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极致。然而传统的完美起码要符合完整、清晰的概念,但是在新的物理学里情况却不是这样:传统的清晰性被新理论内禀的一种不确定性所代替,而完整性只有在统计和几率的意义上才能谈到。
在艺术里相应的变革来得稍稍早些,那就是由向对称与和谐的古典美挑战的印象派开始的新潮流。不过艺术家们不像物理学家那么走运,最初连每一个走过展览印象派作品的房子的肉店小伙计都认为有资格揶揄这些画家一番。在音乐领域中,印象派音乐的遭遇比较起来就要好得多,虽然在结构和主题发展的原则上偏离了传统,但是它的始创者德彪西的和声与旋律的巨大天才很快就征服了传统的听众,使他们领略到这个流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美。往后在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上,怪异的旋律、不协的和声以及耳朵所不习惯的配器,引来喝倒彩的喊叫声和口哨声响成一片,赞成的和反对的观众当场打起架来,台上的舞蹈演员根本听不到乐队在奏什么。
20世纪的科学与艺术经历了令人目眩的发展。在1957年,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一个理论说,并不是所有的对称性都被自然尊重的。于是,在物理学中开始了一个研究对称性被破坏的新浪潮。研究的结果使得科学家对于自然中对称性的深刻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称性确定物体的运动方程,而对称性的破缺决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艺术领域,即便经历过从莫奈到高更的冲击,但是康定斯基、毕加索、夏加尔的作品还是使人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是艺术家疯了还是自己跟不上疯狂发展的20世纪。这种惶惑不只是观众才有,艺术家也有,画家如毕加索不断在改变自己的风格,作曲家如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不断推出半音阶音乐、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多调性等等,这些正是杰出的天才们狂热求索的记录。
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有删改)
16.文章中“科学与艺术统一于美”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三段所举三例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白居易)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苏辙)
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萧伯纳)
6 / 12
2015~2016学年(上)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2016.1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2分) 22.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狂人日记》中的大哥是吃人的主谋,赵贵翁给“我”送饭送菜是为了把“我”养肥,这样他们就可以多吃;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B.《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虽然偷东西,但只是小偷小摸,而且在咸亨酒店里从不偷拿,也不拖欠,即使拖欠,也能及时还钱;但小说结尾,孔乙己终究一直欠着酒钱。 C.《故乡》中的闰土在成家后与“我”记忆中的闰土判若两人,“我”很兴奋地叫他“闰土哥”,而他却叫“我”“老爷”,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子夜》中的吴荪甫生不逢时,企图发展民族工业,结果以破产的悲剧而告终;作者着重塑造了他的反动性,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E.《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要濒临死亡的父亲祝福她,而葛朗台最后的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守财奴的形象至死都没有改变。 24.简答题(10分)
⑴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中,孔明遣人送书信,信中说:“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信中的“足下”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他的性格特征。(5分) ⑵《边城》中,祖父对翠翠说,他看了个好碾坊,翠翠问谁讨有碾坊人家的女儿,祖父望着翠翠干笑着,“翠翠,大鱼咬你,大鱼咬你。”祖父为什么这样回答翠翠?祖父的话会勾起翠翠什么样的心绪?(5分)
7 / 12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蔡元培对一些确有学问的旧派学者,也都诚意延揽,给他们提供发抒的讲台。这一点常常为人垢病,认为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蔡元培的无与伦比之处。即以辜鸿铭而言,他诚然有着复辟倒退的一面,但在英国文学方面的造诣,举世鲜有人及,所以蔡元培请他任英国文学系主任,也是用其所长。站远了看,辜鸿铭的人格精神也自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另外,对于深谙西方文化背景并洞察西方文明弊端的辜鸿铭,他的卓荦之处就在于:当西方对中国大肆进行文明歧视和文化侵略时,他敢于说:“不!”当民族虚无主义者们把“全盘西化”的口号叫得沸反盈天时,他敢于说:“不!”当国人普遍忽略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无视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隔膜时,他敢于说:“不!”辜鸿铭的这一个侧面当时并不为世人理解,蔡元培能对他高看一眼,确属难能可贵。这也体现了北大煌煌上庠的格局、气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如今回过头来看,就更见出蔡元培涵融万汇的泱泱大度。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独崇一己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他把一个旧营垒下的北京大学,转变为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水到渠成地输送上大批思想、人力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恰恰印证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无限量威力。
(节选自卞毓方《煌煌上庠》,有删改)
25.辜鸿铭有哪些优点而被蔡元培所看重?请简要概括。(5分) 26.从文中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内涵是什么?(4分) 27.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蔡元培有哪些评价?(6分)
8 / 12
2015~2016学年(上)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Ⅰ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
2.B(A项,语序不当;C项,结构混乱;D项,搭配不当。) 3.A 4.D 5.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C(强:勉力做。)
7.B(A.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相当于“而”;C.承接/修饰;D.被动/从) 8.⑴比照(根据)当时住房吃饭(房租饭钱)的贵贱,从而提高或降低(上下调整)自己粉刷墙壁的工钱(佣金)来偿付(偿还)它(房租饭钱)。
评分建议:3分。“视”、“上下”及句子通顺各1分。
⑵所以君王是管理我们生存(生产)的方式的人,百官是宣示(推行、秉承)君主的教化的人。
评分建议:3分。判断句、“所以”及句子通顺各1分。 ⑶认为富贵快乐觉得贫穷卑贱悲伤,我哪里和别人有差异呢?
