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饮料瓶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任务探究
1、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_____组 我们的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实验材料 我们的 验证过程 尺子 橡皮筋 …… 我们的结论 2、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提出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发声时 方法 现象 方法 实验现象 不发声时 现象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三、我会做
1、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2、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生尝试后写感觉) 3、总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
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3)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