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弹高度北师大版

2018-12-10 15:49

1 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反弹高度。(教材第80~8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价值,提高合作能力。

3.使学生在亲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教学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探究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分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

尺子、篮球、乒乓球、足球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许多球,体育课上大家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知识来玩球,大家有兴趣吗?〔出示三种球:篮球、足球、乒乓球(三种球的气都很充足)。〕

师:谁来拍一拍?

(让两位学生分别拍三种球,感受各种球反弹情况的不同,并说一说拍这三种球的不同感觉。)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这些球从高处落下后都会反弹。各种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反弹得高一些,什么情况下反弹得低一些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的关系怎样?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揭示课题:反弹高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常见的拍球活动中引出这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热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获得结论。】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就要亲自试验。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应该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实验步骤,每一步怎样做;还要设计如何收集数据。

? 我们应该做好小组分工,如组员分工可以是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 我们应该记录好球自由下落的起始高度和反弹高度。 ? 我们的实验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多做几次,避免实验误差。 ??

师:谁能具体说说实验的方法呢?

生:选一块靠墙的平地,在墙上量出一个高度并做上标记。再选择一个球从这个高度自由落下,在墙上标出球的反弹高度,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师: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生1:把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生2: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取整厘米数。

生3:要及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师:现在就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好之后确定分工,然后用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开始实验活动,收集数据后计算出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起始高度的几分之几,最后总结出结论。然后看看乒乓球的反弹情况,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不一样,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知道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因素还有许多,谁知道呢?

生:与球充气足与不足有关,充气足的球反弹高度大。 师:在活动中,你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生: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测量知识,还有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方面的知识。 师: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实验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同一种球”和“几种不同的球”的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获得实验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上课我们通过几次实验,研究了球的反弹高度,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又有哪些收获?

??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上网了解有关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其他因素。

【设计意图:适度的课外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

板书设计

反 弹 高 度

活动任务: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各自的反弹高度是多少? 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小组分工→收集数据→做好记录。

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计算球的反弹高度是起始高度的几分之几,得出结论。 交流反思:1.发现和结论。 2.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3.收获和问题。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或信息。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现实:拍球活动引入,并对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验证方法。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了经验的改造或重组,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积累有效的探究活动经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有些情况下,猜想比教会证明更重要,有了猜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猜想,所以在后面动手操作、合作实践获取验证数据时会特别地投入而专注。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弹高度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泰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