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单选或多选)
1.[ ] 在传热的三种基本形式中,不需要介质即在真空中可以发生传热的形式为 。 A、热辐射 B、热对流 C、热传导 D、冷却啊 2.[ ] 根据热流量方程,下列哪种办法不能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热流量 。 A、定期清除管内垢层 B、用翅片管代替光滑管 C、采用逆流操作代替并流操作 D、降低冷流体流速 3.[ ] 管壳式换热器内采用多管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换热面积 B、增加管子数目 C、强化传热 D、降低换热介质流量 4.[ ] 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应安装在 。
A、对流换热系数α小的一侧 B、对流换热系数α大的一侧 C、管内 D、管外 5.[ ] 蒸发操作中的单位蒸汽消耗量(D/W)通常 。 A、<1 B、≥1.1 C、=1 D、=2 6.[ ] 非金属液体中,导热系数最大的是 。
A、甘油 B、水 C、乙酸 D、苯 7.[ ] 纯粹的热传导只可能发生在 中。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D、流体
8.[ ] 传热单元数大,说明传热推动力 ,传热过程较 。 A、小,难 B、大,难 C、小,易 D、大,易 9.[ ] 引起蒸发操作中温差损失的因素不包括 。
A、溶液沸点升高 B、液柱静压头 C、蒸汽密度 D、二次蒸汽的流动阻力 10.[ ] 纯金属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11.[ ] 水平管外相变传热,滴状冷凝的传热效果 膜状冷凝时。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确定
12.[ ] 根据描述对流传热的特征数关联式,流体流动的雷诺数越大,对流传热系数 。
A、越大 B、越小 C、无关 D、不确定 13.[ ] 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类换热器为 换热器。
A、蛇管式 B、套管式 C、板式 D、管壳式 14.[ ] 蒸发操作中的单位蒸汽消耗量(D/W)通常 。
A、<1 B、=1 C、≥1.1 D、=2
1
15.[ ] 对流传热的热边界层越厚,做为传热推动力的温度梯度 ,对流传热系数 。
A、越大,越大 B、越大,越小 C、越小,越小 D、越小,越大 16.[ ] 气体的导热系数相对 ,且随温度升高而 。
A、较小,降低 B、较小,提高 C、较大,降低 D、较大,提高 17.[ ] 与相同直径的直管相比,圆形弯管内强制对流的对流传热系数 。
A、较大 B、不变 C、较小 D、不确定 18.[ ] 管壳式换热器内采用多管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 。
A、减少换热面积 B、强化传热 C、增加管子数目 D、降低换热介质流量 19.[ ] 蒸发操作中的单位蒸汽消耗量(D/W)通常 。
A、<1 B、=1 C、≥1.1 D、=2 20.[ ] 描述对流传热关系的特征数关系式中,Pr值越大,对流传热系数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21.[ ] 下列液体中,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 。
A、丙酮 B、乙醇 C、水 D、甲酸
22.[ ]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α值的经验公式一般适用于长径比大于60的直管,如果是长径比小于30的短
管,则需乘以 的校正系数。
A、小于1 B、大于1 C、等于1 D、60%
23.[ ] 在冷热流体间的稳态热交换过程中,管外流体与管壁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远小于管内侧对流传热,则
此过程为 (忽略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
A、温差控制 B、管内对流传热控制 C、管外对流传热控制 D、管壁控制 24.[ ] 工业蒸发操作的目的有 。
A、溶液增浓 B、溶液稀释 C、干燥固体 C、液体增湿 25.[ ] 引起蒸发操作中温差损失的因素不包括 。 A、溶液沸点升高 B、液柱静压头 C、二次蒸汽的流动阻力 D、蒸汽密度 26.[ ] 根据对流传热关系的特征数关系式,流体流速降低,对流传热系数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7.[ ] 某反应釜需要加热到200℃,则合适的加热剂为 。
A、水 B、水蒸汽 C、矿物油 D、空气
28.[ ] 在冷热流体间的稳态热交换过程中,管外流体与管壁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远小于管内侧对流传热,则
此过程为 (忽略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
2
A、管外对流传热控制 B、管内对流传热控制 C、温差控制 D、管壁控制 29.[ ] 工业蒸发操作的目的主要是 。
A、溶液稀释 B、冷凝液体 C、干燥固体 D、溶液增浓 30.[ ]蒸发操作中的单位蒸汽消耗量(D/W)通常 。
A、<1 B、=1 C、≥1.1 D、=2 31.[ ] 与相同条件下的直管相比,圆形弯管内强制对流的传热系数 。 A、较小 B、较大 C、不变 D、不确定
32.[ ] 气体的导热系数相对 ,且随温度升高而 。 A、较小,降低 B、较小,提高 C、较大,降低 D、较大,提高 33.[ ] 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比较,浮头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 。 A、结构简单 B、不会产生温差应力 C、管束容易清洗 D、壳体不易结垢
