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 C、国际公约、条约的要求
D、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产业规范、行业标准、相关方要求等 93、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原则是:( D )
A.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 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
C. 根据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来制定 D. 以上答案均是
94、对于含一类污染物的水体的监测应在 A 采样: A. 车间排放口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B. 产生污染物的设备处 C. 组织总排污口
D. 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决定 95、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内容的是( B )
A、 组织用纸质包装材料替代塑料包装材料 B、危险废弃物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C、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D、改进生产工艺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 96、审核准则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B )
A、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B、健康与安全卫生法律法规 C、ISO14001:2004标准(附录除外) D、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97、首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 B )
A、为审核制定计划
B、介绍审核组成员以及实施审核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C、确定实施审核所需的资源和审核人数 D、以上全部都是
98、审核的委托方可以是( D )
A、受审核方自己
B、受审核方的上级公司 C、认证机构 D、 A+B+C
99、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用来确定( C ) A、管理的效率
B、环境现状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的情况 C、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D、环境手册和程序的存在
100、 下列( c )项答案的表述最符合GB/T24001-2004标准4.3.2的要求:
a 识别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
b 识别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c 识别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并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
d 识别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101、对于含有一类污染物污水的监测应在( D )采样。
A、车间排放口 B、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11
C、排污单位排放口 D、a或b
102、GB/T24001 idt ISO14001:2004标准中的文件控制条款要求组织做到( B )
A、对于标准中要求文件化的内容全部文件化。
B、对于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书面和电子形式存放的全部文件加以妥善管理和控制。
C、出于管理方便的需要,在重点环境岗位上可不放置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该 作
业指导书放在部长处即可。
D、建立一套控制和管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工作程序,如文件的标识、分 类、
归档、保存、处置、更新等等内容。
103、控制重大环境因素的途径不包括( D )
A、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B、4.4.6 运行控制 C、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D、4.5.1 监测和测量
104、为了实现环境方针的承诺,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
目标和指标。下列的( d )更适合用来描述环境指标。
a 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消耗 b 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
c 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 d XX 工艺过程的物料转化率比XXXX年提高X% 105、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内容的是( C )
A、材料替代 B、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 C、生活垃圾外运 D、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 106、ISO14001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 D A、污染治理 B、社会发展 C、经济发展 D、污染预防 107、以下描述不是环境因素的是:( C )
A、SO2的排放 B、噪声排放 C、水质恶化 D、油的泄露 108、环境管理体系是:( B )
A、一个孤立的管理系统 B、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C、为满足客户的要求 D、与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兼容性 109、环境管理者代表:( A )
A、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任命 B、由工会选举产生
C、召开管理评审 D、可不止一人,但必须是专职的
1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允许标准值昼间和夜间不同,昼间和夜间的时间由 A 划定。
A. 当地人民政府 B. 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 当地气象部门 D.当地人民代表大会
111、我国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 ( B )。
A.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包括县级) C. 司法机关 D. 各级人民政府
112、法律法规和其他环境要求中的“其他环境要求”主要包括:( D ) A. 与环境因素不相关的要求 B. 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 C. 国际公约、条约的要求
D. 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产业规范、行业标准、相关方要求等 113、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原则是:( D )
E.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F. 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
G. 根据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来制定
12
H. 以上答案均是
114、对于含一类污染物的水体的监测应在 A 采样: E. 车间排放口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F. 产生污染物的设备处 G. 组织总排污口
H. 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决定
115、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内容的是( B ) A. 组织用纸质包装材料替代塑料包装材料 B. 危险废弃物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C. 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D. 改进生产工艺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
二、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括号中划“√”,错误的划“×”)
(√)1、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组织在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建立至少12个程序文件。
(√)3、管理者代表应承担向最高管理者提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表现改进建议的职责。 (×)4、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
(×)5、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6、固态和半固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而液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总
量控制标准。
(√)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9、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10、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
门只有备案权没有审批权。
(√)11、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12、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超
过核定的数量。
(×)13、凡是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都应在接收后形成文件并作出回应。
(×)14、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PDCA的控制模式,
这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方式,组织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控制。
(√)15、氟里昂、氧化亚氮、四氯化碳和甲烷都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16、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17、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18、组织对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都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13
(×)19、GB/T24001之“4.4.3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处理。
(×)20、对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组织可以不遵守排放浓度要求。
(×)21、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22、组织必须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
(√)23、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24、所谓“清洁生产”就是指清洁的生产过程,不包括清洁的产品或服务。
(√)25、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
(√)26、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GB/T24001-2004标准的实施边界,也就是说,是在整个组
织,还是只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由组织自行决定。 (×)27、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28、“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29、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30、无论我国是否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公约,都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利。 (×)31、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32、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
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是通过组织的培训工作实现的。
( √ )33、由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运行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过程的管
理,所以GB/T19001-2000提倡使用的“过程方法”与GB/T24001-2004提倡使用的PDCA运行模式并不矛盾。
( √)34、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确保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了解程序规定的要求,保
持有关运行活动的一致性,程序就可以不形成文件,除非GB/T24001-2004标准有限定性要求。
(? )35、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
急情况发生后。
(√)34、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
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35、组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主动与外部进行沟通,但对于来自外部
相关方的信息则应确保接收、形成文件并作出相应答复。
(√)36、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37、当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38、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14
(√)39、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文件在发布前须进行审批。
(√)40、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 (√)41、组织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
(×)42、GB/T24001-2004中4.4.2所指的“为它工作的人员”是指组织的员工。 (×)43、组织应对环境因素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44、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但不必将决定形成文
件。
(×)45、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46、相关方是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 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47、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48、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49、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在组织的现场进行,前提是
不降低审核的内容及深度。
(×)50、必要时,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
(×)51、现场审核中发现受审核方有违规现象、审核组长即决定终止审核。 (√)52、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53、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54、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
总量控制标准。
(×)55、记录不属于文件的范畴,记录应按照4.5.4记录控制的要求进行管理。
(×)56、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标的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10% (×)57、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58、审核员必须去现场验证才能确保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 ×)59、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备案
权没有审批权。
( ×)60、ISO14001标准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实施ISO14001标准能取得最好的环境
绩效。
( √ )6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 √ )62、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了夜间施工证后,可以在夜间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 × )63、当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存在时,组织应首先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后才
是地方标准。
( × )64、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开展对外交流。 ( × )65、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如缺管理手册,则应视为体系文件不完整。
( × )66、4.5.3要素对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作出
规定。
( √ )67、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
超过核定的数量。
( × )68、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PDCA的控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