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门户网站及运营方案
第一部分 综述
一、项目背景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经济、民族和社会等科学内涵,是国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地名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保护我国独特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为加强地名文化遗产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地名文化社会学术团体的优势,团结吸收全国地名文化学科、单位、部门及其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支持,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公益事业与学术研究,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于2013年6月8日成立。促进会的成立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标志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将为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凝聚社会智慧力量、深化地名理论研究、挖掘地名文化、促进地名工作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作为我国致力于推进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主要承担了以下工作任务:一是组织协调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提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名地域文化建设工作的学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二是开展地名文化遗产挖掘考证和宣传保护,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承担地名文化遗产评审鉴定和记录公示;三是依照有关规定编撰出版与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相关的著
作、学术刊物、培训教材、影视作品,受政府委托承办或者根据市场和学科发展需要举办相关展览、研讨和培训活动;四是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评选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成果,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五是开展与联合国地名组织、教科文组织和其它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的地名文化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拓展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平台和传播地名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面临着如何迅速系统化的建立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快速提高协会的知名度,加强与各地协会的业务交互和信息共享,广泛的宣传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相关法规,加强地名文化遗产属地的弘扬宣传、开发和利用地名文化资源等诸多问题。所以除了积极开展规划、交流和会议等传统工作手段外,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地名数据库的数据资源,结合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常业务、对外宣传、学术交流等业务方向,以先进的文化地名遗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管理层次、各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广大公众全员实时参与,集行业管理、业务处理、信息共享、信息交互、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地名文化遗产行业门户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促进会提供日常业务管理体系、提供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提供学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保护信息和文化活动交互平台、提供地名文化遗产属地展示宣传的平台、提供面向公众的地名文化宣传和旅游服务平台等。实现促进会的行业及业务管理的信息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实现地名文化遗产行业管理向公众服务的转变和延伸。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流转,有效掌握全国地名文化遗产的系统数据,提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准确度,减轻工作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有效增强以促进会的对外宣传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 二、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民政部推动各地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形成了以一批地名文化成果。但是,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
段,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传递不及时,大量得到地名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上全国城镇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每天都有大量的地名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需全面推开。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系统的开展首先应解决好全国范围的地名文化遗产数据系统化管理问题,只有摸清家底,充分了解全国待保护的地名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保护规划和开展工作;其二,提高促进会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促进会面向全国各级地名文化遗产管理二级机构和地名文化遗产属地申报业务,具有工作面广、申报工作环节多、评审信息海量异源、信息类别多样等特点,为快速处理各类管理业务,提高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亟待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三,对外宣传和展示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快速向全球关心地名文化遗产事业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留言、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互,起到快速而广泛的宣传效应;其四,利用信息平台可以建立其行业内及对外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地名文化学术界精神家园;其五,可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各种衍生文化产品的展示和发布平台,促进地名文化产品的发展;其六,可以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信息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地理信息平台和WAP应用,面向公众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地名文化遗产的信息应用价值,通过后期运营服务创造稳定长久的经济效益,通过经济效益的获得有效支持地名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2、可行性分析
Internet网络技术发展使全世界范围的亿万网民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信息交互及服务的巨大市场,并且这个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应用范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着。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40%以上的普及率。每年增长率为5%至6%,位居全球增长势头最迅猛的国家之列。目前我国有网民近5.13亿。这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建立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的行业门户网站,可以有效的对地名文化遗产行业资源及信息进行整合,是扩大协会影响和提供规模化服务的有力手段、是行业发展和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网站针对性地为业内人士提供行业内及行
业相关信息服务,树立业内信息权威形象,强化业内信息的分类,充分体现本行业特色,专注于行业的动态信息、政策信息、服务信息和国际动态发展信息,为广大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网上交流的空间。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公众对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网络,日常事务的处理和信息交互也多通过网络手段表现和实现。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作为面向社会宣传推广和提供地名文化遗产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开展工作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的通过建立的行业门户网站,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网上事务处理、学术交流和增值服务等,形成网上地名文化遗产社区。
专业的资讯信息、全面的地名文化遗产信息、强大的业务处理平台、独特的服务及产品、创新的信息交互模式--这些无不显示出行业门户网站的宣传优势与强大市场竞争力。它将帮助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发布、收集行业管理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最大范围地掌握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据,使促进会能够面对各类突发情况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决策。地名文化遗产行业门户网站还可帮助促进会快速建立自身管理体系,降低管理难度;吸引更多有志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最大程度地整合行业内的有效资源,有效促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 项目介绍
一、网站建设宗旨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门户网站的宗旨:
传承弘扬地名文化遗产、奠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坚实社会基础、展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与世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融合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定位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门户网站的总体目标:
以门户性网站为基础做网络多元化经营,成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文化资源最有影响的网站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门户网站定位:
服务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三、网站规划与建设
(一)网站规划
以“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打造区域文化的象征”为口号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门户网站作为垂直性行业门户网站,致力于成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文化资源最有影响的网站,网站将采用以门户性网站为基础做网络多元化经营的建设和经营战略。网站提供地名文化遗产分类与存量信息管理、地名文化遗产申报与鉴定、地名文化遗产信息发布、地名文化产品在线展示、地名文化遗产法规、地名文化遗产国际学术交流、地名文化信息服务、古县古镇旅游服务等项目。
(二)建设进度
为提高网站的建设的成功性和有效降低网站的初期投资,网站的建设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建设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行政型行业网站,侧重于行业事务处理、宣传和信息交互共享;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和行业资源后,进行二期建设,依托地名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旅游综合服务,进行商业运营,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一步基础建设
第一阶段首先从行业管理、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着手,进行偏重于行业管理和服务的行政型门户网站建设,行业门户网站建设可以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前期只需通过较少的投入,就可建立一个集工作处理、信息发布、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偏行政的行业网络平台。利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行业号召力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行业网络资源,广泛网罗有效的业务及管理信息,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服务各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学术社团和地方政府用户,拓展各种业务和服务类别,挖掘业务及数据价值。逐步健全地名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记录公示、宣传弘扬、跟踪监管、保护传承等信息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