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2018-12-04 17:05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开放的网络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表现在:

1.对规范汉字和规范用语的冲击

“杯具”(悲剧)、“洗具”(喜剧)、“你造吗”(你知道吗)、“肿么了”(怎么了)”、“童鞋”(同学)、“碎觉”、“灰机”---等等,不合语法规范,低俗、搞怪让人不知所云的词语充斥网络,给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带来巨大冲击,让人担忧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们的孙辈还能不能接受传承我们美丽的汉语言文字。这些现象给我们的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挑战。

2.对传统民俗的冲击

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外国节日的泛滥,冲淡了传统的民族节日,年青一代观念西化严重,视传统的东西为老一套,甚至一些民族杂技瑰宝绝活都找不到传人,不管优劣一概拒绝。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了民族的、传统的瑰宝断代甚至绝迹。

3.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主体自我意识、重利忘义、重物质轻精神 等,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先人后己、重情重义、吃苦耐劳、视金钱如粪土等观念被丢弃。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力求通过在中小学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与社会共同发展,是学生达到从小建立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形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塑造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成为具有国格和人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1

(三)研究意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014年3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精彩纷呈的唐诗、豪放婉约的宋词、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等等??形成了如爱国卫家、忠烈刚直、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孝敬长辈、和谐相处等思想品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如今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开放的网络时代,对于受西方社会影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尤其重要。

(四)应用价值:

(1)该课题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举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2)通过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三、省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2012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建立2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

2

化教育基地的设想,凸现反应时代特征,体现校园特色、适应学生特点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作为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载体,实现“研究、建设、引领、推广”的实施目标。

7月到10月,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北、贵州、广东、海南、浙江、福建、安徽、四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约有300余所中小学参加申报评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活动。较广泛地掀起了传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如湖北江岸区汉铁小学,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营造优美人文校园环境、校本课程的研发、传统节日、传统游戏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行动实施,比如实行课余“雅言、雅行、雅致”的三雅教育;

湖北巴东县希望小学把传统文化与学生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石家庄桥西区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解决了学科式教育与素质教育脱节、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师资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在校本课程研发、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2.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在多年来的教育科研实践中,运河区十分注重在音体美课内课外活动手段的多样化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通过开设国学、武术、剪纸等校本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和深化已取得的弘扬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又从小学延伸到中学,扩大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确立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与实践研究》,该课题由小学向中学延伸,将由多个学科的课程研究为基础,以古诗文诵读、书法、武术、太极拳、京剧、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响应教育部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精神,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教育与实践研究,此课题在这些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拟结合本地历史名人(如毛亨毛苌、纪晓岚、张之洞等)、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运河文化、铁狮子文化、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等资源,结合语文、地理、历史、校本等课程进行渗透,取得多方面

3

的研究价值突破。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1)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结合教材,整理出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内容,搜集和综合素材,建立个案。

(2)在各学科教学下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渗透,然后延伸到课后,利用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和建设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力。

(3)探索学科教学中有机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规律,重点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进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4)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影响。

2.研究思路和方法

(1)行动研究。具体步骤为:初定方案——行动——发现问题——提出修正方案——再行动——不断深化,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2)文献研究。主要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和采取的渗透的方式、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转化为定向、连续、系统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还要检讨这些措施的渗透效果。

(3)问卷调查法、方献研究法等方法相结合。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题论证(时间2014.9—2014.11)

(1)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与理论组专家研究后再修订研究计划和方案,确立研究方向和内容。

这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去年9月在承德的课题培训会,紧接着参加了河北省规划办在河北沧州举办的开题报告暨课题培训会,然后又组织运河区两所中学相关老师成立课题组,进行了课题培训,制定研究计划,部署相关任务。

4

(附照片)

(2)课题组成员由运河区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组成,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分别在所在班级举办了问卷调查,写出调研报告,制定本学科的研究计划和方案,从学科角度来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附照片)

(3)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举办各种课内课外活动,收集活动资料,写出计划总结和活动报告,并收集各学科研究人员关于该课题的不同时段的1-2个教案,为编辑案例汇编作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时间2014.11—2015.6)

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实验研究:

(1)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包括从语文、政治、美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活动及校级说课、议课、评课活动或专题讲座;组织优秀教案、学案评比等。

(2)从校本课程中进行渗透:音、体、美、传统美德、社交礼仪国学教育、古诗文诵读等科目的开设,继续做好课程的开发并修订这方面的校本课程。 (3)从建设校园文化中渗透:在学生的各类文艺、体育、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4)从课外活动中渗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沧州名人、大运河、武术之乡、杂技之乡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6——2016.9)

(1)整理出各学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典型课例,汇编成册。 (2)进行课堂教学、校本课、各类校园文化的研究课、汇报活动。 (3)调查汇总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4)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5)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开好结题会。

六、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5


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南大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作业(网上作业)二及参考答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