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风笑天
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和主要阶段
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设计抽取样本变量测量问卷设计调查阶段自填问卷邮寄问卷结构访问电话访问分析阶段资料整理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总结阶段报告结构选择问题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一、研究社会的不同方式
最常见的研究方式有以下几种: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一个变量(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他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实验一般由三组基本要素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自变量和因变量、前测和后测。 实验刺激的效果=(实验组后测-实验组前测)-(对照组后测-对照组前测)
自然科学的实验大多在实验室进行,社会科学中情况有所不同。除了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外,研究者常常需要在实地进行实验。而在实地开展试验则比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困难得多。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研究者无论是要控制实验的背景,还是要操作和引入自变量,都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和限制。此外,研究者还必须注意到重大事件、实验对象成熟、前后测环境不一致、前测和实验环境之间的交互效应等因素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参与观察是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公开的观察者和隐蔽的观察者)
无结构访问指的是研究者就他所关注的问题与研究背景中的人们自然的深入的进行交谈和询问,了解和搜集详细的资料。
文献研究:指的是一种通过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主要形式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内容分析指的是一种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对文献的抽样,对文献内容的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来解释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次分析主要是对其他研究者先前所搜集的原是调查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和研究。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以及调查研究几种研究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接触研究对象,都要搜集和使用直接从社会成员那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文献研究的方式则与他们有显著的不同——他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研究资料,即不与研究的对象直接打交道,而是去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即文献资料来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因此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正是这种间接性,带给了文献研究一个特别的优点:无反应性。文献的可得性和合适性是文献研究的主要挑战。
二、社会调查的定义和特征
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搜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和统计分析。 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特征:
首先,社会调查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作为经验性的社会研究方式之一,社会调查已经具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研究程序和结构化、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它采用专门的工具来收集量化的资料,并运用社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完成对这种量化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以经验的、量化的数据为依据的研究结果。社会调查的这种定量特征,使得它特别适用于用来描述一个总体的概况,描述总体中各种不同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变量分布。
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正是因为社会调查所具有的这种横剖性的特点,使得它更多地被用来探讨不同现象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其在探讨因果关系方面主要依靠的是统计控制而不是时间顺序,因而在这方面他往往不如实验研究和纵贯性研究那么有力。 三、社会调查的类型和题材 社会调查的类型
按调查对象划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
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划分:问卷调查(自填问卷、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电话访问) 按调查目的和作用划分: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
按社会调查的性质或应用领域划分: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回答他们是谁)、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做了什么以及怎样做)、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想些什么,如何想) 四、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
普遍调查:通常简称为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逐个调查。一般来说,普遍调查的规模往往非常大,属于宏观调查。
特点:①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②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③调查项目不能过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优点:①非常节省时间、人力、财力。②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③可以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④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⑤准确性高(非抽样性误差:调查员缺乏经验和专业素养,普查的管理和组织比较复杂)。
五、传统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调查
民意调查:民意调查是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总统的选举投票预测。
市场调查:主要适应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的需要。制造商和销售商为了希望更多地了解哪类人买或者不买他们的产品,这类人对他们的产品的质量、价格、装潢、款式等方面的看出,以及他们的态度如何改变等。大企业的市场调查部门、委托调查机构。
解放前的两类社会调查:①一类是以老一辈社会学家陈达、李景汉、陶孟和、吴文藻、严景耀、史国衡,民族学和人类学家吴泽霖、费孝通、张之毅等为代表的学术界的社会调查。②另一类是以毛泽东、张闻天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做的社会调查。
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调查,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方法上,国内学者都受到两个不同来源的影响:一个来源是以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和国内老一辈社会学家所做社会调查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另一个则是以先到西方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的”社会调查方法。 传统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调查的内在差异:
①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看,前者往往选取少数几个个案或典型作为调查对象,而且这种选取所依据的也主要是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后者则往往采取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相当数量的个案构成总体的一个子集,并且这种抽取所依据的也是某些可观的规则或程序
②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看:前者往往采取无结构的自由访问、座谈会等方式;而后者主要采取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自填式问卷或结构访问式的方式
③从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看,前者主要靠定性分析的方法,即依靠主观的、思辨的、领悟的和归纳的方法;后者则主要依靠定量分析方法,即依靠客观的、实证的、统计的和演绎的方法。
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前者所适应的是以封闭性较高、同质性较高、流动性较小、变动速度较慢为特征的“传统”社会;而后者所适应的则是以开放性较强、异质性较高、流动性较大、变动速度较快为特征的“现代”社
会
⑤从方法论角度看,这两个有着不同来源的调查方法类型,则反映着社会学中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基础之间的区别。
六、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选题-准备-实施-分析-总结
①选题阶段。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选择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和可行的问题;将比较含糊、笼统的、比较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调查工作的思路。
②准备阶段。道路选择(调查设计工作,包括思路、策略、方法方式和具体的技术)和工具准备(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③实施阶段。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④分析阶段。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 ⑤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
第二章 选择调查课题
一、调查课题的类型
按其关注点可以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课题。这类课题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某一方面是如何运转和相互联系的,某一类社会现象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变化的。常常表现出很明显的理论倾向。
应用性课题:指的是那些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课题。这列课题的关注点通常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述的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制定社会政策,以及帮助评估社会后果等。 按课题的来源可以分为自选课题和委派课题。
自选课题:指的是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或实际工作的需要,或者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并结合社会的某种需要,自己选定的课题。
