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康仙庄乡大各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发展背景分析
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发展政策背景
(1)长期二元化的城乡对立局面日趋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建设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村建设又落后于城市。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更多的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户籍限制、城乡剪刀差、农业政策的缺失、对农村发展的漠视等等都导致了我国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据报道,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的比值已经扩大到3.22:1,再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农村运动以来城乡人均收入的比值一直保持在1:0.9左右。当前我国农村、农民不容乐观的现状正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城市整体实力的上升使得其能够有实力扶助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如今这股发展的热潮已经逐渐从沿海推向内地、从东部推向西部、从大城市推向小城镇。随着国家整体发展提高和城市经济增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而且,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来看,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无疑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后续发展的必须。在这个阶段,城市可以凭借自己的积累反哺乡村;工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反哺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充分性和可行性。
(3)中央已经开始全力支持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最近,连续三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今年的“十一五”规划当中更是将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来,同时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农业税收减免政策、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等)也将陆续出台??中央的支持不仅从现实利益上惠及了农民,更增加了乡村发展的信心。这一切都表明:新农村必将成为我们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的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大各庄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大各庄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平口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规划的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 “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 “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第二部分 规划编制 第一章 村庄概况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各庄村位于霸州市东环路旁,距市中心3公里。
(二)水文地质
大各庄村水资源充足,农业灌溉和饮用水主要靠地下水。 (三)气候特征
大各庄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
二、历史沿革
大各庄原名大汪庄,始建于明朝初年。始有汪姓人家在此居住,后有王、耿等姓氏人家奉诏分别从南京水西门和山西洪洞县迁来,逐渐繁衍成庄。因汪姓人家来的较早,人们取兴旺之意,故取名大汪庄,后改名为大各庄。1938年起隶属霸县四区。1949年10月起隶属霸县五区。1953年起隶属霸县三区高各庄乡。1956年6月起隶属霸县三区北杨庄乡。1957年6月起隶属辛店乡。1958年10月起隶属南孟红旗公社辛店管理区。1961年10月起隶属辛店公社。1984年5月起隶属辛店乡。1996年4月至今隶属康仙庄乡。
三、社会经济概况
截止2006年底,全村总人口2100人。
全村耕地面积2313亩,土地肥沃,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
大各庄村经济基础较好,是康仙庄乡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街之一。2006年大各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四、村庄建设概况
现状村民住宅以一层庭院式为主,民宅排列比较整齐,但布局混乱、分散,用地浪费。
村内街道比较整齐,路面基本硬化。主路为水泥、沥青路面,次要道路为砖路。
村内设有小卖部,卫生所等日常服务设施。在村庄南部有一所小学。
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备。村内自备变压器,全村用户实现了集中供水,供水点在村庄北面中部,给水以管道形式供应,水源取用地下水;村内现状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和雨水全部依地形自然排放。 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村庄内小作坊较多,居住、生产加工、销售混杂在一起,相互干扰严重。企业的噪音污染对村庄居住环境及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企业有待集中布置。
⒉建设用地结构松散,公建用地布局分散。
⒊居民住宅布局较为混乱,人均用地面积过大,用地浪费,建筑质量较差。 ⒋村庄内部街道无绿化,公共绿地建设落后,缺少供居民娱乐的公共绿化空间,人居环境比较差。
⒌文体娱乐设施缺乏,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 规划技术路线
一、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大各庄村发展实际,确定指导思想如下: ⒈规划应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⒉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落实“生态、美化、亮化、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并突出地方特色。
⒊重视生态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河流水面、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力求最佳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二)规划原则
为了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打破千篇一律的规划模式,把村庄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村庄,本规划依照以下原则:
⒈以国家颁布的《村镇规划标准》、《河北省村镇建设技术规定》为依据,摸清吃透《国标》精神,并在规划设计中贯彻执行;
⒉坚持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法规,充分挖掘村镇用地潜力,节约建设用地,减少耕地浪费,尤其控制宅基地,逐步实施退宅还耕,不遗余力地节约每一寸土地;
⒊深入调查,确定合理的规划结构,以达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要求;
⒋充分考虑村民的居住习惯、生活特征,美化街道,创造洁净、卫生、方便、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⒌注重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使村庄建设具有超前性;
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水环境,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护水源地,作出贡献;
⒎坚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正确处理村庄和镇域关系的原则。准确定位村庄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能,适应村庄发展的规律,立足本地优势,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协调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商品流通,促进大各庄村的发展。 (三)规划依据
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0--93)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河北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冀建乡[1995]220号)(1998年修改稿) 4、《河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7) 5、《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6、霸州市康仙庄乡土地利用规划图
7、大各庄村建设现状地形图(2006年测绘) 8、村庄建设基础资料(2006年) 9、《霸县县志》
二、本次规划任务、目标、期限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