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期末考试

2018-11-27 17:33

1. P2. 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的区别

传统政府 理论基础——韦伯科层制的特点:组织结构是高度集权、层级制、垂直的金字塔结构。

特点(1)上级对下级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下级对上级负责(2)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位和职责,掌握有限的信息;(3)政府垄断信息(80%以上),而基层政府与公众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4)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困难,矛盾加深: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 电子政务特点:

(1)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区别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的组织结构; (2)管理体系的变化:集权式过渡到交互式、网络式的扁平管理体系;

(3)信息流通渠道的变化:单一的信息流通渠道(至上而下,至下而上)过渡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渠道;

(4)上下级信息趋于对等,下级工作更有积极性;政府信息逐渐走向公开,便民,阳光行政成为可能,社会监督更有力。

3. 转变政府职能 目标: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积极构建服务性政府; 管理型政府:大政府,小社会。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

服务性政府:小政府,大社会。倡导公民自治,社会自治,“官民关系”过渡到“委托代理”的关系。

电子政务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具体表现:

(1)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获取与政府对等的信息资源;

(2)一站式服务越来越成为可能;

(3)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可以直接通过电脑与政府机关沟通,实现更快捷方便的服务。

4.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特点 发展目标: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 出发点: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在经济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发展的主要特点:(1)领导人的意愿与具体现实的结合;2)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3)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念

5.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本发展理念: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2)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服务质量提高(3)整合服务,实现“单一服务”和“一站到底”(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5)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6. 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

(1)政府信息的公开(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3)政府信息与通信网络的发展 (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5)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特质:建设服务性政府的取向。)(6)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 网络型组织:改变传统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架构; 无缝隙政府: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得服务的政府。)(7)电子政务的法律与制度(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9)公务员的教育与培训

7. 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策略 (1)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2)要实施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的策略 (3)个性化的服务策略 对信息和服务进行细分,要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公众。(4)根据客户与政府打交道的整个生命周期实施动态的管理和服务策略 (5)要及时提供交互渠道创新与整合的策略 (6)实施主动提供服务的策略(7)要实施连接“信息孤岛”,整合系统后台的策略(8)要实施数据挖掘提升政府服务能级的策略(9)要借鉴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 (10)要实

施网上隐私保护的策略

8. 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 与电子政务活动有关的四个行为主体:政府,政府雇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四个互动: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G2G,政府与政府雇员之间的互动G2E,政府与企事业单位G2B的互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G2C; 信息化战略的全部内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 9. 电子政务的互动模式

? G to G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范围: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

主要目的:打破机关组织部门的垄断与封锁,加速政府内部信息的流转与处理,克服政府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提高政府内部的行政效率。

实现方式:1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2电子法规,政策系统3电子公文系统4电子司法档案系统5电子财政管理系统6电子培训系统7纵向层次网络管理系统8横向网络管理系统9网络业绩评价系统10城市网络管理系统。

? G to E电子政务 (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

主要目的: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 (1)公务员日常管理 (2)电子人事管理

? G to B 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1政府电子化采购2电子税务系统3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4电子外经贸管理5中小企业电子化服务6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G to C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 目的:为广大社会大众提供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为公众提供参政、议政的实际途径,通过直接与政府的“对话”,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使政府能及时、真切地了解、充分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1电子身份认证2电子社会保障服务3电子民主管理4电子医疗服务5电子就业服务6电子教育、培训服务。

10. 电子政务的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分为外部事务处理信息系统G to B 和G to C。 指各地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正式站点、发布政府信息,受理G to B 和G to C的网上申请,推动政府网上的便民服务。

四个发展阶段:信息发布阶段、受理应用阶段、互动应用阶段和在线事务处理阶段。 11.结构化决策:是指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方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决策。

12.非结构化决策:是指決策過程複雜,不可能用確定的模型和語言來描述其決策過程,更無所謂最優解的決策。

13. 半結構化決策:指介於結構化決策和非結構化決策之間的一種决策情况。这种决策可以用建立适当算法的方式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得到较优解。 14.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管理的手段,主要用于联机事务处理。

15数据仓库,就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数据集合,其中每个数据单位都与时间有关。 数据仓库的特点:1面向主体2集成的3相对稳定的4反映历史变化。

16. 电子政务的基本运转模式:“前后台,一站式”

基本模式:创造一个虚拟的、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能够超越职能完成集成式的服务。

前台:面向企业和公众的窗口,外部流程 后台:前台服务输出的基础,内部流程 传统政府流程存在的问题:(1)体系庞杂,分割严重 (2)流程封闭性明显(3)流程机械而僵化

17.电子政务与流程重组 1. 电子政务推动政府流程优化

(1)缩小业务流程规模 (2)扩大业务流程范围(缩小业务流程规模的基础)(3)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4)使流程从松散转向集成

18.交易费用主要包括: 技术费用: 协调费用: 缔约费用: 利益补偿费用:

19. 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模式 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 发展中的公共服务模式: 成熟的公共服务模式: 20. 流程重组的切入点

三个标准:对公众的影响;对政府目标的影响;重组的可行性 切入点:抓核心流程,协调或放弃非核心流程。 21. 流程重组的过程 1.营造环境: (1)SWOT分析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2)采用标杆瞄准

2.分析、诊断并重新设计流程3.技术基础设施支持4.确定组织转型的路线5.持续运行和扩展

22. 电子政务绩效的内容:是指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和成效。 1.用户满意度: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宗旨。 2.成本-收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考量;委托-代理人。


电子政务期末考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财金〔2010〕116号关于印发《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