委派课题:指的则是那种由有关的机构、部门、单位或个人根据他们的某种需要所确定并委托或指派给研究者进行调查的课题。
有些课题既属于自选课题有属于委派课题 二、选题的重要性 ①决定调查的方向。
②体现调查的水平。在选择和确定调查课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调查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又需要演记者具有比较开阔的实验、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③制约调查的过程。调查课题的确立,也就意味着调查目标的确立和调查方向的选定,而这种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又同时意味着社会调查的特定道路的确定。不同的调查课题,对所走道路的要求也不同。这种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对象选择、内容选择、方法选择、规模确定、方案设计方面。 ④影响调查的质量。调查课题对于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是否合适、是否可行。 三、选题的标准
①重要性。重要性是指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方面的意义和实践方面的意义
②创造性。也可以称之为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是指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思路、依据理论、调查的对象、采用的方法)
②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者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性别年龄、体力)(调查时间、调查经费、文献资料获取、设计的对象是否配合、是否违反法规、道德等) ③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这种个人特点主要包括研究者对该调查课题的兴趣、研究者对与调查课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研究者与调查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课题的眼球相符合的程度。
四种标准的关系:这是条标准之间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合适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
进一步的标准。
四、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①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②从个人经历中寻找(个人经历和经验使人们观察各种食物、理解各种现象的基本视角和出发点,因此,以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为目的的社会调查,同样也离不开个人经历和经验的帮助)
③从现有文献中寻找(学术著作、教科书、报刊文章、学习笔记、谈话记录)阅读文献时始终带着审视的、提问评论的眼光;进行广泛的联想。 五、调查课题的明确化
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六、文献查阅与选题
文献查阅的作用:①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②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查阅文献的过程:①查找相关的文献 ②对文献进行选择 ③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查找文献集中的三个方面:①相关的著作 ②相关的论文
③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文献的重要性判断标准:①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 ②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
③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
阅读文献要注意的事项:①没想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他们从哪一点出发,目标是什么 ②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法等③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他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做的推论等。
第三章 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就是根据调查目标,对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规划,包括制定探讨和回答调查问题的策略,确定调查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以及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方案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分析单位③设计抽样方案④设计收集资料的工具和方法⑤制定实施方案 一、明确调查目的
描述性调查:所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回答的主要是人们的特征行为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或分布。描述性调查在方法上要求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对象的描述也要力求准确性和概括性。
解释性调查:社会调查常常被用于回答社会生活中很多为什么,常常用来说明社会调查现象发生的原因,常常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的社会调查,我们称之为解释性调查。
他通常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实地调查,收集经验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除了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之外,他比描述性调查显得更为严谨,针对性也更强。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调查往往强调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二、确定分析单位
在社会调查中,主要有四类分析单位:①个人②群体③组织④社区。无论是哪种分析单位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调查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其次,将这些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有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三个概念:①分析单位:是指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②调查对象:是指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③研究的内容或主题这是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个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在一个比较大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收集资料,而在一个比较小的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来下结论的现象。 三、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研究对象与抽样对象:调查对象即回答者,指的是我们在调查中(通过自填问卷或结构访问的方式)所询问的对象;研究对象往往是与我们的调查所要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有关;抽样对象也称为抽样单位,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
抽样设计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抽样设计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总体,并根据总体的结构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资源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决定合适的抽样方法;其次,抽样设计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决定样本规模(精确度、置信度、人力物力时间);此外,设计抽样方案时,研究者还要十分清楚调查的主要目标和目的。 五、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计划书: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将调查研究设计的各种考虑和细节安排有条理的总结出来。这种研究计划书有两种功能,一是为研究者开展调查研究的行动指南和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备忘录;二是向他人说明调查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可行性。研究计划书的大致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②说明调查的内容
③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
④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解释性调查中尤其需要)
⑤说明调查方案[调查对象的抽取(即总体与抽样方法)、变量测量(从概念操作化到问卷设计、资料收集以及资料分析方法)
⑥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⑦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四章 抽样
一、抽样的意义和作用
总体:总体通常与构成他的元素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他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则是构成整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所谓抽样,指的是从主城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 抽样单位: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参数值: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统计值: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置信水平:置信水平又称为置信度,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程度。
置信区间:它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置信区间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置信区间越大,及抽样范围越大,抽样的精确性程度就越低;反之,置信区间越小,即误差范围越小,抽样的精确性程度就越高。
抽样的作用:在社会调查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及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可以说没抽样方法施加在研究者十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与庞杂广泛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之间的一架桥梁。有了他的帮助,研究者可以方便的从较小的部分达到很大的整体。 抽样的类型: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的样本(N?n)。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具体步骤: ①先取得一份调查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 ②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
③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④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⑤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