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
态的塑造章末限时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西安五校三模)下图为我国两广地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 B.向斜 C.背斜谷 D.向斜谷
2.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关于其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向斜——沉积——断裂 B.向斜——断裂——沉积 C.向斜——侵蚀——断裂
D.向斜——断裂——沉积——侵蚀
3.造成②山峰两坡坡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降水 C.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图中①处地势较低为谷地地形,同时岩层年龄中心老、两翼新,说明为背斜构造,地貌为背斜谷。第2题,从岩层弯曲形态上看,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飞来峰两侧岩石年龄不同,说明出现了断裂;另外较老的岩层位于较新的岩层之上,必然出现了别处较老岩层到此处沉积现象;图示飞来峰呈尖顶形状,应该受到外力侵蚀作用。第3题,图中飞来峰东侧较陡,两广地区的东侧为迎风坡而降水多,必然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故影响坡度差异的因素是降水。
答案:1.C 2.D 3.B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⑤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 ) A.褶皱运动之前 B.断层活动之后
1
C.断层活动之前 D.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5.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①⑥两地地貌相同,都是山地,但成因不同 C.图中各岩层都是岩浆活动直接形成的 D.岩层②的形成早于③,但晚于⑦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⑤处岩浆侵入活动破坏了断层和④处岩层,因此它发生在④处岩层和断层形成之后。第5题,①⑥两地的地貌都属山地,但①为断块山、⑥为向斜山;图中岩层多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位置较上的②岩层年龄较轻,形成晚于③与⑦。
答案:4.B 5.B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等潜水位线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甲地用途的叙述,最可能正确的是( ) A.利用地势相对较高的优势,建立居民点 B.利用地势相对低洼的优势,发展基塘农业 C.利用地势相对低洼的优势,设置为滞洪区 D.利用地势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设河滨景区
7.依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河流的突出特征是( ) A.下游为地上河 B.有断流现象 C.有凌汛现象
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解析:第6题,图中的甲处有一条闭合的等高线,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可知甲处的海拔低于40米,为低洼地;且读图可知,甲地附近河段为地上河,易发洪水,故该地应设置为滞洪区。第7题,根据该河下游段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特征可知,河流附近的海拔高于两侧地区,为地上河,因此该河段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凌汛一般出现在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且要有冰期;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该河流是否有断流现象。
答案:6.C 7.A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该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8~9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