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十一月份活动记录: 我和福娃的故事
一、 活动内容:剪纸创编故事——《我和福娃的故事》 二、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剪纸的形式创编故事,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讲述。 2、 尝试剪出人物的不同姿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 准备活动:福娃运动的照片 彩色复印纸 剪刀 胶棒 废旧纸筐 四、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有顺序的观察福娃的动态。
五、 活动过程 1、 出示福娃运动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福娃在干什么?它们在做这些运动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2、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1) 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运动时是什么感觉? (2) 你和小朋友在一起运动时是什么感觉? 3、 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
你如果和福娃在一起做什么运动最快乐?
4、 请学生用剪纸的形式编出《我和福娃的故事》。 5、 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展板上供小朋友欣赏。
6、 请2~3个小朋友给全班小朋友讲《我和福娃的故事》 7、 小朋友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副作品。 课题:剪纸——双喜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喜庆的习俗,喜花的使用;
2、能独立完成双喜字的折剪;
3、感知对称,及对称剪纸的折剪。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猜猜:有一个字很常用,却在字典中找不到。 2、说说在什么场合用到喜花。
3、小结
4、谈谈双喜字的由来
把“喜”字写成“喜喜”,是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心理体现。人们举行婚礼时,都要贴出红双喜字,以示庆贺。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与其相应的是,结婚的良辰吉日也选双日子。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宋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见马员外家门外写着一副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便暗自记在心中,寻思下联怎么个对法。 他到京城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副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在回程路过马员外家宅时,马员外恰在门首恭听几名书生应对联。王安石便挤进前随口喊出主考官出的对子。不想走马灯上的对子是专为择婿而出的。马员外觉得石安石的下联对得最出色,便将女儿许配给他。不久,王安石择吉日良辰完婚,恰逢官差来报“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金色大“喜喜”字,贴在门上。并吟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那以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找规律,学剪“方形双喜”
1、把长方形纸,横向对折; 2、再对折,成四等份长条状;
3、用铅笔描出1/4个喜花(注意将折叠后的中轴线置于左侧 ): 4、剪出展开即成。
三、照样子,按步骤完成作品。 每人准备两个作品
四、拓展
1、适当的变形,让喜子更丰富多彩 2、尝试三刀剪成一个喜花。 尝试通过折叠,三刀完成一个喜子。
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十二月份活动记录;
课题:鱼的剪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鱼的剪纸作品,揭题:《鱼的剪纸》
鱼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水中动物,形态多样,学生的创作的兴趣点比较广,容易发挥想象。 二、导学达标 l、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感受:多幅图片加配乐。
在欣赏中锻炼自我感悟图形的能力,体验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 归纳:提问“有什么感觉?”。可多角度归纳。
民间剪纸表现出的朴实、粗犷、和谐、夸张,正是民间剪纸艺术家们长期生活在具有这样特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情感,也是对家乡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让学生欣赏,一方面是学习它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家在作晶中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情感,在欣赏中逐渐加深对这种情感的认识,为欣赏现代儿童剪纸做铺垫。 2、现代儿童剪纸欣赏 感受:多幅图片加配乐。
在欣赏中使学生对同龄人的剪纸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 归纳:提问“有什么感觉?”。可多角度归纳。
学生作品所表现的是他们身边看到的各种事物,充满童趣、稚拙、自由与单纯——同样表现,真善美的情感。
3、作品分析
民间剪纸和儿童剪纸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夸张、自由、多变、诙谐、自然的艺术形式来体现真、善、美。
4、剪纸技法分析、示意
分析感悟上述剪纸作品的技法。出示有不同剪刻技法的剪纸作品,请同学们研究分析“用什么方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特点?认识到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最合适的技法,就是最好的技法”。教师再对每一种技法进行归纳,示意,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表现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因素) 5、欣赏各种鱼
感受鱼的不同形态,将多元形态带入创作思维中。 6、演示作业过程:
选用深色彩纸→用铅笔构思起稿→刻制作品→调整作品→粘贴作品 7、作业提示:
一条鱼。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完成创作。
构图满。剪纸作品的特点是比较饱满,也为了学生在剪刻时不易断裂。
有特点。这是作品的核心所在,它包括学生的审美心理,表达方法,作品的造型特点、刀法特点,寓意特点等。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激活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刻自己喜欢的鱼。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教案
第一课:三原色和三间色(必修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红、黄、蓝;三间色一一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媒体使用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申色彩确实很多。 请同学回答,刚d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
z分钟)。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 《三原色与三间色》。 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修改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观察色轮,出示三色轮,思考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让学生尝试后回答。)
生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c.做实验:。尝试其他两色相加有什么新发现。
d.学生讨论间色定义 (只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0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0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0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 五、讲评作业。(7-8分钟) 第二课:夜景(记忆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能选用合适的颜色画出家乡的夜景。
2.从描绘家乡夜景中,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和技巧,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画画家乡的夜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媒体使用
欣赏课件 简单的步骤图
蜡笔、水彩笔、铅笔、橡皮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夜景的特点,能用画笔来描绘夜间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夜景的不同感受,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表现不同的感情。 教学过程(公开课实验稿)
一 组织教学
猜谜激趣:(略)(打一自然景观)
过渡:星星在天上朝你眨着眼呢?这样的夜景怎么样? 二 新课教学 夜景欣赏图片 1、谈话导入
2、提出要求:这些夜景图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欣赏图片(课件) 西湖平湖秋月 香港兰桂坊 德国国会大厦 美国阿拉斯加 美国阿拉丁
中国北方
讨论启发:夜景中的内容和它所体现的情绪以及感觉(热闹、 宁静、动人、雄壮、奇丽…… 欣赏作品
欣赏图画(课件) 《星夜》 凡高
修改
《夜间的咖啡屋》 凡高
学生作品2幅
思考:哪些是大师的作品?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