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2)

2018-12-05 12:56

(3)发展: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

(4)课程:大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 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

时代”。527年,查上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2) 《罗马民法大全》 目的 法典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内容 评价 承认奴隶制度;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背景: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为了抵御入侵,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之后,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土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3)影响: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11课 古代日本

1.6世纪前的日本

(1)建国: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海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开始: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 (2)创立: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 (3)传播: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教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1)版图: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

(1)发展原因:阿拉伯帝国繁盛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

(2)表现: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阿拉伯人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土地关系的变化: (1)背景: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2)概况:

在一些地方,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租地农场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14世纪中叶以后,租地农场主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手工业的发展:

(1)背景:一方面,手工业者脱离农业;另一方面,手工工场由分散逐渐转向集中。

(2)特点:雇主与工人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表现:建立 租地农场 ,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 雇佣关系 。

3、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 资本主义化 ,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和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5、市民阶级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第14课 文艺复兴

1.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中叶 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 意大利 《神曲》

(2)达芬奇 意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 英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15课新航路开辟

1.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出现,开拓市场;②《马可.波罗行纪》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商路。 2.航海家及其成就

(1)迪亚士 发现好望角 葡


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光缆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