34.[ ] 导致蒸发器内溶液沸点升高的因素包括 。 A、不挥发溶质 B、液柱静压力 C、管壁污垢 D、管道内流动阻力 35.[ ] 提高蒸发器蒸发强度的基本途径有 。 A、增大传热面积 B、提高总传热系数 C、提高传热温度差 D、增大管壁热阻
36.[ ] 计算对流传热膜系数α值的经验公式一般适用于长径比大于50的直管,如果是长径比小于30的短管,则需乘以 的校正系数。
A、小于1 B、大于1 C、等于1 D、60%
37.[ ] 根据热流量方程,采取下列哪些方式或操作可以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热流量 。
A、降低冷流体流速 B、用波纹管代替光滑管 C、采用逆流操作代替并流操作 D、定期清除管内垢层 38.[ ] 提高蒸发器蒸发强度的基本途径有 。
A、增大传热面积 B、提高总传热系数 C、提高传热温度差 D、增大管壁热阻 39.[ ] 下列液体中,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 。
A、丙酮 B、乙醇 C、水 D、甲酸
40.[ ] 根据热流量方程,采取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量 。
3
A、用波纹管代替光滑管 B、降低冷流体流速 C、采用并流操作 D、加大管壁厚度 41.[ ] 描述强制对流传热关系的特征数关系式为:对给热过程的影响。
A、流体物性 B、流体流动 C、强制对流 D、自然对流 42.[ ] 与相同条件下的直管相比,圆形弯管内强制对流的传热系数 。
A、较小 B、较大 C、不变 D、不确定 43.[ ] 气体的导热系数相对 ,且随温度降低而 。
A、较小,降低 B、较小,提高 C、较大,降低 D、较大,提高 44.[ ] 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比较,浮头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 。
A、结构简单 B、壳体不易结垢 C、管束难清洗 D、不会产生温差应力 45.[ ] 冷热流体间的热容量流量比CR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 C、≤1 D、≥1 46.[ ] 蒸发设备上疏水器的作用是 。
A、抽真空 B、加压 C、排除冷凝水 D、提高亲油性 47.[ ] 引起蒸发操作中温差损失的因素不包括 。
A、溶液沸点升高 B、液柱静压力 C、二次蒸汽的流动阻力 D、生蒸汽流量
48.[ ] 非金属液体中,导热系数最大的是 。
A、甘油 B、水 C、乙酸 D、苯 49.[ ] 根据热流量方程,下列哪种办法不能提高冷、热流体之间的热流量 。
A、降低冷流体流速 B、用翅片管代替光滑管 C、采用逆流操作代替并流操作 D、定期清除管内垢层 50.[ ] 随着蒸发器中蒸发操作的进行,传热温差逐渐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二 判断
1.[ ] 将板式换热器的板面压制成凹凸不平,不利于强化传热效果。
4
Nu?f(Re,Pr),其中普朗特数
Pr反映的是
2.[ ] 强制循环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大于自然循环式蒸发器。 3.[ ] 水平管外滴状冷凝时的传热效果优于膜状冷凝。
4.[ ] 钢管外包裹厚度相等的两层保温材料,为提高保温效果,通常应将导热性较好的材料放在内层。 5.[ ] 水平管外膜状冷凝时的传热效果优于滴状冷凝。
6.[ ] 将板式换热器的板面压制成凹凸不平,有利于强化传热效果。 7.[ ] 灰体就是黑度小于1的实际物体。
8.[ ] 大容器沸腾传热时,膜状沸腾的对流传热系数始终大于泡状沸腾。9.[ 错 ] 根据热交换过程的热量衡算关系,热流体出口温度下降必然导致冷流体出口温度的提高。 10.[ ] 水平管外膜状冷凝时的传热效果优于滴状冷凝。 11.[ ] 能够透过全部辐射能的物体称为透热体。 12.[ ] 灰体的黑度越大,相同温度下的辐射能力越强。 13.[ ] 合金的导热系数比纯金属要高。
14.[ ] 气体的Pr值大都接近但小于1,液体Pr值常大于1。 15.[ ] 能够透过全部辐射能的物体称为白体。
16.[ ] 低粘度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做强制对流传热时,流速提高有利于强化传热效果。 17.[ ] 大容器沸腾传热时,膜状沸腾的对流传热系数始终大于泡状沸腾。
18.[ ] 努塞尔数Nu反映对流使传热膜系数增大的倍数,Nu越大,说明对流效果越明显。 19.[ ] 水平管外滴状冷凝时的传热效果优于膜状冷凝。 20.[ ] 增大总传热系数是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主要途径 21.[ ] 悬筐式蒸发器属于自然循环式蒸发器。 22.[ ] 水平管外膜状冷凝时的传热效果优于滴状冷凝。
23.[ ] 对流传热过程中当其它因素不变,流体的黏度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 24.[ ] 对流传热过程中,流体流动的层流内层越厚,对流传热系数越大。 25.[ ] 将板式换热器的板面压制成凹凸不平,有利于强化传热效果。
三 填空题
1 气体热传导的机理是 。
2 房间采暖用的加热器应尽量放在 ;剧场的冷气装置应放在剧场 (填上部或下部)。 3 在翅片管换热器中,安装翅片的目的一是 ,二是 ,从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4.在建筑砖、铜、玻璃纤维等固体材料中,导热系数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