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

2018-12-11 21:07

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4)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5)看书第19页,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反馈练习:课本19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外延。

1.模仿性练习.课本第20页第1、3、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第1题可以提“什么样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那么该怎样填?”这样一些问题.

2.合作活动. 课件出示: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开放性训练.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扩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 )×( )=( )×( )=( )×( )=1

(1)学生自主进行填数游戏.

(2)学生交流填数情况.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发现一: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

发现二: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

发现三: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

??

0没有倒数,1的倒

数是本身.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倒数的认识》教后反思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整数”、“整数中的两个特例“1”和“0”、“小数”有没有倒数时,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的,而是经过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来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问,然后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上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张建霞所上的教研课《倒数的认识》进行的评课 张飞:

听了张建霞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

2、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让学生试着相互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得出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是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出整数、小数的倒数,交流汇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3、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王丽萍:

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之

中,运用已学知识推导出倒数。

2、 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合理,运用游戏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学生学的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活而不乱,教师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语言亲切。提问具有启发性,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得轻松。小数带分数的倒数,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新知。 3、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给予的点拨。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篇五:倒数的认识评课

倒数的认识评课

六年级数学组 教执:徐珍 时间:9月28教研活动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参加评课人员:李治国 焦静 徐珍 刘勇

评课记录: 1、执教老师自己说这节课的想法和设计思路

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两道练习作好学习倒数的铺垫。第一道汉字的上下结构颠倒引出数学知识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展示乘积是1的乘法算式的练习,也是第二道练习的计算、讨论交流学习。有了这两道练习的铺垫回顾,学生对倒数的上下位置调换的特征、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的基本框架也逐渐清晰,倒数的数学模型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得以高效的提升。 在倒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1分钟内进行书写,从而探讨出倒数的意义。在一系列的举例说明下让学生对倒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我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特征,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求一个分数

的倒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学生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建立了倒数的求法中的数学模型。

2、李治国老师: 在每个知识点和问题的讨论过后教者都能以相应的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做出相应的讨论与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得以不断的清晰。如一个数 和几另一个数乘积1,我们就说这个数和另一个数互为倒数,或一个数的倒数是另一个数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容易出现两数相等的书写格式,通过相应练习的及时检测后作出及时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对倒数求法的探索过程中,每一次对知识点的讨论教者都伴随练习检测,以便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及时补救,让学生对知识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3、焦静老师;

在本堂课的知识点、问题、练习的讨论、交流、竞赛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收到短时高效的学习效果。在导学过程中,由于本人没做到适时的学习评价,导致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交流、汇报各环节的收放不及时,学生的学习进度没得到及时的铺开,最后教学内容只能延时

上完,使教与学没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刘勇老师: 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

导。具体评议如下: 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导入环节以口算入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

练习设计精巧,有梯度,有特点。一种是对概念的判断,师生互动非常好;

可是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

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如果把这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会非常好。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诚信在我身边主题班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