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2)

2018-12-10 22:59

(三)公民层面

多中心治理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更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治理需要现代化的治理主体,更需要“现代化的心灵”。“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化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8】”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属于典型的臣民型的政治文化,传统文化的障碍依然存在。在这种文化之下,公民习惯了服从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些与现代治理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公民需要现代化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多元治理之中,在参与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公民的技能,完善多中心治理。

(四)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整合、启蒙作用

走向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治理,需要中国特色的治理主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党的组织、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大特色。作为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实现其领导,对政府工作进行指导。党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党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党要放弃“全能型政党”的理念,逐步实现党政分开,把党从对社会管理中解放出来,通过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等,为中国的多中心治理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为多中心治理做出贡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我国这种议行合一的结构决定了人大天然地形成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监督政府,在多中心治理之下,人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立法功能,出台一些有利于社会良性治理、多元治理的法规。同时发挥监督功能,监督好政府这一最重要的治理主体。政协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是统一战线组织,联系着各个民主党派、民间组织和国内外各界民主爱国人士,而这些是我国当前公民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绝大多数人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能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有利于政策的科学性和回应性,但现实中政协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是中国多中心治理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与市民社会两者关系的整合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政府和公民社会两者都存在不足,其完善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必须有第三种力量介入其中,推动其各自的发展和两者的互动,为多中心治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2】宋敏.论多中心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J].经济纵横.2006(8)

【3】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和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4】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0:11- 12.

【5】格星·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科学(中文版),1999 【6】刘文婷,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J】赤峰学院学报2012(3)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26

【8】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3 1985


多中心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农村政策与法规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