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环境教育

2018-12-03 18:26

第一章 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啸……,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对这类环境问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力,但却难以阻止它。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类。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其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人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具体他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本章将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概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萌芽时期

在农业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你知道,哪些古代文 明是在环境恶化下逐渐衰落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把!

一、工业革命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业革命以前。在农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这次大转折的标志是能够利用“制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据我国科学家考证,在元谋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炭屑、烧骨等遗迹,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明。这说明,大约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火。由于能够利用火这一体外能源,人类结束了自然奴隶的历史,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改造环境,开始了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出现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史前社会,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如美洲野牛绝迹可能与人们过度狩猎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猛犸象、披毛犀的消失,也可能是同样的原因所致。不过,在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极小部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讲,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还很低,还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以采集和猎取天然动植物为生。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还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所以,在农业革命以前,环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人在很大 程度上仍然依

附于自然环境。 远古人类生活复原图

农业革命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是人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爆发性增长,由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532万人增加到距今2000年前后的1.33亿人。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二是人们学会了驯化野生动植物,有目的地耕种和驯养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使人类的食物来源有了保障。随着耕种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主要是通过大面积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来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收成,加上刀耕火种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大量已开垦的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为了农业灌溉的需要,水利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又往往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

尼罗河流域在历史上,每到夏季,来自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都要给埃及留下一层薄薄的沉积层,其数量不致于堵塞灌渠、影响灌溉和泄洪,但却足以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所吸收的无机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田对于有机质的需要,从而使这块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生于其上的众多人口。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样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宝贵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现伊拉克境内),是著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这里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辉煌的巴比伦文化……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的商业中心,巴比伦国王为贵妃修建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的文化、发展农业的同时,却由于无休止地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这片沃土最终沦为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2000年前漫漫黄沙使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开化历史都和美索不达米亚相似。4000-5000年前,这里的农业就很发达,人们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与一年两季的洪水种出了丰盛的庄稼,盛产小麦、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然而,毫无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土地沙化出现了,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茫茫沙漠。今天,这里已

经是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的荒漠。 印度河东部的塔尔沙漠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据记载,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是,自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使水上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宋代时黄河泥沙含量就已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进一步达到70%,这就使黄河的河床日趋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悬河?,遇到暴雨时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黄河因此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害河?。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沙漠面积日复一日地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针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曾经给予人类以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此外,在农业社会,特别是农业社会末期,还出现过污染问题。据考证,几千年前,由于我们祖先的采暖和炉灶设施十分简陋,洞穴内充满烟气,呛得令人窒息,人们逃出洞外。又因食物腐烂发出恶臭而令人生厌,于是迁往别处而不返。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大气污染历史的开端。但总的来看,在农业文明时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污染问题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较突出,井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例如,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就禁止鞋匠住在城内,以免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污染;14世纪初,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伦敦制造业在国会会议期间烧煤,以保持大气的清洁。

二、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

作为一种“能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不停地对这种发展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通常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希腊文明首先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发展起农业,并以此为基础创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希腊半岛大部分地区已经明显地呈现出人口压力的迹象(主要是指在食品供应方面的压力),此时,希腊大部分较好的土地均已开垦种植,有些坡地森林也已经被砍伐。随后的三个世纪中,人口继续增加.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古希腊人就将他们的耕地逐渐向原先是林地或牧场的山坡上推进,然后,为了弥补牧场缩小所造成的损失,他们在剩余的牧场上进行过量放牧,井砍去更多的森林以扩大草场,这种状况一直发展下去,直至所有的可耕地都种植了作物。于是,不幸也随之降临到古希腊人的头上,绝大多数的 土地遭到冬季大雨的侵蚀,开垦的山坡地和砍伐过的林地上的表土被迅速地冲蚀流失,草地、牧场也由于超载放牧而毁坏。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希腊人开始觉醒,公元前590年左右,棱伦已经意识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变得不适宜种谷物,就极力提倡不要继续在坡地上种植农作物,提倡栽种橄榄、葡萄。几年之后,古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为了鼓励种植橄榄树,给雅典城邦的农民与地主颁发奖金。但是,为时已晚,那时雅典土壤的毁坏流失已到了无可挽回的悲惨境地。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曾发出告诫: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口应当保持适度的规模。柏拉图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今大的繁华之所到明天只将留下一些“荒芜了的古神殿”。他在其所著《对话》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从希腊兴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时代(公元前427-347年)之间雅典土地所发生的变化:“先前富饶的土地现在只剩下一付病秧秧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蚀殆尽了,剩下的只有光秃裸露的骨架。许多现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泽原为遍布沃土的平原;那些山丘上曾覆盖着森林,并生产出丰富的畜产品,而如今只有仅够供蜜蜂吃的食物。”。

