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派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吸收了道教淨明道、正一道等派與佛教禪宗、淨土宗、密宗瑜伽派、儒家忠君孝親等三教的理論與思想,廣納許多神佛,主要以各種法事,為人消災除厄。閭山派主要有兩種支系: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 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奉臨濟宗的普庵禪師為宗師,號稱小法)。淨明道來源:淨明道的特點是以道教融會儒、釋,倡導三教合一,繼承道家關於「道」的學說和「滌除玄覽」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普渡眾生」之說,將「忠孝」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淨明道認為「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才能合乎「中黃八極天心」,達於「無上清虛之境」。據傳許遜曾仕晉為四川旌陽令,後辭官從蘭公、諶母,於是通曉道法,後有道士何真公祈請他救度,得授\度人淨明大法\,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淨明之道於是傳行於世。南宋初年,西山何真公聚五百弟子創派,後失傳。元朝初年由西山道士劉玉(1257年~1308年)重建,劉玉自稱數遇許遜等仙,降授淨明道要。又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遇西山道士胡惠超,告知「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汝為之師」,劉玉遂「開
闡大教,誘誨後學」,弘揚淨明道法(《西山隱士玉真劉先生傳》)。提倡以老子為宗,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主要內容。淨明道後得到元明兩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稱讚,被譽為仙家之「最正者」。同時,為應對北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南方的道教流派逐漸歸於正一道。淨明道亦在明以後漸漸歸於正一道。淨明道強調,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誠心正念,方寸淨明,積功累德,就可得道成仙。淨明道教經過這一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歷史發展,讓當時一大批江西儒生和工商人士看到了淨明道是以真忠真孝,誠實守信,要求信眾大力從事世俗事業。萬壽宮一般是各地江右商幫的聚會中心,許遜與萬壽宮信仰也成為江右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正一道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張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等兩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禪和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重要人物代表:
許遜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於晉太康元年出任旌陽令,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據說,許遜年少時以打獵為業,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子而死。許遜突發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學道法於吳猛。一說許遜與吳猛皆修學道法於諶母(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許遜教團骨幹成員有十二人,稱西山十二真君——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岳州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許遜信仰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游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在台灣流行的閭山派道士、法師,也奉許遜為祖師,尊之為「閭山教主許真君」,有許徐吳董四法主之說,即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與法主派的宗師「法主真君」,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
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許遜與孫思邈、吳夲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000「黑面」許真人,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另外在〈道教源流吳真君記〉一文中,曾寫「吳真君,名夲,字華基,號雲衷……晉武時,許真君名遜,從吳真君傳法,吳真君盡以秘法授之。」可見民間有將保生大帝吳夲與許遜曾拜師的吳猛混淆之現象。台灣本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市大園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道光十八年由福建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台,清光緒十一年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鄉內信眾多稱呼「老祖」、「感天公」或「感天大帝」。諶姆諶姆, 姓諶,字嬰,晉代女性道教人物。古稱以婦道教人的女教師為「姆」,故稱,亦稱「嬰姆」,不知其譜牒籍貫。《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載:諶曾居金陵丹陽郡黃堂,潛心修道。渾然忘卻年歲,童顔鶴髮,人皆敬她為神仙。據說道教淨明派祖師許遜、吳猛曾師從諶母,皆得仙道。《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有此一說蘭公傳教予諶姆,命諶姆授業予許遜。蘭公蘭公,魏晉道教人
物,系孔子故鄉兗州曲阜人,「精專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真仙許遜,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後蘭公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遜所得。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保生三真人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說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紅面、金面與黑面之分,其中紅面者為吳夲,金面者為唐代名醫孫思邈(其他廟稱天醫真人),黑面者為魏晉時人許遜(其他廟稱旌陽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義兄弟,其排行依序為孫、吳、許。因此據說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濟宮刈香,因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爐(不用捐資添油),黑面神像因為是弟輩所以要捐資添油。此外像是廈門鼓浪嶼龍頭興賢宮的保生大帝遶境只能在龍頭一帶,不能去內厝沃,因位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興賢宮是紅面;相對地,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龍頭地區遶境。然而在臺灣,保生三真人的排行次序則略有不同,因地而異,也不一定與面色有所對應。閭山派有許徐吳董四法主之說,即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徐甲徐甲,道教傳說中的仙人。太上老君的從神。道教傳說太上老君化身為老子,下凡救世,在徐夷路遇一具白骨,於心不忍,遂以法術復活,命名為徐甲。徐甲擔任老子的傭工,勤懇踏實,日薪一百文錢,但是從來拿不到工資,耿耿於懷,敢怒不敢言,工作更加努力,希望主人能趕快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