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教学设计

2018-12-10 22:59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教材分析: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开展认识和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人的智慧、家乡传统与进步的变革和家乡人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知道家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学会批判地看待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及热爱家乡和家乡人的积极感情。鉴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教科书采用了数量比较多的照片和图画,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4、热爱家乡,热爱勤劳智慧的家乡人

5、关心家乡建设,萌发为家乡的明天而好好学习的情感 6、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的家乡的 7、了解家乡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和美好前景 教学重、难点:

1、 热爱家乡,热爱勤劳智慧的家乡人。 2、 了解家乡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和美好前景。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 资源利用与开发: (一)学生方面: 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

第一小组搜集家乡的历史名人的图片资料;第二小组采访城建局相关人士,搜集家乡不同时期的图片录像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第三小组走访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创业故事;第四小组走访生产一线(建筑工地、学校、医院等),与父母对话,同时可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家居照片,制成采访录像片。 (二)教师方面: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一巫婆手舞足蹈一番后,念念有词,口中喷酒后,喷过的地方出现字迹,边上的群众磕头膜拜。)

2、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闽南这边的孩子从小在父母迷信的环境下生活着,这个场景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通过这个孩子们都经常看到的场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做实验,揭穿把戏。

1、出示实验的器具,示范实验(用氢氧化钠在桌上写字,把酚酞溶解于酒中放于水壶中,然后把水壶中的液体喷洒在桌上,桌上就会显现刚才书写的字。) 2、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3、交流。

4、师小结,揭示其中的奥秘。(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无色无味,但碰到酚酞后便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红色。)

(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科的生活性与综合性。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的锻炼的同时也揭开了陋习的丑陋面目。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揭开了谜底。) 三、说陋习,了解危害。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陋习,这些陋习会破坏社会的文明与健康,会导致经济损失,甚至犯罪,有的还会危及到生命。让我们来听一听江苏阜宁县吴滩镇女青年王丽的含泪诉说吧。 2、听录音。

3、听了录音,你有什么感受?

4、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呢?这些现象及行为又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请同学们说一说。

⑴小组交流。(边说边出示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 ⑵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听取了别人诉说中得到一定的经验教训,也能畅所欲言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陋习,并且交流到一些典型陋习给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比如:有病不看医生去看巫婆等。) 四、远离陋习,追求文明。

1、这些陋习产生的危害可真不小,那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交流。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宣传陋习的危害。(画宣传画、写标语、写倡议书等等。) 5、展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陋习带来的危害有所了解后试问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抵制陋习。) 教学反思:

虽然我们的家乡逐渐富裕了,但是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一些缺乏科学根据的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它们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课前,我让学生们从社会各个角落调查,收集大量陋习资料,在这节课上来一次心灵大碰撞。

(一)搜集资料,直接参与,让学生感受陋习。

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渠道去收集自己所知道的陋习,为大家带来了很多令人震撼的图片。此时,学生们都擦亮自己的慧眼,怀着一颗感叹的心去思考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大屏幕上所展示的我们同学自己所发现的陋习现象,平时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当镜头聚焦的时候,才觉得不可接受。平时门口杂乱无章的鞋子、沙发上乱七八糟的衣物、搭在茶几上的小脚丫,等等。在孩子的的交流中,感受到校园陋习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原来,陋习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洋溢着师生满怀激情的感悟,深深地感受到陋习对我们的影响,进而明白追求文明的重要。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促进学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出学生的需

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实、真切、富有道德的价值的。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其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但是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促进有效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旧学校的录象。老师谈一谈当年这里的模样,并适当播放学生搜集到的这里的老照片。请个别学生谈一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了学校现在的样子,跟老师播放的录像及自己收集到的旧照片进行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显而易见学校的巨大变化。) 二、 小组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调查表)

1、我们学校的变化真大啊,那让我们一起飞出学校,去外面看一看吧。 2、做游戏,猜一猜我们泉州有哪些美称?(一轮一轮猜,每一轮第一个说出的就先将收集到的展示交流)

⑴历史名人 事迹及主要贡献,主要包括李贽、郑成功、施琅、李光前、李子芳。使用课件分别出示图像,并配合图像简单介绍。(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 ⑵城建局 出示石狮市不同时期的图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⑶企业家 放采访录像片。

⑷普通的人民 播放他们生产、工作的场面的录像片。(选定班级里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家长工作场面,学校及公路上的清洁工人) 3、按不同的小组谈采访的感受

⑴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和收集到的资料,谈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⑵有了这些人,看,我们的家乡变成了怎样!

(设计意图:猜一猜、说一说、听一听,把学生的感官、视觉都充分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更多的本土信息。感受到各个岗位上的人民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从而达到尊敬、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夸一夸家乡人

看了这些,听了这些,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指名说 了解家乡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和美好前景。

(设计意图:学生说一说,调动自己的发言欲望,让学生从语言上能尊重劳动者,达到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者的感情。) 四、为家乡画蓝图

1、家乡人真伟大啊!他们留给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那我们又该留给家乡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讲一讲,画一画家乡的明天。 2、学生画蓝图。 3、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参与中能够把家乡美好的明天勾画出来,表达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能够体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祝福。)

教学反思: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对小学生应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思品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本节课中,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日常实际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观看录像,体验丰富。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 我把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播放学校发展的图片、录像,劳动者 的劳动场面录像,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等。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也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一)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 我为学生提供话题和图像,凭借这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这一课是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学校的变化、劳动者的辛苦工作,让学生对劳动者的敬重油然而生。课前教师创设情景,观看录像,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劳动者的劳动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思路清晰,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三)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运用了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道德知识的灌输,有的只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只是学生的真实体验。整堂课结尾还设了为福利院儿童送快乐这一活动,体现了德育的开放性,从课堂向课外生活延伸,完成知行统一。

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这节课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堂课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思想还不够端正,过分关注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不能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有价值的生成,因而学生课堂上的认识活动还显得有些浅薄,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以后有待加强。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幼儿园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自评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