了的。只因为众生不明心性,迷惑地运用心念,以致自翳自蔽覆障了性德无限功能,不得如理如量地发挥胜用了。所以天台宗圆教,于修德上总结为六即:六就是前心、后心的六个差别;即就是不离当处,三谛湛然。一念三千,三千即是三谛,后心转名三德。理即之众生性德缘了就是三谛。台宗性具即诸法实相: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三谛:
1?真谛,一真一切真。真就是空,如果不空,就不能成为万法万用;就不能随缘变造无穷;就不得三千具足于一念了。这是心性的本量,称为性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2?俗谛,一俗一切俗。俗就是相(现象),世上形形色色,森罗万象就是。佛法谓之十法界,三千性相,七大微细。七大微细:地(坚硬性)、水(湿润性)、火(炎热性)、风(流动性)、空(虚无性)、根(见闻性)、识(分别性)。众生的正报五阴、依报境物,归总只是色、心二法:地水火风空五大即是色法,根、识二大即是心法。正报五阴为色、受、想、行、识:色阴即地水火风空五大组合,受、想、行、识四阴即是根、识二大。这七大组成十法界的依正三千性相果报,乃是心性本来具足的俗谛,随迷悟心,应所解量,循所作业,感而应显,是心性的用相,称为性具。
3?中谛,一中一切中。中即是真谛、俗谛的本体,统摄真俗的根源。称为性体。 《论》文说:“性具(俗谛),即是性体性量(中谛真谛)。”性体无生无灭,清净本然,常住无坏。性量弥满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遍——即是性具的十法界三千性相之无生无灭,清净本然,常住无坏,
1
弥满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无边无边,这就是真谛随缘不变之性,俗谛不变随缘之用。中谛不变即是随缘,名心;随缘即是不变,谓性。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即是性具的正报五阴、依报国土、境物等等,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依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是性具之三千性相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是性具之三千性相名菩提涅槃。荆溪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只为众生迷惑难破,积重难返,为此因缘,佛出世立种种名,说种种法,以种种随宜方便,普令众生复其本性,彻证究竟诸法实相,成法王自在而后已。 《论》文问:“这一真法界,为众生初心,还是诸佛之后心?若说初心是,初心凡夫,那里有这七个名字?如果后心是,则不应有九界。初后俱失,立义不成。”答:“这正显初心是,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所证,正显初心本具。应知诸佛果地依正胜妙庄严,色心融通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化度众生,究竟证明众生一念心性圆满具足。”所以佛得以称性施设,不谋而应。不同小乘人、外道人等的作意神通,爱见谋虑。这“六即”圆妙,正示初后二心。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理即,指一切众生之因心本然性具。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乃至究竟即,只在显发佛法界,而九界俱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此六即,不专在佛,地狱、畜生等十法界一一事物悉皆如是:从理即如是,量变发展为名字即如是,观行即如是,相似即如是,以致于质变——分证乃至究竟即如是。故果地后心的七种名目,即悉是众生之因心的性德缘了(一真法界)。众生自迷自蔽,性德随迷蔽观行之缘,事造九界中各类之缘、了二因——相应显现如量的性相。故佛界即是九界,一显九隐,本末究竟平等。
总之,自迷自蔽时,一真法界性即是惑道、业道、苦道——三道生死流转,无量苦集。自悟明心见性,当下因地涅槃。依台宗之正观不思议境,由观行即,而至初住无生忍位(分证即之开佛知见)破一品住地无明,证一分三德秘藏。此初发心住,圆具四十二位功德,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胜过牟尼。由一发一切发之圆发故(《摩诃止观》语)。圆宗于名字初心,圆解大开,即观一念妄想,顿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便与诸佛究竟证得之三德秘藏相应,以至四十二品住地无明破尽,一真法界转名常寂光(常者不动,寂者总持,光者妙湛)。 第二门:缘起
一真法界性——性体、性量、性具(三一)。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由于性体、性量即是性具——三一圆常性故。《华严经》说:“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就是说:真如(一真法界性)性中所具九法界,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这就是佛种从缘起。缘之所以能起事造,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得称能?台宗说:“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故知事上之十法界,三身四土<4>,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谓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法可以丝毫加损。《楞严经》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5>,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如是,则此土娑婆,彼土极乐,此世众生信愿念佛,当生彼土九品;阿弥陀佛心是已成果佛,我念佛心是当成因佛,如是悉由心性真如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造所造?能造是此心,所造即是此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名为因缘缘起,及所造名三千性相,当处即此心性。台宗说:“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因缘所生法。”龙树大士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故明了天台圆宗,了知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乃是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两冥之至道。 第三门:全即 《论》文说:“《佛说阿弥陀经》,从娑婆此土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
一个佛土,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香水海,百亿铁围山。这就是一佛所证的报土身,非凡夫迷惑业障中所知见的境界。只可智信,不可思量疑擬。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说:“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要依智,不可依识。一个佛土,约为三千大千世界,已是这等广大,则十万亿佛土,正是非常广远广远。而沉溺凡夫,持名求生,举念即是。正是由于一念三千,即念全具之故。所谓介尔心,只是一刹那极微极劣之心,而十万亿佛土及过十万亿佛土之极乐净土,一一全部无所不包、无所不遍的于此介尔一念心内:即心具极乐,举念全是。问:一念介尔之心,只在我身子之内,何得包含如许广远佛土?答:一念介尔之心,乃是全性缘起,既全性缘起故当体全是。而此身乃幻化,譬如电波,发即遍及十方,何况一真法界性之介尔一念性具,即是性体之性量,岂能有遗!正是光无差异,念
