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分)(2010?山东校级学业考试)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 B. 发现元素周期律 提出分子学说 C.D. 发现氧气 考点: 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解答: 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错误; B.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故B正确; C.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C错误; D.拉瓦锡发现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史,熟记化学发展史中各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即可解答,较简单. 2.(3分)(2015春?大理州校级期中)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B.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C.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可知,在周期表中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来解答. 解答: 解:A.原子半径大小与核外电子层数有关,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不一致,故A错误; B.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B错误; C.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故C正确;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学生明确原子的电子排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应熟悉元素的性质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3.(3分)(2014春?山西校级期中)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A.氧 B. 氟 C. 碳 D. 氖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稀有气体的原子的半径最大.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要反常地比前一号元素的原子半径大,而且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其它的原子的半径都大,这是因为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的测量方法和其它的原子不相同的缘故.它的半径和其它的原子的半径没有可比性. 解答: 解:碳、氧、氟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增大,所以原子半径C>O>F,氖原子的半径最大,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的测量方法和其它的原子不相同的缘故.它的半径和其它的原子的半径一般不作比较. 故选:B. 点评: 考查位置与半径关系,难度较小,清楚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是关键. 4.(3分)(2015春?大方县校级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NaOH A.B. C. D. N2 CO2 CH4 考点: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共价键,第IA族、第IIA族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解答: 解:A.N2中N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故A正确; B.CO2中中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极性键,故B错误; C.氢氧化钠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 D.CH4中C原子和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的判断,根据这几个概念的内涵来分析解答即可,注意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稀有气体不含化学键,为易错点. 5.(3分)(2012秋?宝安区期末)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 ++ A.B. C. D. K和Na CO2和NO2 CO和CO2 N2和CO 考点: 原子构成;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 专题: 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电子总数就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电子数之和.金属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减电荷数. ++解答: 解:A、钾原子有19个电子,K核外电子总数为18,钠原子有11个电子,Na核外电子总数为10,故A错误.
B、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2,氮原子的有7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N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3,故B错误; C、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4,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2,故C错误; D、氮原子的有7个电子,N2核外电子总数是14,碳原子有6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O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4,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子中电子总数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计算分子的电子总数就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电子数之和. 6.(3分)(2014春?华容县期中)下列各项表达式正确的是( ) A.N2的电子式: 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式为 O﹣C﹣O B. C.NaCl的电子式: D.F的结构示意图:﹣ 考点: 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A.氮气分子的电子式中,氮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漏掉了氮原子的孤电子对; B.二氧化碳为直线型结构,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 C.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没有标出阴阳离子所带电荷; D.氟离子的核电荷数为9,核外电子总数为10. 解答: 解:A.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氮气正确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其正确的结构式为O=C=O,故B错误; C.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需要标出所带电荷,氯化钠正确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氟离子的核电荷数为9,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子式、结构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 7.(3分)(2014春?安庆期末)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B. T2O与D2O KCa O2和O3 C.D. H和H
考点: 同素异形体.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 由同种元素构成的不同形态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注意和同位素等概念的区别. 解答: 解:A、T2O与D2O是有同种元素不同核素形成的化合物,为同一种物质,故A错误; B、二者是具有相同质量数不同质子数的两种核素,故B错误; C、二者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不同形态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二者是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两种核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素异形体、同位素的概念的应用,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积累. 8.(3分)(2013?黄石校级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 B. 凡是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C. D.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考点: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A、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C、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D、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解答: 解:A、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中,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但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过氧化钠中,氧原子和氧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但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硫酸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但硫酸中只存在共价键,所以硫酸是共价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才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9.(3分)(2013春?张掖校级期中)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B. F、Cl、Br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C. 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考点: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 A.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C.氟化氢分子间存在氢键; D.根据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判断. 解答: 解:A.金属性: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所以还原性:Na>Mg>Al,故A正确; B.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所以氧化性:Cl2>Br2>I2,故B正确; C.氟化氢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氟化氢的沸点最高,故C错误; D.P、S、Cl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所以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非金属性、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10.(3分)(2013春?张掖校级期中)科学家预测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具有相当稳定的同位素,它的位置是在第七周期ⅣA族,称为“类铅”,关于它的性质的预测错误的是( ) A.它的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 它具有+2、+4价,且以+2价为主 B. 它的金属性比铅强 C. D.金属铜能从114号元素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114号元素的单质 考点: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位于第七周期ⅣA族,与C、Si等元素位于同一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判断元素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 解答: 解:A.第ⅣA族最外层有4个电子,故A正确; B.根据Pb元素有+2、+4价,且+2价稳定来类比,则114号元素具有+2、+4价,且以+2价为主,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114号元素的金属性比铅强,故C正确; D.Pb比铜活泼,则114号元素比Pb活泼,比铜更活泼,铜不能置换出114号元素的单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1.(3分)(2015?广州校级模拟)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加热 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B. 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C.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