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山三七市场销售渠道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一、调查的起因:
文山三七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渠道混乱,七贱伤农,七农未能直接受益。 二、调查的目的:
1.了解文山三七的销售渠道; 2.创新文山三七的营销渠道。 三、调查的地点: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四、调查范围:
文山州三七的生产现状及销售现状 五、调查对象:
七农、中间商、电子商务公司、文山三七特产局等。 六、调查时间:
2013年9月5日至12月15日 七、调查方法:访谈法。 八、调查的经过:
2013年11月5日至15日我们运用访谈的方式走访了文山州内 相关三七交易市场及文山三七特产局。经过对60个七农、36个中间商、10
家电子商务公司员工及文山三七特产局,有针对性的提问,收集相关的资料。 了解到文山三七的生产现状、销售现状及在销售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新营销渠道,让七农直接受益。 九、调查人员情况:组员(汪笑荣、王应香),组长:汪笑荣 十、调查的中心问题:
文山三七在销售渠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文山三七是文山的土特产,是文山的经济产业支柱,对文山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三七的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三七的种植包括广西梧州,云南文山,江西,四川等地,其中以文山种植的三七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种植历史最悠久成为地道的名贵中药材,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并走向了世界。本调查主要运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市场营销学科知识对三七的生产现状及在销售渠道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山种植三七的实际出发,分析现在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及在现有的市场状况下三七的营销渠道,解决三七在销售过程中,营销渠道的选择和创新,减少中间链条,让种植户直接受益。 关键词:文山 三七 销售渠道
一、文山州三七产业概况
三七发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残余植物。文山州因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而成为了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文山三七的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三七面积和产量常年保持在10万亩和900万公斤左右,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三七之乡”。
1
三七属于药食同源产品,文山是三七的主要产地,世界三七销售90%以上来自文山。文山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三七种植基地,几乎每村都有三七的种植,每个村都出三七。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进补强体等神奇功效,在我国用于治病强体有近百年的历史,已充分显现了它的神奇功效。它现在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与其他一些地方发展特色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相比,仅是让七农脱贫致富,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与做大做强三七产业发展还远远不够。因此,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山三七的生产现状及销售 (一)、文山三七的生产现状 1、三七的种植产量
2009年,种植规模进入低谷,全州仅6843户农户,10515人种植三七,分别比2006年的18925户、25319人下降63.84%和58.47%;种植面积和产量由2006年的12万亩、894.55万公斤锐减到2009年的6.87万亩,445.45万公斤,造成原料市场供应吃紧。
2010年,全州三七在地面积8.5万亩,比高峰期2005年12.42万亩减3.92万亩;产量450万公斤,比2005年703.05万公斤减253.05万公斤。2010年实现三七种植业总产值19.6亿元,销售收入22.5亿元,销售收入22.5亿元,利润10.1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66.69%、1.8倍和2.9倍。2010年全州三七在地面积10万亩以上,产量650万公斤。
2011年全市三七种植农户2950户,在地面积20000亩,其中:一年七为9347亩,二年七为5214亩,三年七为5439亩。与上年相比,三七在地面积增加近900亩,增长率为4.7%。
2012年,文山三七种植定期统计显示,种植面积达24690.4亩,
2
比去年增加4657.5亩,增幅为23%.种植农户3346户,比去年增加559户,增幅20%。一、二、三年七分别为11480.2亩、6134.3亩、7075.9亩。其中一年七比去年增加2474.3亩,增幅达27%;二年七比去年减少727.3亩,减幅为10%;三年七比去年增加2910.9亩,增幅达70%,2012年采挖面积46206.9亩,产量6500吨左右。 2、三七的品牌影响
2011年5月2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有关规定,依法认定了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申报的“文山三七”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标志着文山州“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这也是“文山三七”继2005年3月获准注册证明商标和2010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后的又一重大品牌战略成果。
(二)、文山三七的销售现状 1、内销现状
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市场和信息、贸易辐射平台,以标准化种植、GMP药品生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明商标使用及文山三七国家标准为基础,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三七交易呈现出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态势。
2012年,全州三七流通企业已发展至200多户,三七原料已进入全国20多个大中药材市场,三七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三七制品已进入全国各大城市医院及药店销售,全年三七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左右的收入,税利4亿元左右。 2、外销现状
以日本、泰国、越南为重点的国际市场正不断拓展。
近年来,文山县扎实实施三七GAP规范化种植和有机三七标准化
3
种植,不断提高三七的质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确保三七食品安全,推动三七出口创汇。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全县出口三七原材料402446.15公斤,实现外贸销售收入912.6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119.07万元。其中,由苗乡三七公司生产、出口的有机三七原材料260600公斤,实现外贸销售收入651.4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81.15万元,分别占全县出口量的64.75%和71.37%,成为三七原材料出口的主力军。
国际市场方面,据中国中药进出口贸易数据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三七出口量仅为7.64万公斤,出口额343万美元;1995年,三七出口量达到407万公斤,出口额820万元。近年来,每年三七的出口量均在700吨左右。
三、文山三七在销售渠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国内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1、销售环节没有门槛
由于目前三七在农村市场上依然定位于农副产品,小杂货店、小商铺均可自己生产、自行包装、自己销售。相关三七的标准难以实施,生产和销售环节都难以有效监管。
在文山的三七市场上随处可见七农自己销售自己种植的三七,商贩不停的和七农讨价还价,七农一直把三七当做农副产品销售,而不是当作药材销售,导致七农的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实现三七的药用价值,直接导致七农经济受损。
2、七农盲目扩大三七种植,势必会“七贱伤农”
七农看到三七三七价格的不断上涨,促使不断地扩大种植,这就有一旦降价就会亏损,进而就会一起三七的销售渠道混乱,形成恶性的竞争,造成“七贱伤农”,种植户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
据调查了解,2012年、2013年三七种植成本均比往年增加幅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