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思想

2018-11-21 14:48

老子其人其书 罗安宪

今天来讲一下老子,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第二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可以把这种争议概括为三派的观点:第一派的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也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他的书形成于战国的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出现的更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是一种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朝到汉朝之间。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的依据,这个历史的依据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一种记述。如果后代的思想、后代的人、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去推翻、纠正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么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对于老子在《老子传》中的说明。 一、老子其人

我们就回到司马迁,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全文一共有5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来又讲到,孔子到周朝去“问礼于老聃”,还讲到老子对孔子有过一段说话,后来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回去给他的弟子还说了一段话,“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关于龙,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藻、一鳞,但是要见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以后我有这种感觉,老子真是一条龙。”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情又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种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太史儋,“或曰(太史)儋即老子”。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个老子,一个李耳的这个老子,一个是老莱子这样一个老子,以及太史儋这样一个老子。所以有人认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老子这个人已经不清楚了。 其实问题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司马迁为什么又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史记》有一种基本的历史的方法、一种史学的方法,或者说他做历史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呢 就是八个字,“信以传信,疑以存疑”,就是说我认为是可靠的,我就把它详细的记载下来;如果我认是有疑问的,那么我就把它做为辅助的材料、附录补充进去。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以疑以存疑的史学方法所做的一个附录而附加在《老子传》中的。 关于老子这个人,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孔子向老子问过礼的事件,问礼这件事情是解决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关于老莱子、太史儋与李耳也就是老聃三个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老子这个人就基本上可以搞清楚。 1、孔子问礼于老子

第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从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说《礼记·曾子问》中就提到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我们知道《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是《十三经》之一,道家

的人物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的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的话,在儒家的文献《礼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记载。 孔子曾经有过一次帮助老子去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持的人。后来,也许是因为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一个命令,他就和孔子说,现在应当把这个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命令,应当把送葬的队伍停下来。孔子在事情结束了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以后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为什么今天要停下来?老子就给他解释说,按照你的规定,夜间走路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这样一个日食,太阳看不见了,跟夜间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按照你的规定,我们应当是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在理。这是在《礼记·曾子问》中,对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这样一个详细的说明。在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在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三处都提到了这件事。比如说在《礼记·曾子问》中,还提到说孔子和老子相遇,孔子讲道,“吾闻诸老聃曰”,这说明在儒家的典籍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是有过具体的记载的。 关于《史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还有记载。比如说《庄子书》中也有一个记载,说孔子年五十一难见老聃,但是《庄子》这本书多是寓言之作,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要去推测一下,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在鲁国做中都宰,他基本上没有时间,不可能去到周朝的都城,到就是今天的洛阳,去拜访老子去的,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即使想要去去,他也不需要别人给他引见,因为在历史中记载,鲁昭公24年的时候,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南宫敬叔年仅13岁,向这个鲁国的国王提出,说孔子是他的老师,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是没有钱,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能够赞助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后代的人对这一个事件有讲法,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父亲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块去到周朝的都城去,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认为也是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去,孔子就一定不会去吗?也可以这样来讲,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到鲁国去,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随孔子到鲁国去。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一个是在《庄子》书中所记载的,一个是在历史上也有过记载的,比如说像《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我们认为在鲁昭公24年的这样一个时代,孔子到周朝的都城,也就到现在的洛阳去观礼,并且在这个期间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情,基本上是可信的,这是第一件事。 2、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人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提到了这样三个人,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这样三个人。有人讲,三个人是不是搞混了,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呢?其实,这就是三个人,他们在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过一句话,“孔子所严事者,于周老子,于楚老莱子。”在《史记》中,在司马迁看来,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老子著书五千言,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这说明在司马迁在其它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关于太史儋与老子就更没有多大关系了。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子西出关的时候,必然要向西行,太史儋要到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牵强附会之词,我不认为这两个人中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要扯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 3、老子与孔子的关系

通过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通过老聃、太史儋以及老莱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对于老子的记述基本上还是清楚的。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后代的人还讲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和老子的

