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单选(整理)(4)

2018-12-11 21:07

碱性物的来源有 : 以上都是

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 : 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 以上都是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 : 酸中毒时游离钙降低

血气测定结果为:

-pH7.48,PaCO23.4kPa(22.6mmHg)HCO319mmo1/L,是 : 呼吸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酶活性的变化是正确的 :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高热时伴有剧烈呕吐可发生 :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肺源性心脏病人使用髓袢类利尿剂可引起 :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延髓呼吸中枢对下列哪一项刺激最敏感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糖尿病人伴有剧烈呕吐可引起 :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在肾脏使碱性磷酸盐酸化的主要部位是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代偿性酸中毒或代偿性碱中毒时血液HCO3/H2CO3的比值接近 : 20

尿毒症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最主要依靠 : 肺的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特点是 : 以上都是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的特点是: : 以上都是 慢性失代偿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哪项不正确 : BE正值增大

16

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 呼吸加深加快

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出现的异常改变有 : 尿pH升高 当血液pH值小于以下哪项数值时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 : 7.2

血氧变化特点为CO2max正常PaO2、CaO2:和:SaO2:均降低A-VdO2

减少应是 : 低张性缺氧

除A-VdO2增大外其它血氧指标PaO2、SaO2、CaO2、CaO2max均正常的一种缺氧应为 : 循环性缺氧

除A-VdO2减小外PaO2、SaO2、CaO2、CO2max等血氧指标均正常的一种缺氧应为 : 组织性缺氧

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是 : 脑 氧疗效果最好的是 : 低张性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皮肤粘膜的颜色常呈 : 樱桃红色 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肺呼吸功能 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 亚硝酸盐中毒 红细胞内2,3-DPG增多可引起 :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某患者血氧检查为:动脉血氧含量11.5m1/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是 : 慢性贫血

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 : 动脉痉挛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 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 : 心、脑、肺血管扩张

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是 :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下列哪项不是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 : 回心血量减少 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 : 骨髓造血加强

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红细胞内2,3-DPG

17

增加

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 : 脑血管收缩

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 : 大脑灰质

下列哪项不是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变化 : 离子泵转运功能加强

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缺氧效果最好 : 肺水肿 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在于: : 吸入气的氧分压低:

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血红蛋白含量

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动脉血氧含量14m1/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1/dl为 : 低张性缺氧

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 8.0kPa(60mmHg)

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造成呼吸链中断使组织用氧严重障碍的因素是: : 氰化物

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血液H浓度升高

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贫血越严重发绀越明显

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 HbCO丧失携带O2

的能力

下列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 氰化物中毒 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低张性缺氧的动脉氧分压下降越明显呼吸中枢兴奋越强烈,呼吸运动加强越明显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易发生 : 呼吸性缺氧 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 : 亚硝酸盐中毒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 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8

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 急性肺炎 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 中暑 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 抗原抗体复合物

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 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发热时机体不会出现 : 蛋白质代谢正氮平衡

0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 13% 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 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退热期热代谢特点是 : 散热大于产热

0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C,心率平均约增加 : 18次 高热患者容易发生 : 高渗性脱水:

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 皮肤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多少称为发热 : 0.5℃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 视前区-前下丘脑 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 发汗 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 细菌感染

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内毒素污染 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内生致热原 内毒素是 : 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 :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寒颤是由于 : 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 代谢性酸中毒

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 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

19

的产生和释放

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革兰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内生致热原是 : 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恶性肿瘤导致发热,可能主要是: : 瘤组织坏死产物 发热的热限与负调节中枢有关该中枢位于: : 中杏仁核/腹中膈

体温高于体温调定点时发生以下哪一种变化 : 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体温下降

下列哪一项属于中枢发热调节介质 : c-AMP

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 单核细胞

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退热期可导致 : 脱水

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 大量微血栓形成::

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 : 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 : 纤溶系统的活性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

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 :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 :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20


病理生理学-单选(整理)(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和2009年西方经济学考试试题 (849)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