正如前面所说的,环地中海地区各国文明的兴衰极其相似。过度垦植之后,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紧随古希腊文明之后的古罗马文明覆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罗马人在进行掠夺式种植的过程中,也曾注意到水土

西方古代文明衰保持工作。他们修建了集水坝、蓄水池来收集冬季的雨水以

供夏季灌溉,还修筑了梯田和灌水工程。但是,这些水土保

落的主要原因是持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或放弃不用,或缺乏维修而最终消失湮

没了。

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精华的西欧文明也是建立在一块保留着原始生产力的土地之上。总体来看,西欧的生态环境一直没有遭到十分严重的毁坏,威胁到西欧文明的延续。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土壤的保持,适合于

农业生产,特别是那些邻近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区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帮助农民恢复了地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欧人民长期以来付出了极大努力,不畏艰难困苦,实施各种适用措施,加固他们的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例如,西欧的农业生产始终分布在大部分较好的土地上,大片的林地从未被砍伐:现代的轮作制大约是十四至十五世纪期间起源于西欧低地国家。

西欧农业生产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大量增加的城市却带来了污染问题,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某些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现代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尝到了这种文明所带来的苦果,尽管区别于以前文明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滋味。所以,严格他说,现代西方文明从开始阶段就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例如,烟的公害就出现于十二、十三世纪的西欧。当时,在“煤炭文明”之花盛开的英国,烟害肆虐,已成公害。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二世(1307-1327年)时期,煤烟污染问题就已暴露出来,并有针对煤炭的“有害气味”进行的抗议;在理查德三世(1413-1422年)时期,鉴于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烟和气味,开始对煤炭的使用加以限制。1661年,约翰·伊凡林曾写了一本关于伦敦烟气的有名著作《驱逐烟气》。其中对伦敦烟气的描述如下:“地狱般阴森的煤烟,从家庭的烟囱和啤酒厂以及石灰窑等地冒出来,伦敦有如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好象是火与冶炼之神(罗神)的法庭,恰似在地狱的旁边一样。??但是由于淹没在煤炭散发出来的浓烈的烟和硫之中,出现了恶臭。??在伦敦,历经许多世纪依然坚硬如磐的石和铁,因遭煤烟的腐蚀,如今已变得破烂不堪。??伦敦居民不断吸人不洁净的空气,使肺脏受到损害。在伦敦,患有粘膜炎、肺结核和感冒的人很多”。但是,这些呼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工业革命后,各种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人们才逐渐觉醒,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

三、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例如上古时代,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把。《诗经》中就有“怀柔百川,及河乔岳”的说法。《国语·论语》中对此作了解释:九洲名山川泽,是出产物质资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之所以尊崇山川,已不完全是迷信。而主要是因为山川乃资源的产处。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已开始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 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

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 肆意破坏它们。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

——《伐崇令》 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周札·地官》规

定大司徒的职责是,除掌管天下舆图与户籍外,还

要“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

木,以任土事。”就是说大司徒的工作职责包括,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状况,分析其同当地居民的关系,并对山林川泽和鸟兽等动物加以保护,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状态,最终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到春秋战国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已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规定,范围也相当广泛,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当时,诸子百家对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也不一样,产生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从而又促进了资源保护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其中以春秋时齐国人管仲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山林川泽的管理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思想。他认为,山林川泽是“天财之所出”,是自然财富的产地。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某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毕业论文正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