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遗忘的美术史“文革”第一幅油画创作及影响
邓良华 稿 一、“文革”第一幅油画创作历史背景
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
“文革”期间,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八次共接见一千多万红卫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波一波毛泽东热潮中,毛泽东影响的人数,有数十亿之多影响巨大。
1966年8月18日,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日子。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文革”发动的大会,北京和外地的百万红卫兵、师生都参加了大会。这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
清晨5点钟,毛主席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队伍中。毛主席这天未睡觉。主席的卫士长程长江同志说,为了接见红卫兵,半夜里主席说他要穿军装。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主席合身的军装。一中队干部刘云堂是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把他的军装拿给主席试穿,主席一试,正合适。这天主席通宵办公,清晨4点多钟他就叫准备出发。5点钟,毛主席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红卫兵看到毛主席后,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万岁”口号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
主席看到沸腾的红卫兵,又走下天安门城楼,走进人群,人群如海、红旗如林的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之中,不断地向群众招手致意。很快,主席被紧紧地围在人海之中,也就出现了被挤伤、压伤的险情!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戌区的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人海中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护卫着主席安全地返回了天安门城楼。
楼上楼下,两种气氛反差很大。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上是百万人欢呼雀跃,一片沸腾;今天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央领导人,是按照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12日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11名常委的名单次序排列的,把林彪列为第二位,刘少奇降为第八位。林彪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四位副主席则被改为常委。
这时的周总理已身处难境,他深知必须管理协调好。对于这天出现的楼上楼下两种气氛的极大反差,他想出了一个调解的招数,即组织1500名红卫兵代表上天安门城楼,安排在城楼的东、西平台上等候毛主席直接接见。 周总理首先给这两个方队的红卫兵讲话,规定纪律和主席接见时的注意事项,轮流到东、西平台打着拍子指挥红卫兵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
红》歌曲,然后他陪同毛主席到东平台和西平台接见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这会儿可热闹了,打破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沉闷气氛,天安门城楼上、城楼下的欢腾融为一体,“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歌曲声响彻城楼和广场的上空。 这1500名红卫兵,在毛主席接见后,他们的欲望更高了,谁都想面对面地看看毛主席,甚至与毛主席握握手。这时总理也指挥不了他们了,方队乱了阵,他们开始在东西平台和检阅平台乱串了。毛主席从检阅台走到城楼西南角时,被一群红卫兵拦住了。围住毛主席的红卫兵,拿着“红宝书”或小本本、钢笔,争着请毛主席签名留念。主席一个一个地接过他们的本和笔,签上了“毛泽东”三个字,别的什么也未写。就在这时,一个女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并亲切地与她握了手。(她就是师大附中的学生宋彬彬。)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红卫兵给毛主席戴“毛泽东主义红卫兵”袖章,刚把袖章套过手腕时,毛主席看了看袖章上的字,什么话也未说,就用右手往下扒拉袖章,表示他不接受“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的袖章。毛主席过去曾说过,他不同意“毛泽东主义”的提法。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的信息立即传遍与会的百万红卫兵,城楼上下一片沸腾。他们摇着旗高呼:“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六个小时。 二、“文革”红卫兵美术运动
一段被遗忘的美术历史
