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
作者:刘玉斌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1期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提出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传统的诵读法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等方法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通过每课、每周两个一和每学期一个一在教学中践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32-01
2014年4月1日,新华网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指出今后我国将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中、高考中的比重,今后,中小学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逐步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来。该消息无疑将对今后语文学科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比重无疑更具有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culture)包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部总和。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它包括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人们:一个民族如果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将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根,也就失去了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然而,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没有把传统文化系统纳入进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一直以来,语文学科主要以应试教育,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还依然存在。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熏陶和引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断流等,这些使我们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渐行渐远,更是造成目前中小学生缺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罪魁祸首!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一)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