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原理作业答案:一~四章

2018-11-22 18:58

导论作业:

? 一、名词解释 ?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

广义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服务和各种要素的国际交换活动。 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

? 对外贸易: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角

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 转口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进口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

口,这种形式的贸易称为转口贸易。

? 过境贸易:指一国经过第三国国境向另一国出口或进口商品。对第三国而言,即为过

境贸易。(直接、间接)

? 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 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是指以数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进

出口商品的数量。

? 对外贸易结构: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

易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内

部结构,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 对外贸易地区分布:又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

(地区)的进出口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 对外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与进口总额(货物与

/或服务)之间的差额。

? 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

? 贸易专业化系数:该指数可表示为:TSC=(Xi - Mi)/(Xi + Mi) TSC 为某国家第i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为某国家第i种产品的出口值;Mi 为某国家第i种产品的进口值。

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该国是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该国是这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且数值越大,劣势越明显。

? 二、问答题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答:相同点:

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交换过程大同小异。

贸易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

差异:

第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环境的差异:语言、风俗、法律、经济政策、货币和度量衡、商业习惯、商业惯例、距离和匀速、争端解决、市场调查难度等。

第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风险的差异

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等。

第三,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经营收益的差异

国际贸易有可能获得比国内贸易更大的经营收益,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风险比较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从市场容量的大小,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信贷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经营收益及其变化。

第四,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人才的差异:精通外语;了解国外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文化宗教等,善于交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变化的能力和知识,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和选择;熟悉国际贸易管理;具有远大的眼光;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第二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比较优势: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应采取“两优之中取最优,两劣之中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贸易,这样双方均可以获益。 要素禀赋: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产品生命周期: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一般经历三个时期: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二、问答题

? 1.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 答:主要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表现: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表现: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在这一阶段上,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有如下特点:1、以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5)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渐显著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 2.试比较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的异同。

答:共同点:1: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2: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3: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

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4: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1: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2: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

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

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4: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

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 3.简述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答: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

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商品;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 4.简述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说。

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不同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2)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认为各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美国工人的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三倍,因此若以劳动生产率计算,美国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此后,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发现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同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力资本说:指各国的劳动力不同质。这种不同质表现为劳动熟练程度的差异,这又取决于对劳动者智力开发的投资,这种投资被称为人力资本。如果将人力资本也算作资本,那么,美国出口品的劳动/资本比就低于进口品的劳动/资本比。

(4)技术差距说:由于各国研究开发能力不同,技术在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就会消失。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一般经历三个时期: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 (6)需求偏好相似说:林德认为,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只有当新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出口到国外。且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它们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当新产品出口时,将流向人均收入水平和偏好相似的国家,并且,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所以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

(7)产业内贸易说: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8)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如果某种产品的生成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并且这种产品是差异性产品,那么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等均无差异,各国可以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集中资源生产差异产品,获得较低的成本和价格,从而进行国际贸易,获得国际贸易利益。

? 5.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是如何发生的?

答: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产品标准化时期: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 6.简述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林德认为,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只有当新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出口到国外。且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它们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当新产品出口时,将流向人均收入水平和偏好相似的国家,并且,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所以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差距很大,既是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他国家由于没有对其产品的需求,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也不能成为贸易产品。

? 7.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原因。

答:特点:第一,从内容上看,是产业内同类产品间的贸易。 (一般来说,同类产品是指商品编码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

第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是双向的。 第三,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第四,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

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原因:第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基础。

第二,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章作业:

1. 世界市场的含义及其形成标志。

答:含义: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技术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组合而成。

形成标志:1)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 3)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第一,世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第二,固

定的商品市场、专业的商业机构、完备的运输设施。 ? 4)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2.世界市场价格的类型。

答:根据商品交易中的竞争状况可划分为自由市场价格和封闭价格两类。

?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组织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

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它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世界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 答:(一)单纯的商品买卖交易形式 (二)固定市场交易形式 (三)经销 (四)代理 (五)寄售

4.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的波动。而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是受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的(技术等因素会影响供求)。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有:1. 市场结构;2.经济周期;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4.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商品的质量与包装以及销售中的各种因素等;5.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和投机等

5.贸易条件的含义与种类。

答:含义: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单位商品与其从贸易伙伴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比率,一般采用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表示。它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种类:1.净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它的经济含义是: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的比率,即一国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能


国际贸易原理作业答案:一~四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细品我心中的司马迁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