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著作中,几乎没有片言提及红卫兵美术运动。由中国美术馆编的《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介绍了1949年到1989年的中国美术,唯独缺少了1967年,因为1967年被认为是没有美术事件的年代。其实1967年正是红卫兵美术运动的高潮而非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岁月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重要的现象,它与毛主席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共同构成「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本世纪60年代,世界处于巨大的变革中,艺术也在动荡中经历了裂变。在西方艺术自由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在东方,「文化大革命」也使艺术发生激烈的转化。当时东西方艺术并没有机会进行对话,但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Harold Rosenberg认为艺术家只有从「审美的圈子」跳出来,才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他主张艺术到大众中去,主张集体创作,而从红卫兵那里,也能听到类似的理论。当然,问题并非这样简单。红卫兵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从学术角度来认识、反思红卫兵美术运动,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但现在远非对这段美术史发表高论之时,目下更需要的是严
肃的实证研究。盟\
红卫兵美术报刊及美展
\文革\时期,红卫兵组织在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系)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有燎原战斗团、革联红旗兵团,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有反修兵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东方红公社等等。各普通大学、中学红卫兵及工农兵也拿起画笔做刀枪,宣传画与漫画处处皆是。1967年5月,北京和全国各地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除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八个革命样板戏同时在北京舞台上演,全国红卫兵美术报刊也纷纷创刊,美术展览也拉开帷幕,标志着红卫兵美术运动达到高潮。
1967年的红卫兵美术展览颇为频繁。“文革”第一幅油画:《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油画也随之频繁刊登和展出,在工矿、农村人民公社、解放军连队巡回展出影响巨大。先后在不同地方展出,从北京到江西井冈山共展出十多次,由于巨幅油画运输不便,保护工作十分艰难,所以难免留下岁月痕迹,今天能保存再与广大读者见面也是十分幸运。(作品请见附图) 当年参加美展的作品一般不署作者,红卫兵美术报刊也不署作者及编者的姓名,有的最多署个红卫兵组织的大名。这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迥然不同,文革美术作品不署个人姓名,强调集体创作,反对突出个人,消灭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红色现代艺术」突出的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
三、“文革”时期第一幅油画的创作和影响
“文革”时期中国式油画的特点
\文革\油画对地道传统油画的\离经叛道\远不限于作画方式这一点。事实上,它给油画史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正象我们知道的,\文革\油画是一种体现\英雄主义\风格的绘画,或曰\造神画\。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上讲,它在根据现实政治需要进行选材的前提下,总要想办法突出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革命领袖自然是英雄中的英雄。具体方法为: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阶级属性、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赋予了\高、大、全\极端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同时这种\高、大、全\的体现,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就是要调动一切手段来突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一般,他们往往处于最显著的位置上,英俊潇洒,相貌不凡,高大魁梧,宽厚结实,具有豪迈的气概和朝气蓬勃地精神面貌;从色彩表现上讲,\文革\油画为了适应\红海洋\的环境、体现社会主义到处阳光灿烂的意念,总是
处理得鲜明、强烈、红火。从画面道具的安排上讲,\文革\油画盛行着标语口号式的处理方法。
\文革\油画也并非铁板一块。因为它除了在选择题材上比较一致,即比较注重服从现实政治及新艺术机构,在表现方式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现有的资料表明,它至少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个系统受\英雄主义\原则及样板戏的巨大影响,追求的是一种浪漫化(理想化)、舞台化、战斗化的艺术风格。这类画更多地体现了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内容,也是\文革\油画的主流;另一个系统则稍有不同。虽然它仍然注意突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但在造型上,场景安排上及色彩处理上,则追求着真情实感与亲切感。前者的图式技巧可以追溯表现主义绘画、新政治宣传画及\样板戏\的处理方式上;后者的图式技术似乎可以追溯到俄国巡回画派的处理方式上。