2
即法界。众生自惑蔽之,故不知见。修证、证之,斯知见其真实不虚。介尔之心正是真空真如,十方佛土亦正真空真如。(真空即是性色,真如即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无不是谓之如,真实无虚谓之真。)真空介尔与真空十方佛土,岂有别异!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河沙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介尔全即)。以譬喻说,如极大浑强的电磁场,电磁波互摄互融互遍,不合不分。(玻璃纤维之电线,万户同时通电话,各不混涉,俱时全即通达。)故说:佛法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净,取证如反掌。正是:是即非即,离即离非。众生介尔心即是佛心,即非佛心。佛心妙明觉、常寂光。众生介尔心,但理即佛心,而实际是一念无明法性心:唯有无穷烦恼、无量系碍,无尽生死。明朝有位逆川禅师,自赞(揭示)偈说:“是我非真,非真是我。若道是我,还有两个。若道非我,当面错过。”是以离此之即是,亦离此之非是。究竟是个甚么?天台宗说六即: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常寂光。 第四门:不二 《论》文说:“阿弥陀佛,果人,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等万德;凡夫,因人,具足河沙苦恼,造作种种业缚,当受无止境的流转。”佛,妙觉;众生,迷惑。正报、依报之性相,差异如天与地。然据法相说,这差异是不二而二。约法性来说,是二而不二的。依实际来说,诸佛只是悟证众生心内诸佛。众生只是迷昧诸佛心内众生。悟而证之与迷而作之,只唯此一真法界性,只唯此一念心三谛而已。
然心性明净,岂受其迷,迷而不迷。这就是说,众生理即之中谛(性体),即是诸佛证极不二之法界身德(常乐我净);众生理即之真谛(性量),即是诸佛证极不二之报土身德;众生理即之俗谛(性具),即是诸佛证极不二之应化身德。古之大德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弥陀即我心,非二非非二。我心即弥陀,是即而非即,——离即亦离非。未举念时早已成就(只约性具之理即成就,实际还须论六即)。才称名际,便即圆成。但品位之高下,还须凭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凭持名之浅深。”感应道交,证显此理。故信愿持名,功在不二。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自得心开,去佛不远。” .... 第五门:法界
《论》文说:净业修持的人,不论持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等观、或余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乃至见思浩浩纷繁、烦恼如尘如沙充瀰,凡此有心,皆正是真如全性缘起、不变随缘而作。介尔刹那当体是法性法界。法智大师说:“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即菩提妙净明体),作我一念心,故我此介尔一念心,全体是一真法性法界。且举此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作三千等等一一法。则知一一诸心,一一诸色,一一诸理,无非法性法界。是则念念皆是,况持名念佛之佛念、净念、正念。是故此持名之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诸佛之果觉全体,授予末法五浊众生作正因地心。”释迦世尊说:“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是故虚云禅老专以念阿弥陀佛为禅,他说:“问予整日浑何事?一句弥陀万虑舒。”按理说,阿弥陀佛名号,既是诸佛全体果觉,众生持此名号该是当下全体果觉,而事实上却并不如此,往往有所谓九品。印光大师谓: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此无他,因为无始业习之力,非一时之能净尽,始觉久久修持,染习转薄,净明转深,乃克始觉全合本觉,成究竟觉。所以,蕅益祖师示说:信愿持名,消除枝叶业障,带业往生,即生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惑断尽而往生,生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品根本无明而往生,生实报庄严净....土、或分证寂光;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自性源底),无明断尽而往生,生常寂光净土——如永明..寿禅师。故持名能净四土。而持名能圆断无明者,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问: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往生?答: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说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如是也。咄,男子,无措思惟。 第六门:感应
能观所观,事事无碍。所以无碍:法性感应,天然如是。《论》文说: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则一一无非法界。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然而以性德缘了,诸法缘起来说,还论感应。《论》文又说:西方十六诸境,吾
3
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犹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个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若以观为事,则境为理,是为以境吞观。若观若境,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而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全性成修,全修显性。正如古之大师问徒众说:“若谓净土有生,则堕常见之过;若谓净土无生,则堕断见之失。然恁么为是?”徒众不能答,大师自说:“雁过长空,影映寒水。雁绝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也。决定生,实不去,即是感应道交,净土现前。《论》文第九门之彼此恒一说: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花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是故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虽持名至风雨不透,亦不得往生。《佛说弥陀经》要着眼于有信有愿与一心不乱。大本无量寿经,则谓明第一义谛(即发真正菩提心)。这就是......“如是感,必如是应,上品资粮(感应)”。 第七门:法尔 《论》文说:“三谛——真俗中,三观——空假中。忘情绝解,尚乎真谛;随缘应用,尚乎俗谛;融通二谛,俱遮俱照,尚乎中谛。”
