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内涵探析 正文

2018-12-05 12:29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内涵探析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名 称 年 级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二○一二 年 五 月

原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戴峰教授的殷切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 月

文献综述

一、概述

《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一直以来都倍受研究学界的关注。综合分析该书的创作思想,在全书其近五百篇作品中,带有因果报应色彩的多达二百多篇。因果报应作为构建小说框架的主要话题,穿插在各类故事中,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是构建《聊斋志异》宏大志怪画卷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因果报应在《聊斋志异》的思想地位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的。本文主要是以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为文本,以相关课题的名家研究论文和专著为参照,多角度的阐述了《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内涵。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的思想的来源。从佛教思想的传播、生活年代背景以及蒲松龄个人宗教活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因果报应这一思想的根本来源,主要解释了“《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来自哪里”这一问题,为解析其思想内涵作铺垫。

第二部分:《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的多元化表现。通过阅读归纳,本文将因果报应的具体表现划分为来世报应表现、现世报应表现世报和现世报相结合三大方面,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报应思想作了一个概述比较,主要论述了“《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有什么具体表现”这一问题。

第三部分:《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描写的思想动因。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总结,本文将《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写作动机归纳为两大类:假神道以惩恶以及假神道以奖善,主要论证了“《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主要目的和写作动机”这一问题。

与本论文课题相关的研究,目前主要有论文如王建平的《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3期)、吕逸新的《论<聊斋志异>假象寄兴的审美世界》(《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3期)、尚继武的《<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等等,研究专著则主要有朱一玄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版),马瑞芳的《聊斋志异创作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由此可见,学界主要对《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美学思想、叙事技巧以及创作

论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主要从作品创作思想出发,以融入在作品中的因果报应说为切入点,从其思想来源、多元化体现以及写作动机三个方便多角度的进行了论证,充分的挖掘了因果报应在《聊斋志异》中的思想内涵,并指出因果报应思想在《聊斋志异》中并不能简单的视之为封建思想和迷信观念,而是包涵有假神道以惩恶扬善的积极内涵的。

二、主题

目前,我们认为,因果报应学说在《聊斋志异》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事内容和情节发展模式,而是一种有劝世教化意味的思想。但国内对于《聊斋志异》因果报应说的研究在早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却主要是从其消极的方面来解读的。

如马振方的《试论 <聊斋志异>的精华与糟粕》(光明日报1956年7月11日版)中认为“《聊斋志异》全书弥漫着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宿命论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同样的,朱世英在《〈聊斋志异〉的宿命论思想应当批判》(《光明日报》1964年9月20版)一文中则特别指出因果报应的消极影响,认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用因果报应来抚慰和麻醉劳苦大众是极为有害的。更有甚者,李厚基和韩海明合著《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一书中直接点明“聊斋半数以上是糟粕,数量最多的,应推宣扬因果报应的反动落后观念的作品”。这样一来,《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说在研究初期是完全处于否定和被批判地位的。甚至到了70年代后期,仍旧有部分学者对因果报应持批判态度,如田汉云《〈聊斋志异〉与佛教》(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版27页)中写到“蒲松龄用佛教的果报论对现实生活作出若干有害的解说。”

显然,这一时期的《聊斋志异》因果报应说的研究是有失公允的。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于本论文课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不仅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内容详实可靠,而且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辩证化发展。

如王能宪的《婆心救世曲笔为文——<聊斋志异> 因果报应问题辨证》不仅分析了因果报应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而且提出了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聊斋志异》 中的因果报应内容。而许劲松的《〈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则主要论证了蒲松龄因果报应思想的本源是佛教社会风气和人生的坎坷,认为蒲松龄用因果报应来偿善惩恶、寄托愿望和理想,批判和否定社会罪恶。

蔡相宗和蔡斌的《〈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聊斋志异》研究,2004年第3期 55页)从因果报应与宿命论两个概念的比较分析来评判《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剖析了《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与一般人所说的宿命论的根本区别,认为《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应该给予相应肯定,不可全盘抹杀。虞卓娅《快意恩仇:〈聊斋志异〉果报故事的审美情感及其特征》认为,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 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从艺术的角度强调了《聊斋志异》果报故事的审美情感,见解极富创造性。

由此可以看出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说已经在学界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研究的方向也大大拓展,从因果报应思想到内容乃至艺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但是专题研究因果报应的论文还不是特别多,对于因果报应的思想内涵作全面解析的论文相对很少。

除论文以外,在专著方面,国内目前还较少有专门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的著作,只散见于个别著作中的简要分析。如孙树木的《艺品聊斋》谈到了蒲松龄的善恶观,认为蒲松龄的善恶观,就是从《聊斋志异》的作品情节中流露出来的“劝善惩恶”的思想,它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中《〈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 》一章也有所提及。

综观近年来对《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已经走向多元细化,有了客观地认识和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如对具体果报小说的分析缺乏详实的理性的数理统计;近期部分论文陈陈相因,缺乏新意;一些研究还流于表面,探讨题目不够深入,未能用发展的眼光, 综合联系地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因此,对《聊斋志异》果报小说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三、总结

因果报应故事是《聊斋志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叙写这类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抒写了作者的激愤情怀。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直读书人,蒲松龄曾怀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愿望,希望改变社会,施行仁政,利人济物。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其“兼济天下”之志难以实现。于是,作者只好在书中抒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内涵探析 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军事理论网络课程答案 尔雅 超星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