评分建议:3分。意动用法、反问句式及句子通顺各1分。注意:“乐”与“悲”也可看成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岂”也可译成“难道”。比如:“爱慕富贵忧虑贫贱”或“以富贵为乐而以贫苦卑贱为悲”也得分。
9.①各人尽自己的能力以便共同生存(各致其能以相生);②虽然劳累却无愧于心,内心安逸(虽劳无愧,吾心安焉);③劳心的事难度太大且有危险。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一、二两点可以照抄原文,第三点只要点到难度大或有危险即可。特别提醒:该题不可能出现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⑴①天气(气候)变化,李白要注意身体;②两人交往,急盼李白来信;③人物命运,李白遭遇不幸;④想象人物举止心态,替李白鸣不平。
评分建议:一点1分;每一小点中,只要答到前后句中的任何一句即可得分。 ⑵借李白才华与命运的反差(1分)来表现作者对李白的赞美(同情)(1分)和对世道的批判(憎恨)(1分)。
评分建议:第1分要点到“才华与命运的反差”;后2分必须准确表述情感。
⑶表现了诗人对李白遭受不白之冤的愤怒。(1分)使得全诗的“怀想”中心突出,充满担忧。(2分)
评分建议:必须将李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落到蒙受冤屈上,“愤怒”答成“同情”、“不平”等也可。
9 / 12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⑴报之以琼琚 ⑵朝搴阰之木兰兮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⑷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⑸梳晓鬟也 ⑹望帝春心托杜鹃 ⑺雕阑玉砌应犹在 ⑻月有阴晴圆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美丽清纯;恬静平和;孝顺体贴(善解人意);勤劳诚实。 评分建议:一点1分。
13.①变换视角;②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④反衬(以动衬静);⑤借景抒情。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四点即可。注意:“变换视角”也可以答成“移步换景”。 14.①与现在三姑娘不愿去看热闹形成对比;②表现了过去生活的幸福温馨;③表现了母女连心;④丰富了三姑娘的形象;⑤让作品的忧伤情调变淡了(增添了作品的亮色)。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答到四点即可。注意:该题不可能出现2分、4分。
15.①“我”一直牵挂着三姑娘,担忧着三姑娘的命运;②人物的命运正如这流水,捉摸不定;③人物的命运由她自己主宰,只要默默关注,不必去打扰;④曾经的忧伤也许已经过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①都追求和谐与对称;②都寻求突破(变革)(对美的追求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与变革),追求不和谐不对称;③相对于未来,都具有不确定性(不完美、不完满)。
评分建议:一点2分。②③点各两个要点,不要放宽评分标准。
17.①第一例证明艺术突破传统很难被大众(普通人)接受;②第二例表明艺术的突破需要天才(精英)才能赢得受众(观众);③第三例表明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新旧冲突激烈。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内容的有限性指科学和艺术对美的规律的探索,所依据的内容是局部的,个体的,不能涵盖一切;②观察量的无限多样性指科学和艺术的美的对象是无限的,多样的;③两者的对立是美的探索的原动力(促成了人类不断探索美;促进了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
评分建议:一点2分。注意画线部分所表述的要点。 七、作文(70分)
19. 一、关于立意
三则材料的中心是“快乐与痛苦”,指向精神和肉体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又有两个指向:自己和他人。“快乐与痛苦”的关系结合三则材料,一般认为是条件关系。
这样,立意就呈现出多样性:肉体的快乐要上升为精神的快乐;精神的快乐从个体讲“不以物伤性”;精神的快乐从社会看“乐人之乐”;快乐是一种梦想(追求);忍受痛苦才能获得快乐……
“快乐与痛苦”体现在人、事、景、物上,最终归结于心理活动。只要是从人、事、景、物中体现出来的情,都是合理的,都应该认可。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