第七世孙同时都是汉初的人物,不可能想象一个比孔子还要大十多岁的人,他的第七代的孙子和孔子的第十四世的孙子,这两个人会是同时的人。因为它不可能同时,所以老子这个人只能是在孔子之后,不可能在孔子之前。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胡适也做过一个说明。胡适说,他们胡家是所谓的大宗,与他同时代的,比他小几十岁的,辈分高三四代的人是有的。像孔子这样的人、像老子这样的人,经过几百年之后,中间出现了一种辈分上的差异是可能的。而且这里讲到说,孔子的十四世孙是基本肯定的,而老子的七世孙一定是肯定的吗?我也认为也不能完全肯定,因为那里用了一个玄孙,玄孙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虚数,就是说是他的后代,多少代的后代之后都叫玄孙,并没有指出说玄孙一定就是第四代或是第五代。这是关于老子这个人。

通过这一切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史记》,回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基本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孔子曾经向他问过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为孔子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孔子也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好学多问,他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这是我要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老子这个人。 二、《老子》其书

第二个小问题就是《老子》这本书,现在也叫《道德经》,当然讲《老子》和讲《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从道家、道教的意义上来讲,就把它叫做《道德经》;从一般学术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老子》这本书一共有五千多字,“老子五千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在魏国的时候,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所流传下来的,也叫传世本的《老子》。 1、帛书《老子》

后来也出现过两本与这个版本不相同的《老子》的版本,一个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献中,有一本书是写在这个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老子》。帛书《老子》不分章,我们现在知道,老子的书一般都分为81章,但帛书的《老子》不分章,而且分为上下两篇。我们把《老子》也叫《道德经》,叫《道经》、《德经》,但是帛书的《老子》是从第38章开始,也就是说《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帛书《老子》和传世《老子》最不相同的一点。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我们知道避讳是中国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朝的人物抄写书籍,当朝的皇帝以他的祖先的名字、名讳都是不能出现的,比如说像唐代人所写的文章、书就不能出现“民”字,因为我们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比如说柳宗元写《封建伦》,里面就没有“民”字,当出现“民”的时候,他用“然”来代替,还有比如说我们在唐代之前都叫观世音,但是唐代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叫观世音,因为有“世”字,就把观世音简称观音,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叫观音。也就是说,帛书《老子》的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所抄写的。

乙本避汉高祖刘邦之讳,但是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知道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都是刘邦的儿子,是汉初的皇帝,先是惠帝,惠帝之后出现了一段时间吕后专政,后来到文帝。因为它避了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没有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可以证明,是在刘邦称帝之后,惠帝、文帝称帝之前所抄写的,这个年限是可以具体的。

2、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还有一本书是在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出现了一批文物。这批文物中大量的都是儒家的文献,其中有少量的有道家的文献,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

起来,一共有一千七百字,我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叫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因为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这是现在可以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的版本。经过专家考证,墓主下葬的年代,至少应当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它的下限应当是公元前300年,这样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庄子还在世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老子的版本。这个版本出现以后,一时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的珍贵。

通过对这一批文献的分析,我们现在发现它有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五千言,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老子五千言还是没有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后来的三分之二的字数,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不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而是一个节选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理由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杯,陶杯上面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因此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再结合这个墓中大量的其它的文物都是儒家的文物,太师教育太子的时候,显然不可能去教导与儒家相悖的或者是消极的、无为的思想,它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也就是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本书,是经过有选择的、有挑选的节录出来的一些话,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如果我们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在其它文献中如果证明除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外的其它的文字还是有的,那么我们就认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个版本,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其它文献的搜集,看有没有关于《老子》书中的原文在别人引用了,但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是没有的。这个工作其实很简单,我们发现在《庄子》、《刘向说苑》里都有这样文字。《刘向说苑》这本书虽然很晚,但是它所记载的很多的事件是古代的,是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的事件,他引用了孔子讲老聃怎么说,而这些话在现在的郭店楚墓竹简中都没有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郭店楚墓竹简这本书,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也就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就是个完整的老子,《老子》书一共不是五千言,只是一千七百字,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我们又可以再归结起来,关于《老子》这本书,我们又回到了一个传统的观点,也就是说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是比孔子大概要大十多岁的一个人,《老子》这本书基本上代表着老子的思想,基本成书应当是在战国时代,战国的中期以前,而不是像人所想的那么后,五千言就代表是老子的思想,而不是像有人所讲到的老子五千言,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还只是只有一千七百字。

