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文献综述

2018-12-10 15:5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一)本文写作目的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从整体来看,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局限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研究较少,相关法规的出台,使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成为了独立审计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我国目前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何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理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框架,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过程这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二)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COSO报告):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种由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的双重评价。其目标在于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供合理保证。

(三)综述范围

此次研究,搜集了2002年到2010年的一些著作与期刊杂志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献。包括Tsay,Bor-Yi. Designing an Internal Control Assessment Program Using COSO's Guidance on Monitoring及国内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会计之友》、《商业会计》、《审计研究》、《现代经济》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综合各专家及学者的不同观点,本文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强制披露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和评价。能够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评价体系进行解读以及所涉及的主要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有关披露等会计问题有总体的把握。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

近年以来,会计造假丑闻在国际国内的公司经营中频频爆出,给资本市场造 成巨大打击,社会公众对财务信息失真给予了强烈谴责,这势必影响投资者的信 心。为什么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会如此频繁的发生?怎样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判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应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财务报告内部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能否同时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鉴证?这已日益成为企业和会计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主体部分

(一)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研究

200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33-8138号提案中首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了诠释。该提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公司设计的控制程序能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的业务活动经过合理的授权;保护公司的资产避免未经授权或不恰当的使用;公司的业务活动被恰当的记录并报告,从而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编报要求。

2003年6月SEC正式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为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

1997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

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2008年,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试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杨有红,2009)一文中指出,1992年COSO报告颁布了《内部控制框架》,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是站在企业风险战略的角度,基于三个目标,五个要素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萨班斯》法案所指的内部控制始终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不是包含其他方面的比较全面的内部控制。那么,这样的内部控制与原来的内部控制区别在哪里?原来的内部控制是按照业务流程和管理的业务单元来划分的,而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来讲的,是基于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目的而制定的,这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我国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没有单独的解释,只是将其融于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所以,借鉴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以归纳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符合会计准则各项要求的控制程序。

(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

美国的内部控制评价。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SOX法案,该法案为上市公司规定了一个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透明度。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103号条款规定,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需要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包括了详细程度合理的记录,以准确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资产交易和处置情况。根据该法案302号“公司对财务报告的责任”和404号“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的相关规定,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的评价和报告体系应当包括: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对外发布公开报告;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的审计,对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发表鉴证意见以及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等两个方面。

英国的内部控制评价。英国内部控制的特色是建立在其特定的内部控制法律框架基础之上的。英国内部控制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公司法和普通法;二是上市股票登记规则;三是公司治理的联合规则;四是Turnbull指南。根据当前英国内部控制的法律框架,英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审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责任;审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声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加拿大的内部控制评价。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控制标准委员会(CoCo)发布的《评估控制指南》,其评估的重点是关于目标的信息和相关风险的管理。CoCo对控制的评估着眼更多的是企业未来,而不是对过去的评价。CoCo从目的、承诺、能力、监督与学习等四个基本要素出发,制定出了有效控制的20个评价标准。CoCo的评价体系在评估控制的有效性时,通常针对实体的具体情况把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系列问题,根据问题的答案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重点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同经营目标的协调、目标的实现、风险的控制、企业文化、员工能力、监督与控制等方面设计问题,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中国的内部控制评价。朱荣恩、应唯和袁敏(2003)在会计研究上的《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提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SEC发布的最终规则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报告,对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具体如下:l、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2、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3、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4、设计一套科学的行动指南,为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5、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范围。6、管理层评价与外部审计师审核的协凋一致性。

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评价指引》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各项应用指引以及


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mbo论文企业并购论文: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的困境与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