虚灵不昧,心之自空;物来斯应,心之自有;空有相即,心之自中。这只是性德,非修德;只是三谛,非三观。修德者,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中者,无所住而生其心,中道亦不住。)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即应物而虚灵——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这就是称性而修,绝待寂照,不思议之三观,首楞严大定之司南。(《楞严经》所谓“微密观照”。)此是别论如此。若总而论之:....或以吾心虚灵为即空,以所观万物为即假,以心境不二为即中。物,吾心之物,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空假即中,圆融相即绝待。(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以是观极乐依正者、执持佛名者,谓以吾一心三观,照彼一境三谛亦得;谓以吾三观一心,照彼三谛一境亦得。虎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便是中,照忘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这就说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也。故说:我心念弥陀,弥陀法尔应,真如本无二,三一显九品。
第八门:心精:一精明 《论》文说:“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谓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说,心精无间共光(如万灯之光,相共无间)。诸佛无时不欲度生,然众生念念与之迷背。大势至菩萨说:“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心精天性,故得任运拔除业障根本,圆断无明渊源。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犹如大磁场之吸铁,持名求生者,信愿如铁(坚实重)无一不在磁力吸护之中。念佛众生心莫忧一心不乱为难,但当平时深信,数...数恳切发愿愿佛接引往生;勿忧临终佛不来迎,信真愿实时,持名即佛在持中——持外无佛,佛外无持,心精应信愿,声声响应声。 第九门:正念
上述已明一真法界性,信愿求生极乐净土,约心而观,只有一念,原无远近。但众生旷劫来,习气深染,虽种种对治,难得一心。今仗佛愿力,三界横超,生死永尽,佛道横圆。所以净土不思议门,持名无作妙行,端为阿伽陀药。《首楞严经》说:“人于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现前。纯想即飞,必生天道。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是故临终时能不失正念,乃是出离轮回苦海的重要关键。要使临终时正念分明,必须平时修持有力,信愿求佛加被,则可护念不乱。所谓幻化五阴空身,如茧里蚕——密密封闭真性,未曾有一念直契心源。只有信愿持名,才能暗明咸契圣境。临终正念分明,见光、见花、见坐金莲,已是极乐净土生阴。唯心实相,非有去来。《论》文举张抗往生为例,此则以十一祖省庵大师为证。 省庵大师49岁往生,清雍正十一年,佛成道日,告弟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于时闭关寸香斋,日夜持名十万句。第二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弟子说:“我在十日前再度见极乐三圣,要往生去矣。”遂将院务妥善咐嘱安排,遍辞城中诸外护。侍者请留偈,大师写道: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写毕说:“我十四日一定往生,你们为我集众念
4
佛”。十三日凌晨,断饮食闭目静坐,五更沐浴换衣,面西跏趺。到巳时,远近道俗众人都来送行,雪涕膜拜求师住世度人。大师说:“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说毕合掌,连称佛名而寂。大师著有《劝发菩提心文》,说: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就是天台圆宗六即之究竟佛者,福智两足尊极。而明心见性,只是止于真谛,便顿悟正因成无相佛(本源自性天真佛)。而不论缘了二修德,所谓彼不重禅定、解脱。或住般若波罗密多,念念自然任运入于心源。六祖说:“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当来圆满,谓自性清净法身与离垢妙极法身同时俱显,这就是:真无穷)。故六祖与天台之六即是共一龛的(赵朴老诗句)。 第十门:实相
《论》文说:圆顿行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极乐净土,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心性竖穷三际,横包十虚。佛法、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谓之因,全修在性亦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所谓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性:性德缘了。台宗说:“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宝池化生之时,间不容发。所谓初发心念佛之人,极乐宝池莲种已萌,若精进不退,则日益生长,花渐开敷——随其持名浅深即花台大小辉煌。其或懈退悔杂,则日渐憔悴。复若自新,花复鲜丽。疑滞浮沉,焦芽败种。且此莲花,非因缘、非自然性。非现在、亦非当来。非自非他非合非离。离四句绝百非,超情废计。谓之究竟诸法实相,惟佛与佛究尽。非九界包括等觉大士之所能窥万一也。
沈仁岩 1993年5月6日普陀山佛学院香光楼
注:
1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2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3六即:(1)理即:一切众生具性德缘了之理。(2)名字即:初闻佛道正法。(3)观行即:一心三观,十乘诸行。于《法华经》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及常坐三昧、常立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觉自意三昧。又①观不思境,②起慈悲,③巧安止观,④破法偏,⑤识通塞,⑥修道品,⑦对治助开,⑧知次位,⑨能安忍,⑩无法爱。(4)相似即:六根清净。(5)分证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三德。(6)究竟即:最末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证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
4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无记应化身。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常寂光土。 5见:八识之见分。见缘:八识之相分。见分、相分,皆依他起性。所想相:不了依他而起偏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