还有一种观点,这也是我不得不提出来的,有的人说也许历史搞错了,当初王夫之、司马光、朱熹所看到的老子,其实都不是完整的老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帛书《老子》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子。问题不能这样说,

我们讲到老子,只能是这个人,是通过《老子》这本书所表现出来这样一个人物,老子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是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能说王夫之错了,他所看那老子是不对的;你也不能说司马光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不对的,只有现在看的这个《老子》才是对的,王夫之也好,司马光也好,都不能再说话了。

历史不能改变,对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就只是通过《道德经》,通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的《老子》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个老子。我们现在提到老子,显然

是以老子五千言为基础的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思想家。

老子论道

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了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这一次,我们来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的基本思想有几个基本的观念,我们把这几个基本的观念讲清楚,其实也就把老子的基本思想讲清楚了。在《老子》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第一个观念是道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自然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无为的观念,第四个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第五个观念是贵柔处弱的观念,我想分别讲这几个基本的观念。 1、道的引申

第一个观念就是道,道无疑是《老子》书中最为关键性的词汇。道这个字,最先、最初的意思就是道路,不是一般的路,是大路、坦途。在《诗经》、《尚书》中,道这个字多次地出现,基本含义还是在讲道路的意思。后来到了周代末年,道这个字出现了一种引申,出现了王道、周道这样的提法,讲到了王道,有了王道荡荡、王道浩荡等说法,还有周道这样的说法。这里讲到的王道、周道,显然已经不是具体的道路了,它引申为一种正命、政策、原则,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周道,讲到的是周朝的政治、政策、基本制度。在西周的末年,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后来,在春秋时代又出现了天道说法。不管是周道也好,王道也好,天道也好,人道也好,这里所讲到的道,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顺序的关系。比如说人们都讲人道应当依存于天道,王道政治应当服从于天道。关于天道这个词,在整个这个词组中,它的偏重点并不是道本身,而是天,天道是说天的运行的规则、顺序。作为人,作为人世间的生活,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应当依存、依顺于天道,所以天道这个词的偏重不是在道上,而是偏重在天上。 2、老子的道

老子对道有了一种革命性的改造,他说有所谓的人道,有所谓的地道,有所谓的天道。在老子之前人们都讲到人应当依存于地,地应当依存于天,老子就讲天之上又是什么?他认为人道也好,地道也好,天道也好,在这个之上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道。也就是说老子,他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之外,我们一个人可以看到身边的事物,看到人、具体的物,人与物之外是什么?看到了空气,再把你的眼光朝上看,看到了天,那天之外又是什么?人也好,地也好,天也好,我们周围所看到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像这些问题,就变成了老子的问题。老子提出一个道,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外,要为整个人这个存在确定一个基础。 老子这样讲,他认为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存在呢?他认为是有的。《老子》在的25章中讲了一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有一个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天地得以产生,得以出现的一个原始存在,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寂它寥。所谓寂是指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没有什么其它的,所以我们现在讲到,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就感到寂寞,当时世间只有这一个存在,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任何事物,所以它感到寂。它又感到寥,寥是空旷、空阔。老子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把它叫做道。老子给它做了一个形容,形容它是太,太就是无以复加,说到一个太字,就不能再说什么了。在老子看来,天下的所有的事物,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切的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在25章中《老子》还在讲道,这样一个道它寂、它寥,但是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所以叫做独,但是它又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停止,永远的不停止。因为它不停止地运行,所以它可以演化,它可以演化为天


老子哲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2018】司法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1]-精选word文档 (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