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上海书法报告

2018-11-30 19:45

当代上海书法报告——写在“上海书法进京展”之际

胡传海

上海曾是现当代书法发展的起源地,沈尹默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及以后由上海东方红书画社组织成立的工农兵书画小组是后来书法家协会的雏形。随后中国第一本书法类专业刊物《书法》杂志在上海面世是新时期书法开始起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接着上海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群众书法大赛、篆刻大赛以及文汇书法大赛是现在一系列书法大赛的最初模型。1974年由青年书法家周慧珺先生书写的鲁迅诗歌书法字帖风靡全国,是现在汗牛充栋般的书法类出版物的滥觞。上海培育了全国一大批书法家,现在活跃于书坛的全国很多著名书法家都是先由上海推出继而走向全国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上海书法的发展一直是全国书法界所关心和瞩目的。但是,可能现在上海的书法在很多人眼里已不再辉煌,因为在很多大展中不大看到上海作者的名字,尽管全国书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上海书坛依然保持着那份矜持和平静。至少在全国书法人眼里上海的书法是保守的,甚至是进步不大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以及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上海凭借着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其书法曾领全国风气之先,对全国书法的现当代格局及美学趣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中国书协的成立,书法重心的北移,上海书法的龙头地位受到挑战。其次,由于具有全国影响的名家大多集中在江南一带,所以,在上海的名家也是要比其他的地方要多,加之师承关系,各门派之间的美学趣味也比较固定,不会轻易地被感染或变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像北方有不少书法家到南方来寻师,回去后由于不受师门的严格控制,所以,书风会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地美学趣味而发生转移。从书法本体来看,江浙沪一带受魏晋以来书法的影响取法帖学,比较注重用笔,这和北方受碑学文化影响比较注重风格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而后者恰恰切入了时代中对经典的反叛的文化思潮。再加上在以后的各种展览由于主办方的趣味和上海作者的表现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上海书法也渐渐地封闭了自身的大门,外界知道的信息也相对少了。其实,上海书法的内在进取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里面虽然有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但其形态依然显得璀璨而丰富。首先,我们要看一看上一代海派书法家所培植的书法观念、创作方法以及独到的创新精神。对现当代上海书坛影响最大的是沈尹默先生,他对用笔极为注重,能做到无一笔有败笔,且往来用笔如行云流水,如果把他的一些小品放在宋人作品中也不见得会逊色。正是他对书法最根本的问题的重视,而且他的学生大都又后来成为引领上海书法的人物,所以,他对上海书法的

影响是巨大的。与沈尹默风格接近,且其文学修养极为高雅的是潘伯鹰先生,他的书法也是儒雅而温润,其在书法方面的一些高超的见解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郭绍虞作为一个学者,对书法也充满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激情,他和沈尹默、潘伯鹰等一起筹备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如果说沈尹默、潘伯鹰先生用笔比较严谨,那白蕉先生书法用笔的轻松随意则又是自成一格的,他以魏晋书法为宗,追求韵味,连沙孟海先生看了他写的手卷说是:“三百年来第一人”。随着岁月的推进,人们对来楚生先生的带有古拙金石味的隶书和草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表现深刻的意味,包括他的生肖印等,都是现在拍卖行里的买家追捧的对象。马公愚先生、邓散木先生都是属于功力深厚,力透纸背,诸体皆精,一丝不苟的书家,他们特别适合启蒙教育。在大字及别创一格这一点上,王遽常先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章草大字如虬龙盘屈,傲视古今。如果没有文字学的素养,对他作品的欣赏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以他的学问体现了知识贵族的傲气。集书画、诗词、鉴定于一身的谢稚柳先生以其对书画艺术独有的造诣和研究而驰名于海内外,他的行草书作品早期能再现陈洪绶飘逸悠然的神韵,加之他对艺术品的高超的艺术见解力,使他能在晚年毅然变法,在《古诗四帖》的基础上创设出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风格的草书,他的艺术行为很明确地说明从一本帖中是能变化出一种风格的。在这一层面上的书法家在上海有很多,像才华横溢的钱瘦铁、苍茫厚重的朱复戡、挥运如意的

钱君?、谨严内敛的顾廷龙等,由于他们的存在,上海书法具有了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气象,也使上海书法能在清末民初以后以最强的阵容在全国书法界立足。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主要在重视本体的研究的基础上将书法的影响扩展到各个文化领域,其创作观念是自由而开放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具有自己的知识优势从而确立起自身的权威性,他们的研究是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同时,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其他领域中的成就也使他们在整个社会话语体系中是有份量的,谁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索几乎涵盖了书法中的技法与法度、理论与创作等方面的美学表现和趣味追求。他们的存在,为上海书法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承继了海派书法传统的第二代书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位,尽管他们的成就和前辈相比有点距离,但他们在书法领域里比较专注,注重于技法的训练和研究。像任政先生的书法取法于《唐人月仪帖》,同时,在用笔上效法赵孟?,圆满周到,在一段时间里影响很大,由于他的字写得平稳秀美,被做成了字模,由此风靡全国。而胡问遂先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北碑的临习上,强调力透纸背,同时,他还有了一批学生,不少是现在上海书坛的中坚。赵冷月先生是三位书法家中比较注重变法的,他中年时期的作品对颜真卿的书法有了独到的理解,但他毅然否定了自己,晚年变法,将自己对书法形式感的思考提了出来,他的作品是现在很多追求创新的书法家的楷模。由于时代的因素,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无论在人数还是成就方面不能与第一时期的书

家相比,在独创性上也有自身的局限。但无论如何,我们依然在感受着他们的恩惠和遗留的财富。作为过渡时期的书家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上海书法在文革后为什么能领全国风气之先?除却上述的天时地利以及人文底蕴因素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青年书法中坚团队的形成,这一因素之重要以后为其他省市所借鉴。周慧珺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和领袖人物,她所撰写的鲁迅诗歌书法字帖把女性对委婉意趣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米芾的书法精神得到了新的展拓和升华。同时,周先生是一个敢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进取的书法家,在她的心目中碑帖合一既是理想也是目标。所以,在八十年代中期她毅然地做了自我否定,把自己的视野和触角深入到北碑之中,作品给人以刚强雄浑的面目,同时,在内质中还不时隐隐地透露出妩媚的意味,她的成功对当时的书法中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我们当代人在书法这门传统艺术中依然富有极强的创造力。周先生在以后主持上海书法家协会的工作中积极支持青年书法家的创新、进取和开拓,就说明在她的心目中,书法的创造是书法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她对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表现手法极为关注,会长久地驻足观看,同时,她对理论人才和知识分子极为尊重,善于吸收和倾听各方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书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之所在。在她担任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期间,上海书法开始充满了活力,展


当代上海书法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江苏省无锡市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模拟试卷 (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