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少版八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草原放歌 第二单元丝路驼铃
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案 第四单元《江河大地》教案 第五单元《樱花》教案
第六单元欧美揽胜--意大利音乐风情 课 题 课型 综 合 课 草原放歌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通过本单元的唱歌、欣赏、音乐活动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栏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力、过程与方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法、情感态魅力和审美体验。学习歌曲《青藏高原》,启发度、价值观) 学生体验在愉悦的音乐中焕发着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热爱之情。在歌唱欣赏的同时,结合节奏和各种演唱的创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协作精神。通过欣赏草原为主题的声乐、器乐、散文、绘画等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审美特征。提高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象和评价的能力。 1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通过不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律、语言上比较西藏民歌《青藏高原》与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异同。 3.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又要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1.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歌曲演唱,欣赏曲,演奏,配乐诗朗诵四个部分组成,突出“草原”这一主设计(教学选题,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择、学法指画等活动,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魅力以导、课堂组织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 形式、教具媒2.情感导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体运用、课程境。借助多媒体,教材上选择简洁、明了、新颖、资源开发利用等) 贴近现实的谱例与相关的少量插图片、配画、音响、音像等。去掉比较概念化的讲授音乐知识的文字和作品简介的文字,引导学生在听、唱、思、练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教学留下广阔的空。可采用观摩、讨论、演唱、演奏等多种形式。
2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 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进行另一创造形式活动,在欣赏后感受其音乐风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习其排比和类比的歌词创作手法,写一首诗并选择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这种形式要坚持以音乐为主线,避免上成作文课。 音 乐表 现 音 乐创 造 地域文化与 民歌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 感受与鉴赏 第一课 歌曲:《青结合速度、力度记号藏高原》等 力度、变化与旋律线欣赏:《拉音记号,有的关系 萨谣》等 表情地演唱《青藏高原》等 第二课 歌曲:《美体会歌曲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天堂》《嘎达梅林》 情感 以草原为主题进行音乐活动 音乐与诗画的联系。 3
本单元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草原”为主题,通过演唱、欣赏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此来了解地域文化、人民生活与民歌的联系。分为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教学内容的搭配和衔接。 (一)教学内容: 1唱歌:《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 (二)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等。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熟练地演唱歌曲《青藏高原》。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后对 歌曲演唱的力度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感想体会。 2.通过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以及 诗词的意境美,了解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 3.通过欣赏歌曲《拉萨谣》《嘎达梅林》,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4.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草原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草原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唱歌《青藏高原》、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
4
第二课时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天堂》《嘎达梅林》
教 学 内 容、 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分析、评法指导等) 价、 反思、体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