“文革”第一幅油画《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的创作过程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后,此照片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非常显眼的位置均刊载了。照片随报刊铺天盖地发行,此次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此照片的广泛发行也触动了红卫兵及艺术家团体的美术创作欲望。当时没有专业的油画布,只好找来四块帆布手工缝制在一起,缝制后高253cm、宽173cm,画面巨大。《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最初的草图由1966年特大号《人民画报》封面人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照片作为创作材料,画面中的场景、道具(红灯笼、红柱子)以及人物的安排真实,恰好符合有效舞台化、概念化地表达模式。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把毛主席身后的几个人物省去了没有画,实行再创作。这是此油画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生活原照片不同的地方,这样艺术处理使画面主要人物处于最显著的位置上,人物相貌不凡,高大魁梧,宽厚结实,具有豪迈的气概和朝气蓬勃地精神面貌;照片上毛主席的牙齿不平及衣折太多等均已再创作加以美化。这样处理是出自政治思想考虑,有利表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为了克服原图中形象、动作也太概念的毛病,他们一方面依据照片资料对毛主席的形象作了修改,一方面在保持毛主席亲切招手的姿态和甜蜜的微笑,同时又保持了抽烟的动作。(毛主席抽烟的动作第一次在油画中表现)此外,还将原来的照片的光影效果进一步艺术美化,目的是要体现阳光明媚、反光
强烈的光影效果,人物写实极具油画特点。此幅油画由中央美术学院燎原战斗团1966--1967年创作完成,(作品请见附图)由于人物表现复杂而且要描绘的是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考虑政治思想因素,为了准确表现人物特征。红卫兵组织曾邀请著名画家:董希文老师、靳尚谊老师、王其智老师??等指导创作。作品创作成功后,此油画作品再一次掀起文革美术运动高潮,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行。如《红旗》、〈北京机械工人〉、文革第二套邮票《毛主席万岁》、《1967年历书》??等等均封面刊载。
“文革”第一幅油画,为十年“文革”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革”油画《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油画发展的新阶段。这幅画是\文革\中许多美术家对新艺术样式的探索,可称为新型油画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史实,但在处理上却明显违反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此画创作时机智地去掉了毛主席身后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画家从理想化、舞台化的追求出发,去实现人物英雄化在油画中的表现,“文革”油画为了适应“红色”环境、体现社会主义到处阳光灿烂的意念,画面总是处理得鲜明、强烈、红火。为了突出毛主席的亲切和伟大意念,表情与动作都处理得十分亲和,并且全被赋予了极高的热情和无限的活力。画面采用的是典型\红、光、亮\的色调,用色纯度极高(没有灰色调),毛主席身后的木门网格就象有很多支烛光在画面的背后,光环之外的部位随之变得较虚较美。天安门城楼上就象舞台上的布景一般,这幅油画是为了突出一种理想化的效果。此油画是文革典型代表作品,\文革\油画由于最能体现新的艺术理想,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所以一直是\文革\中最有影响力的画种。“文革”第一幅油画《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为十年“文革”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的创作方法,包括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被“文革”其他画种以借鉴,(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油画家在后面\客串\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了西方油画创作技法)。“文革”时期毛主席艺术作品由于政治思想关系,此类作品比一般美术作品创作更严谨,特别肖像,要求造型非常准确,旗帜鲜明。文革作品歌颂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每一幅画都闪耀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辉和伟大。
“文革”时期创造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
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是中国好几代油画家的愿望。例如著名油画家徐悲鸿、董希文、王其智,靳尚谊、吴冠中、罗工柳、侯一民、刘春华、吴作人、陈逸飞、陈丹青、罗中立、黎冰鸿、莫朴、陈衍宁、蔡亮??等人作过积极的艺
术探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些艺术家都强调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而且都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只不过有的从西方古典主义,有的从俄罗斯巡回画派发展而来。我们可以推想,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们所开创的一条油画之路,那能有中国油画的新突破。这便是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原因,这一点就是“文革”中十分活跃的油画家也未必有所意识。他们只是在政治与新艺术标准的压力下,不断偏离苏联的创作模式,结果竟意外地创造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型油画。也许,熟知欧洲油画技法传统的人会认为\文革\中盛行的油画画法是\背叛\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背叛\携带着\文革\期间产生的社会思想与美术理想,显示出对美与崇高的新看法,\文革\油画在世界油画领域里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且最能代表中国油画的特点。\文革\油画原作在\文革\后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能保存至今已经是奇迹了。我最近参观了国家革命军事博物馆为纪念建国60周年馆藏油画作品展,此次展览只见\文革\油画原作不到五幅,可见国内能保持下来的好作品应该不到一百幅。所以收藏界对\文革\油画原作倍加珍惜,随着近年来世界大收藏家对“文革”油画的广泛关注,文革油画亿元时代即将到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